文/刘庆德
认识她们六姐妹,是在家乡院东头镇的“茶博园”,“临沂市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课堂。
开班老师讲道:CEO是首席执行官,在咱们这农民田间学校,准确和专业的称谓应该是家庭农场主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也叫领头雁,你们是沂蒙山出类拔萃的“田秀才”。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临沂市农广校,首次举办第一期“临沂市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培养不同类型的乡村“四雁”人才,形成乡村振兴的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创业于沂蒙山区的新型高素质农民,增加营养元素,产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在大地素笺上书写光辉的篇章。
“六姐妹”在临沂市农民田间学校CEO提升能力培训班,有故知也有新相识,她们建立了“六姐妹”微信群,群主“汇英桃姐”,她是沂水县诸葛镇汇英家庭农场的场主王春英。
在课间访谈“六姐妹” ,她们在农业这条路子上,有着说不完的酸甜苦辣,奋战在农业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她们坚守“不干就别干,要干就干好”的信念,“六姐妹”意志坚定。由此,我感到震撼,从内心涌动出一股热潮,去探索她们的创业之路。
* 三班长王春英
王春英是沂水县诸葛镇大圈村人,在CEO农民田间学校提升培训班,她是三班班长,性格开朗,快言快语,雷厉风行,有着沂蒙山人的豪爽性格。
2016年,王春英注册汇英家庭农场,2017年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2018年参加省校组织的创业培训班,凭着自己刻苦学习,每期是培训班的优秀学员。后担任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联盟秘书长,受邀参加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论坛,是省农科频道诸葛站站长。
王春英经历高素质农民多次培训及跟踪服务座谈活动,点燃了王春英创业道路上的指明灯,指引着她在创业的路上大步迈进。
初创业,她一下子承包了20亩土地。这个时候的她,已经有两个孩子了,孩子们都在读书,每学期的学费需要1000多元,这对她来说,是一笔很大的开支,王春英不愿意看到孩子们失学,自己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们。尽管对桃种植一无所知,但她还是咬着牙贷款了1万元,走向了种植鲜桃这条道路。
三年后,王春英所栽培的桃树进入盛果期,获得好收成。几年后,王春英富了,但她知道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富。王春英在自己富起来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为使更多的果农掌握黄桃栽培技术,她经常抽出时间深入果农的桃园,言传身教,手把手免费传授黄桃栽培、修剪、施肥、疏果、病虫防治等技术,千方百计为群众提供技术和信息服务。在王春英的带领下,她所在的大圈村共467户村民,就有400多户种了黄桃,黄桃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年收入总额达500多万元,有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38户,10万元以上的17户,该村也成为远近有名的“黄桃专业生产村”。
一个生长在沂蒙革命老区平凡的桃农,巾帼不让须眉,忙碌在田野和林间,与桃结缘,先后取得农技师、农艺师资格。担任本县农联站站长,服务于果农,做客过山东电视台直播间。2021年,获得沂水县“劳动之星”专业技能果树修剪三等奖,获得2022年第八届“沂蒙乡村之星”等多项荣誉称号。
* 宏昆农场主李桂全
她是沂水县宏昆家庭农场主,和她最初相识,是在2020年秋,在蒙阴县岱崮镇沂水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县级培训,作为农家女的她,给我的印象是沉默寡言,不善言谈,但她却是拥有着几百亩地的农场主,我知晓后顿生钦佩之情。
在这次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期间,我在网上搜了李桂全,原来她有着多年黄桃种植经验,她借助沂水县作为全国果品百强县的优势,瞅准市场消费趋势,2016年投资700万元创建了沂水县宏昆家庭农场。主要经营优质黄桃种植和肉牛饲养。农场占地面积500亩,其中黄桃种植基地350亩、肉牛养殖基地150亩,年生产黄桃1500余吨,肉牛存栏1000余头,年出栏肉牛成牛800头,实现一年四季有收益。注册“桂泉”和“桂全肉牛”产品商标,开通网上直销店,采取“线上预订、线下配送”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知名度。
农场自创建以来,凭借产品绿色、健康、安全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成功认证“临沂市长三角中心城市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被评为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
农场积极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肉牛粪便经堆积菌种耗氧发酵,产出有机肥,用作桃树肥料,实现了种养结合良性循环。“我们农场自己养牛。通过增施有机肥,宏昆家庭农场产出的黄桃香气浓郁、甘甜可口,‘黄金脆’在全省晚熟桃大赛中荣获优胜奖。”李桂全说。
