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芊芊结
欣赏你们——我的小学同学
作者/王继红
合诵:文学艺术网十大联盟主播团黑龙江诗社主播团芊芊结、北京老夏、若涵、禾山飞雪、燕语(布丁)、流入瑞江、月映青荷 、快乐人生、馨香、連、碧玉琦琦、心平气和、清源、喜峰、木子等15位金牌主播。
策划:阳光 芊芊结
资料核收:燕语(布丁)芊芊结
1、 北京老夏
小学三年级,因为父亲单位从市区搬迁到广州市近郊,在有着光荣反帝传统的英雄村——三元里村落了脚。我也从市区小学转学到三元里小学。农村小学,自然是农民家庭的孩子居多,来自周边各类单位的干部、工人、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只占少数 。所以,我们多多少少也受到这些贫下中农原始,朴实,本分的良好品质感染。
没想到,自打那年认识起我们竟结下了一世之缘,成了一生的朋友。
2、若涵
相识时我们都还不到幼学之年(十岁)。就懵懵懂懂互相牵起手开始了我们的人生。
……
那时候,我们的国家刚熬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艰难日子,大家都穷。比起农民同学,我们这些城市户口家里有固定收入的经济上要相对好一些。但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好!
我常在放学后跟着她们到处撒野。跟着她们我认识了马齿苋、白花菜等野菜。跟着他们,我知道了中医学院花坛里的海棠花是可以吃的,但味道酸酸的不能多吃。
3、禾山飞雪
有一天放学,我跟着她们到河涌里摸蚬。那条河几乎紧挨着旧白云机场的铁丝网,河水很清。开始我害怕河里有蚂蝗,同学们告诉我“蚂蝗多在不流动的死水里,这种活水,水这么清,不会有蚂蝗的”。河里的蚬很多,原来摸蚬一点都不难,我摸了好多,家里美美地加了一次餐。奶奶乐了两三天。
4、 燕语(布丁)
中午,我们会一起在村里那条大街(现在叫抗英大街)街边的书摊看小人书。租小人书很便宜,薄的一分钱,厚点的两分钱。只要有一个人有一分钱,我们可以挤着脑袋,或轮流着三到五个人看完才去还书。 那租书的也很厚道, 从来没说过租一次要限制看书的人数。看小人书是我们最早的阅读。
农民的孩子往往放学后要帮家里干点活。我记得我不止一次跟他们一起下地给种的菜拔草。
(这是三元里小学的旧址,我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多的小学生活。)
5、 流入瑞江
班里有一位女同学,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因为她母亲去世,父亲觉得没办法担负全家的生活重担,要求她辍学回家帮忙。这位同学回来办手续的时候趴在桌子上一个劲地哭,她不想回家,她要上学。那时候的我们少不更事,不会去安慰她,只是看着她,心里也挺难受的。这事我回家跟奶奶说了。奶奶叹了口气跟我说“你们小,还不懂,农村人比城里人难”。后来,因为老师的多方奔走,该同学没多长时间就回来上课了。但是,这件事我记下了。
6、月映青荷
曾记得,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教室后面的空地,整了一片菜地。当年的学校没有围墙,我们的菜地几乎连着村里的菜地。我们先后种过茼蒿菜、苋菜和香葱等好几样菜。同学们课余轮流浇水施肥。到收获的时候,提前一晚我和同学燕子在我们住的家属大院里挨家挨户去登记销售。第二天如数给大家送上门。我们的菜很鲜嫩,还比市场上的便宜。所以总不愁卖。
7、 快乐人生
卖菜的收入用来作了班里的班务开支和买书籍。我记得有一本叫《少年文艺》的期刊,是我的最爱,每一期我都不会落下。如果说我直到今天都喜欢写作,这本期刊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
那时候,学校的条件并不好。我刚去的第一年还没有正规的教室,我们在村里最大的族系—李氏家族的祠堂里上课。后来,三元里公社眼见祠堂容纳不下越来越多的孩子,于是在村外曾经聚集过108乡抗英好汉的三元里古庙旁盖了三、四排教室,我们才坐进了正规的教室。用现在人的眼光看, 我们那时候似乎过得很苦。但我觉得那时候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很纯洁。我们天天都很愉快。没有任何压力。用现在的话说是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
