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延安我的营
文/王宽鹏

白驹过隙,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我的军龄已经44年了。当年应征入伍,奔向延安,执行军事训练、国防施工等任务仿佛就在昨天,令我难以忘怀。

上世纪的1981年10月,南国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硝烟弥漫,北国边境形势非常严峻,战事一触即发。这个时候,国防部颁布了当年的征兵命令。刚刚18岁的我积极响应祖国召焕,踊跃报名参军,经过目测、体检、政审,我被批准光荣入伍,全县170名新兵定在了4个方向的部队,其中,我和杨舒公社的郭根啟分到了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10月24日,县武装部为我们两个举行了简单的欢送仪式,25日,县武装部军事科一名参谋把我们送到延安,从此,开启了我的军旅生涯。

延安是红色摇蓝,革命圣地,令世人敬仰和神往,我能被分在这里当兵,感到非常高兴和自豪!
到了延安军分区邓家沟教导队新兵连我才知道,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当年征兵计划是120名,其中90名新兵来自商洛地区的山阳县,30名新兵来自延安地区的13个县和延安市,每个县2名,延安市4名。

新兵训练结束后,我被分到了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一连。这个时候,我了解到改编不久的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的前世今生。独立营前身是原兰州军区基建工程建筑兵第139团二营,139团撤销,该营被编为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移防到延安101信箱住地,归延安军分区代管,营部和一连、机炮连住101信箱,二连住延安军分区机关,三连临时在周至县执行国防施工任务,之后归建回到延安,住在延安军分区大院,执行营建任务。独立营的官兵来自五湖四海,是一个非常团结的集体,非常有战斗力的集体,过去是139团的先进营,曾经转战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国防工程建设任务,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个人,突出事迹可歌可泣,可圈可点。改编为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后,继续保持英雄本色,发扬光荣传统,特别是移防到延安后,面对种种困难和问题,不等不靠,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把破旧的营房和营区整修的焕然一新,得到了延安军分区司令员吕声毅的高度赞扬。

独立营营长李大忠、教导员朱耀忠,是从江苏武进入伍的,他们既是一对好搭档,又是一双好主官,在陕西省军区和延安军分区的坚强领导下,率领全营完成了国防施工和军事训练任务。各连连长、指导员带领官兵不讲条件,迎难而上,争先创优,齐头并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我能在这样一个有战斗力的部队服役,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1982年3月,我们营接到命令,开赴吴旗县(现改为吴起县),执行国防施工任务。营部和一连、机炮连从延安出发,徒步野营拉练6天时间,经志丹县到达吴旗县。安营扎寨后,我们就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施工之中。战备工事的建设是为了战时屯兵藏炮,防止北极熊苏联侵犯我陕北高原和关中要冲。我们一连从山北面施工,机炮连从山南面施工,工序为沿石山体掘进。在陕西省军区、延安军分区组成的工程办和营技术员冯建民的正确指导下,在连长高拴启、指导员梁重山、副连长孙立和、司务长陈根启、排长路发民、刘建军、余洪的坚强领导和有力保障下,我们打炮眼、装炸药、放炮、排险、排石渣,三个梯队轮流上,不分白昼连续干。我是新兵冲在前,干劲十足,不知苦和累,既当电钻手,又当排雷手,打完炮眼又装药,排渣清𥕞忙不停,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劲。有时遇到坚硬的掌子面,石头眼难打,药难装,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吃饭都在坑道里,官兵们个个就像石灰人,粉尘满面,但都不叫苦,不喊累,苦干改干加油干,为的是早日打通坑道。我在一次怀抱电钻打眼时,因石层坚硬,麻花钻杆从中间折断,右胳膊被钻杆击中刺伤,顿时疼得穿心,不大一会,整个右胳膊肿了起来,排长路发民和副班长杨芳林把我扶着走出了坑道,第二天我坐长途班车到延安解放军513医院治疗,好在骨干没有断裂,只是韧带被拉伤。返回吴起后,我又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之中,与官兵们一道顽强拼搏,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坑道里。两个连队的官兵把坑道拙进当作战场冲锋,掉皮掉肉不掉泪,苦干猛干勇往前,经过半年多的共同努力,我们终于打通了坑道,提前完成了兰州军区赋予的国防施工任务,为党的十二大在北京胜利召开献上了一份厚礼。11月份,我们回撤到延安101信箱住地。

这一年,我在参加国防施工的同时,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先后有50多篇被《中国青年报》、《人民军队报》、《延安日报》和吴旗县广播站采用,受到连嘉奖一次,这也为我以后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破格提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3月,奉总参谋部和兰州军区命令,陕西省军区延安独立营改编为兰州军区独立守备团二营。随后,我们由汽车运输至铜川,又从铜川由铁路运输到中蒙边境某战略要地,执行守防任务。

时隔33年后的2016年8月,在老战友王宏斌的大力倡导和精心策划下,延安独立营的官兵们相约在延安宝塔塔下、延河之滨,举行了首届战友联谊会,120多名全国各地的战友欢聚一堂,共忆往昔,共叙友谊,共话未来。70多岁的老营长、老教导员、老连长、老指导员回来了,50多岁的战友们回来了,一部分家属也回来了,还有几个小孙孙也跟着爷爷来了。举行联谊大会那天,还像当年一样,以连为单位列队入场,带队人员整队向营值班员报告,营值班员整队向营长报告,整个会场军号声和歌声嘹亮,气氛热烈,战友们争相发言,抒发情感。随后,又组织大家到当年住过的老营房,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纪念馆等地参观,接受红色教育,激发老战友们爱党爱国爱军热情,永葆军人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
王宽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陕西省洛川县人,党史军史研究工作者,陕西省南泥湾精神研究会研究员、理事、副秘书长、网站记者、编辑,国际网络文学联盟军旅文学部编审,《洛川文学》特约作家。1981年10月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新闻报道员、干事、科长、副处长、团政委、甘肃省军区军史馆筹建办公室主任等职,上校军衔。工作之余,爱好写作,笔耕不辍,有600多篇新闻稿件、论文、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被军内外报刊杂志刊登,其中有40多篇获奖。因写作成绩突出,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