她作为全市“鸿雁”人才的一员,李桂全的事业越做越大,但她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主动作为,积极反哺乡亲。农场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48万元,确保220户农户收益稳定。收购周边村庄1600亩玉米、花生秸秆作为存储饲料喂养肉牛。园区日常用工80人,采摘收获期等用工旺季,日用工100人以上,为周边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同时,通过供信息、教技术等方式,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桃园1200亩、大棚桃树100余亩;带动周边村民从事肉牛养殖,存栏量超过200头的肉牛养殖户17家,超过50头的60家,形成了强大的“雁阵”效应。
这就是她,一位地地道道的沂蒙山农家女,干出的一番业绩。她头戴2022年被临沂市人民政府授予“沂蒙乡村之星”和2023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第十届“齐鲁乡村之星”等多项桂冠,在沂蒙大地闪耀着绚丽的光彩。
* 莒南县学员秦仕秀
莒南县粮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起步较早,自2014年流转土地500余亩,成立惠丰佳园家庭农场,种植加工型黄桃(黄金冠),曾经带动周边20多农户农民,种植800余亩黄桃。
2017年成立莒南县粮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020年又流转土地200亩,建成高标准现代韭菜棚144个,种植韭星5号和韭星11号等优良品种,同年又投资600余万元建成3000吨保鲜冷藏两用库一座。
2022年,粮田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宁波肉禽蛋批发市场有限公司,签订了绿色韭菜供销合同,蝶变成了长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
合作社为了提质增效,现与临沂市农协富硒协会合作,共同打造绿色富硒韭菜,让绿色富硒食品端上了消费者的餐桌。合作社自成立以来曾获得“国家标准绿色食品认证”“临沂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等荣誉称号。
我问她,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结业后,下一步的目标有何打算。她自信地对我谈起了以后的经营目标:“我们合作社依据储存库为平台,把生产的黄桃、韭菜及周边农户的农产品保鲜冷藏,错时上市供应,达到增值增收。现在还在努力争取审批农产品加工车间项目,把我们合作社的农产品直接加工成成品或半成品预制菜,利用网络电商社团等多种方式直达消费者手中,做好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每位成功者的背后都有着酸甜苦辣咸,秦仕秀深有感触,她向我倾诉:“11月12日中午,听了蒙阴县全国人大代表、电商达人牛庆花的分享课,我和她有着相同的经历,我结婚这26年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农业确实是很苦,现在感觉付出也是有回报的,我感觉对我自己的付出还是很满意的。”听着她讲完和丈夫的创业故事,我不禁眼睛湿润,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个好女人的付出,秦仕秀,她就是沂蒙山,许许多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的优秀代表,是沂蒙山农家女的骄傲。
* 王海荣与天沐韭菜
在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课堂,她认真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做笔记,从不迟到和旷课。通过访谈认识了她。王海荣,女,汉族,中共党员,1975年10月出生,沂水县天沭家庭种植农场农场主,在哥哥王海军的沂水县天沐农业专业合作社任工会主席,副理事长,技术总监。沂水县新联会妇委会委员,临沂市“优秀鸿雁人才种植能手”优秀人才,山东坤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个人有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参与制定绿色食品韭菜种植团体标准,临沂市“四雁工程人才鸿雁重点培育对象”,助理农艺师。
王海荣的哥哥王海军介绍说: 沂水县天沐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9月,位于沂山之南,沭河源头的沙沟镇,2016年流转适宜韭菜种植的沙壤土地500亩,建设天沐绿色韭菜标准化种植基地,总投资3600万元,是临沂市韭菜种植单体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韭菜基地。经农业农村部、省、市、县农业部门抽检,合格率为100%。2019年已取得农业农村部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资质。目前按“五统一”原则标准化种植的韭菜面积已达到5000多亩,年产值1.8亿元,是山东省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优秀合作社示范社,山东省韭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天沐合作社2022年被评定为3A级信用企业。2022年作为沂水两大农产品,助力沂水成功申报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
韭菜,是沂蒙山人的传统蔬菜,凡农户都有种植。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节,才吃上头刀韭菜鸡蛋水饺,此后每月一刀,家家户户也就种那么几大步菜畦,那时候土地资源是集体的,每家每户只分几厘地的菜园子。
农村传统种植了千百年的韭菜,却被王海荣、王海军兄妹做出了大文章。
2020年12月成为临沂市首批三角中心城市农产品供应基地,同时与美菜网、每日优鲜、京东生鲜、阿里生鲜、产自临沂等电商平台达成战略合作、与北京永辉超市、北京物美超市、上海蔬菜协会、济南华联超市、青岛利群超市、临沂九州超市、威海家家悦超市等地区的大型连锁超市已建成有序的供货流通渠道。
