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高润武
多年前,与朋友一起游览过清明上河园,那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大致看了一番,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今年,在这菊香四溢的时节,我们再度来到了开封的清明上河园,恰逢每年一度的菊花展在此举办,为这座古城增添了一抹绚烂的色彩。进入清明上河园,仿佛穿越回了北宋的繁华盛世。而此次,满园的菊花更是让这画卷般的景致多了几分娇艳与灵动。那菊花,种类繁多,有炫彩菊、泉乡急流、泉乡仙乐、紫云缀宇、帅旗、黄越山、绿菊、白毛刺、白越山、紫云飞月,等等,红得似火,粉得如霞,白得像雪,黄得若金,争奇斗艳,向游人展示着各自的风采。它们有的宛如羞涩的少女,温情脉脉,梨花带雨;有的犹如飞湍瀑流,水花四溅。真可谓是“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随游客上了虹桥,站在桥上,眼望四周,水面宽阔,纵横交错,游船穿梭;与桥相连的道路两旁,造型各异的菊花,引得路人纷纷拍照留念;店铺林立,穿着北宋时期服装的店员和景区服务人员,热情地招待着游客;一些女游客在店铺内化妆并穿上北宋时期的衣着,结伴流连于各景点,有的在抚琴,有的在赏花、拍照,其热闹场景犹如清明上河图的翻版。
游至木雕馆,那些古代精彩绝伦的木雕作品让我不禁驻足。仔细欣赏,每一幅木雕都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感人的故事,给人们以教化与启示。木雕细腻的纹理,生动的形象,仿佛在诉说着往昔工匠们的智慧与心血。看着这些木雕,不禁让我们想起了那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调水功能;赵州桥历经1400多年,仍然坚固耐用;一幅清明上河图,精心描绘了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而成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这些工程和作品,无不彰显着设计施工者对工程和作品的敬畏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论语》中有言:“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追求速度和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品质和精神的内涵。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阐述的道理,那些传世的精品,无不是工匠们静下心来,精雕细琢而成。南京古城墙上的砖,都雕刻着制作者的名字,这是对砖质量的严格负责,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工匠们深知,他们所做的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件艺术品。唯有怀着敬畏之心,用心去雕琢,才能让作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精品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工匠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升技艺。只有能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抵挡住外界的诱惑,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想实现全面振兴,就要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我们应当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人都明白,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同时,在各个环节中加以约束和规范,建立健全质量监督体系,对那些偷工减料、敷衍塞责、坑害群众的行为予以严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现全面振兴的道路或许充满艰辛,但只要我们能够重拾工匠精神,秉持着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精品,我们的产品就一定能够享誉世界。
继续游览至岳飞枪挑小梁王演武场,看着宏大宽敞的演武场,想起岳飞的功绩与遭遇,感慨万千。
当我们离开清明上河园时,那满园的菊花和精美的木雕依然萦绕在我们的心头。它们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作者简介:高润武,烟台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纸媒、期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