(这是三元里小学现在的模样,今非昔比啊)
8、馨香
学校不但没有围墙。还因为位置处于白云机场飞机降落的航线下。离教室几十米就是机场的导航灯了。每当有飞机降落,那轰鸣声会令我们听不见老师的声音。这时老师会停止讲课,稍等一下,侍轰鸣声散去再继续。一堂课少侧停二、三次,多侧停四五次。有段时间,轰鸣声明显多了,声也大了,实打实的震耳欲聋,老师给我们讲了原因。
9、連
在我们国家的邻居中,有个叫巴基斯坦的国家。这个国家被分成了两截,中间还夹着另一个国度—印度。因为很多原因,印度不许巴国的飞机飞经他们的领空。巴基斯坦求助于中国,我们的周总理爽快地答应了,允许巴基斯坦的飞机借助广州白云机场,连接他们国家的两块领土。从此,大家对这个被欺负的小国家抱有了同情之心,再多的飞机轰鸣声也没有同学会抱怨。大家安然的态度好像我们也跟周总理一起做了一件讲义气的事。班里的男同学甚至能从不同的飞机轰鸣声中分辩出,那架是巴基斯坦的。如果是课间休息时有这些飞机经过,个别同学会高兴地跳跃着向飞机挥手,情不自禁地跑上几步。这些同情与善良都应该归功于老师的正确引导。
(自娱自乐《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
10、碧玉琦琦
在我们刚刚完成小学学业,准备考初中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一起经历了难忘的文革十年,经历了翻天覆地,剧烈变迁的改革开放。这期间,我见证了这些农民同学由种菜、贫穷、辍学到后来搞副业、办企业日渐富裕,每家每户盖起了小洋楼,见证了他们因为城市的步步扩大而一批批的洗脚上田,由农民变成了城市人。再后来又成了手里提着一串钥匙的出租房子的房东。奶奶当年说的“农村人比城里人难”再也不覆存在了。
11、 喜峰
而他们也见证了我们这些城市户口的同学下乡、回城求学、工作、下海,退休前的下岗。直至大家都先后退休。
从七龄童到七旬老媪,那是多么漫长的时间跨度?然而让我惊讶、欣喜、感叹的是,当时光穿过了一个甲子后我们再相聚,我的这些农民老同学并没有因为富裕而改变了自己的品德。还是那么的朴实,朴实的就像大地,憋开胸怀坦坦荡荡;朴实得就像那一块块泥土,想着的永远是滋养植物,而不是索取 。
(回忆当年学习最高指示)
12、 心平气和
尽管她们可以说已“为富多年”,然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穿金戴银、珠光宝气。总见他们穿着半新半旧的衣服,非常爽朗地开怀大笑。
“这衣服好好的,咋就不能穿了?”
“说我头发白?”
“白就白吧,谁老了头发不白?哈哈哈——”
尽管腿脚已不像年轻时灵活,她们依然每天都会工作劳动。除了做自己家的家务,还给出租屋搞卫生。
“什么?包给清洁工做?”
“我干得动为什么要包给别人做?”
13、 清源
对于她们来说,不是生活需要劳动的收入,而是精神需要劳动的充实。
马克思说过:当人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基本生活,而是为了自身精神的需要,劳动是愉快的。 我的这些同学做到了!
在她们身上,你永远看不到扭扭捏捏,永远听不到掩饰与娇柔造作,能感受到的只有真诚。从嘴里说的话,到心里想的事,永远都是坦然的,没有阴影。看她们做人真够清爽。
14、木子
我真的很欣赏我这群农民同学,在当今这文明与科技都已大大进步却物欲横流的社会,你们让我透过浑浊的市井俗气,体验了一股清流淌过全身的舒服。
艺术作品的成与败,要看对真善美修练的程度。我的农民老同学,你们为人的朴实首先达到了真!那是精神美的境界。是最好的人品。
15、合诵
有你们真好!和你们在一起,灵魂也会洁净。
作者简介
王继红,笔名:浩 男,学 历:在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金融系毕业。热爱文学, 用素墨淡语记下曾经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