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岁月虽已远去,但其留下的痕迹,却如星辰般永远在人类记忆的天空中闪耀。抗美援朝战争,便是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而巴金先生,以笔为剑,以墨为锋,在那片被战火洗礼的土地上,镌刻下了不朽的篇章。
巴金先生两次踏入朝鲜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他带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身躯,更是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和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在那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上,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没有点灯,黑暗便成了他创作时的背景;没有桌子,他便以枕为案,在微弱的光线中,在随时可能遭受敌军袭击的危险里,奋笔疾书。上有美国飞机天天轮番轰炸,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要将天空撕裂,将大地震碎;下有敌军冷炮袭击,每一声炮响,都像是死神的呼啸,威胁着生命的安宁。然而,巴金先生没有丝毫退缩,他就像一位无畏的战士,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文学创作的阵地。
第二次赴朝,巴金先生的足迹遍布长津湖、松骨峰、平壤、开城、板门店等地区。他深入前沿阵地,走进那艰苦而潮湿的坑道。在那里,他与志愿军官兵们同吃同住,长达数个星期。坑道里,弥漫着战争的硝烟气息,阴冷潮湿的环境侵蚀着身体,但志愿军将士们那钢铁般的意志却如同一把炽热的火炬,驱散了黑暗与寒冷,也深深震撼着巴金先生的心灵。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完全形容的惨烈。战场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但在这片死亡的阴影下,志愿军将士们却展现出了英勇杀敌、不怕牺牲的高尚情操和钢铁意志。他们冲锋陷阵,毫不畏惧敌人的炮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铁血长城。
巴金先生怀着崇敬与感动,采访了众多英雄人物,上至彭德怀司令员,下至铁源阻击战、血战上甘岭的普通官兵将士。他聆听着他们的故事,那些故事里有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有对和平的热切渴望,有在战场上与敌人殊死搏斗的惊心动魄。在那些时日里,志愿军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血与火的战斗场面,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他拿起笔,写下了多篇激情如火的通讯报道。那些文字,如同一颗颗子弹,射向敌人的心脏;如同一面面旗帜,飘扬在正义的天空;如同一声声号角,鼓舞着人们的斗志。
在朝鲜期间和回国后,巴金先生根据在战场上的采访资料,创作了一系列作品。《坚强的战士》《军长的心》《回家》《团圆》《英雄的故事》《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等中篇短小说、小说集和报告文学等作品相继问世。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更是历史的见证,是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同时,他还写下了《我们见了彭德怀司令员》等一批广为人知的优秀通讯报道。这些文字,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朝鲜战场上的真实情况,了解到了志愿军将士们的伟大精神。
特别是他的中篇小说《团圆》,这部作品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文学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1964 年,它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改编成了电影《英雄儿女》。该影片在国内一上映,便引起了轰动。影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一场场激烈的战斗场景,那一首首动人心弦的歌曲,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它成为了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奋发图强、战胜强敌、走向胜利的经典影片。每当那激昂的旋律响起,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志愿军将士们英勇无畏的身影,感受到了他们那炽热的爱国情怀。 如今,看着纪念馆墙上巴金先生在朝鲜战场前线的照片,橱窗内陈列的志愿军军旗,先生的采访手稿、采访钢笔、军用水壶、上前线穿过的军装、胶鞋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种版本的《英雄的故事》《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等文学作品,心中不禁升腾起一股对巴金先生无限敬佩的情愫。他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中,完全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一腔爱国热情、赤胆忠心和报国之志,在朝鲜战场上进行着采访和文学创作。他就像一位勇敢的行者,在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坚定地前行,只为了将那伟大的志愿军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和平、爱人间美好的事物。”巴金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他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是永远值得后世文学人们敬佩缅怀、崇敬学习的文学大师,坚持讲真话的文学前辈。他的作品,如同一座座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在人们的心中。
抗美援朝的战争烽火已过去 70 多年了,但志愿军将士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英雄精神永存!巴金先生赤胆爱国,临危不惧,勇上前线进行采风、采访的文学创作精神永存!那一段历史,那一群英雄,那一位文学巨匠,将永远被铭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永恒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为了正义、为了和平、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在岁月的长河中,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去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篇章。
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