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结业返程,王海荣邀我去天沐韭菜农业合作社做客,她说,天沐韭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开发了韭花酱,韭菜煎饼,韭菜面条,韭菜籽油,韭菜籽保健品,韭菜酵素等韭菜深加工项目,既丰富了产业内容,又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在 “沂山沭源和美沙沟”这方热土,兄妹俩把普通的农家蔬菜,做出了大品牌。已与日本、韩国、新西兰、新加坡等外商达成了长期商贸合作关系。
* 从“园丁”到园丁陈玲
临沭县润泽农场场长陈玲,在农民田间学校CEO培训班,老师上课点名,我只闻其声不识其人,如果不是在11月12日中午培训班结业典礼,她代表学员上台发言,我和她近在咫尺不相识,同学之间从未说过一句话,只见她在培训课间走路风风火火,这是她给我的深刻印象。
论起沂蒙“六姐妹”的资历,她当属其佼佼者。1977年4月出生的她,1998年毕业于临沂农校,教书育人11年。
2013年,从学校园丁,回乡创业种植蓝莓,成了农林园丁,种植蓝莓130亩,温室大棚45个,栽培蓝莓品种5个,繁育蓝莓种苗30万株,年产蓝莓可达7万公斤,营业收入达300万元。
2014年9月份,陈玲牵头与当地4家蓝莓种植户合作,成立了“临沭县超蓝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依托合作社,每年都举办蓝莓种植管理技术,培训农村妇女3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蓝莓一万亩左右,年增加农户纯收入850万元,周边620人依靠种植蓝莓实现了脱贫致富。创业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每年都去看望贫困儿童,为他们送去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及助学金,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陈玲和她的农场对社会的无私奉献,感动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她也获得了山东省新型优秀职业农民、省级示范园等十几项市县级以上荣誉。2022年荣获临沂市第八届“沂蒙乡村之星”荣誉称号。
人人都有一个梦想,陈玲的梦想,就是在她热爱的家乡,创就一番事业,让蓝莓之花开遍田野。她为了这个梦想,奋斗了20余载,如今已成为现实。用她自己的话说:“经过20年的发展,大兴蓝莓已经从小众产业被培育成为种植规模超2万亩的特色产业。如今,小蓝莓搭上了供销大平台,将进一步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成为农民最直接、最稳定的增收产业。”这就是陈玲,她胸怀大志,在家乡的土地上书写着美丽的篇章。
《临沂日报》2024年9月4日刊登了“蒙山沂水雁高飞四雁融合共创富——陈玲:从“园丁”到园丁,蓝莓花开助振兴”的文章。阅读此文,我对她做出的事迹欣喜万分,她真的实现了梦想,让蓝莓之花开遍了田野,开得是那样美丽。你真了不起,我的农民田间学校CEO同学。
* “百合谷”园丁于凡杰
她, CEO培训班同学,是一名“百合谷”的园丁,来自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开发中心。
百合,百合科属植物,它原来出生于田野,因药用价值,变成人工栽培已有悠久历史。
于凡杰同学在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中心是信息员,她对百合的种类如数家珍,告诉了我很多百合的品种,还让我看了她保存手机的百合花图片。
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开发中心,成立于1997年,是马站镇鸿雁人才冯涛领办的一家集科研、育种、生产、加工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农业新型主体,中心及种植基地最大面积580亩,年产百合花150余万枝,百合果实周期预计产量达35万余斤、果实产值达300万余元。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中心主任冯涛和她的团队,在创业道路上,步伐迈得是那样地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沂蒙山,迈向了齐鲁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为把百合产业做强做大,研究中心旗下沂水县沭源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吸引190户农户入社种植百合。合作社提供良种和农资、技术及产品回收服务,农户种植管理。合作社还利用人才、基地培训优势,定期举办各类鸿雁人才培训班、百合文化和发展论坛等,免费培训技术人员上千人,咨询、指导农林种植业上万人次。中心共吸纳95名群众到百合基地务工,其中技术人员15名,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45名,助力群众每人每年增收4万余元,实现了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中心和沂水县沭源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从前生长于山野的乡间野花,发展成为沂水县马站镇“十品”之一。
如今,山东沂水食用百合研究中心,在全国名山大川,先后搜集引进了百合品种300多种,在“百合谷”生根开花。现有口感好、抗性强、花色十分漂亮的食用、健康、观赏、绿化多用品种60个,其他品种138个。
访谈完了沂蒙“六姐妹”,农民田间学校CEO能力提升培训班学员课程也已全部结束,在学员相互挥手告别的瞬间,我看到了学员们满满的自信,大巴车载着沂蒙“六姐妹”和她的同学们,缓缓驶出培训基地,送他们回到了起飞梦想的家园。“六姐妹”和她们20名学员姊妹,必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蒙山沂水雁高飞,飞向更高更远的蓝天。
(注:媒体资料“六姐妹”提供)
作者简介:刘庆德,1965年生,沂水县泉庄镇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临沂市作协会员,沂水县作协会员、理事,采写民间故事、游记、村史、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