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中
寻找自己的瓦尔登湖
——读《瓦尔登湖》
刘志敏
“我们再也不会夜间露宿,而在大地上安居,结果忘记了苍穹。”《瓦尔登湖》中的这句话,道出了忙碌的现代人缺失幸福感的本质原因。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于1854年出版的一部著名散文集。他曾在书中有过这样的描述,他说:“绝大多数人过着平静而绝望的生活。”于是,他借助在森林中独自生活的亲身体验,为世人指明了一条清醒的道路,让我们领悟到如何才能更有意义地活着。
我们当然不必复制他的生活方式,却可以得到众多启发,学会在身处的城市中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
减少物欲,过简单的生活,做更有意义的事。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我们早已满足了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却依然马不停蹄地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好像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这些东西追求起来永无止境。梭罗在书中告诉我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只会束缚个体的自由和幸福,而简朴的生活能够使人们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在瓦尔登湖畔,他用28美元建起了他的小木屋,用一个季节耕种出的土豆、玉米、豌豆等满足了自己一年的食物自足,他对衣服的要求是简单而实用,燃料则是枯木和树根。这些基本的生活需求解决之后,他拥有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写作、感受大自然、思考人生。他最终获得了心灵的宁静与自由,并为世人写下了这部不朽之作。梭罗用亲身体验启示我们,人生最本真的生活是最甜蜜的,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物质,而人类灵魂的必需品,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所以我们要减少物欲,过简单的生活,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感。
亲近自然,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在宁静中回归本我。“这是一个令人惬意的傍晚,我只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浸透着欢愉。我以一种奇异的姿态,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去,与它融为一体。”《瓦尔登湖》中,作者以一种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美。这样的文字浸润着我们的心灵,更鼓舞着我们要经常走出室外亲近自然。生活在城市里,我们不必总去远方,只需记得在忙碌的间隙,漫步于草木之间,倾听风声、观察鸟鸣、感受季节的更迭,仰望苍穹的辽阔,就会像梭罗说的那样:“每个人都能从大自然的任何事物中找到最甜蜜、最温柔、最纯洁和最鼓舞人心的朋友,哪怕是可怜的愤世嫉俗者和最忧郁的人也不例外。“
生活留白,让节奏慢下来,给生活留有呼吸、思考、感受的余地。我们的生活不应总是忙碌,不应只在安排得满满当当时才觉得充实,我们要给生活留白,留出一些空白时间,不安排任何具体的事情,只是静静地享受这份宁静和空白。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可以放下所有的烦恼和压力,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看看梭罗在书中描述的吧:“有时候,我舍不得让眼前的美好时光浪费在任何工作上,不管是动手的还是动脑的。我喜欢为自己的生命留出更多的空间……静坐在门前的阳光下,从日出到日中,就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凝神冥想……这样做并没有从我的生命中减少时间,而是使我通常的时间增添了不少……”留白不是浪费时间,相反,它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放松身心,为接下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学会独处,在独处中独立思考,不断自我成长。生活中避免不了独处,梭罗认为,独处并不是孤独或与世隔绝,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活方式,是为了更好地倾听内心的声音,与自我对话,从而获得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在独处中,我们能够远离喧嚣,摆脱外界的干扰和束缚,专注于自己的思考和创作。这样的时刻,“只要善于捕捉自己的创造力,它就可以随时随地为我们提供崭新的生活前景。”
调整罗盘,避免迷失方向,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梭罗博学多识,他却没有选择经商或从政,而是抛开金钱的羁绊去了宁静的瓦尔登湖,从那里生活的两年,决不是消极遁世,更不是别人所猜疑的“怪僻”,而是避开干扰,将生活条件降至最低的情况下,进入生活的最深处,将生命的精髓全部汲取出来,将一切不属于生活的东西统统摒弃,然后坚强稳妥地生活。他最终寻得了真理,重塑了自我。他说:“人人夸赞的所谓成功的生活,也仅仅是生活的一种而已。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夸赞生活中的一种而贬低另一种呢?”所以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别人,也不必被别人的眼光所束缚,而是要勇敢地坚定自己的方向,追逐自己的梦想,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活出真正的自我。
《瓦尔登湖》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而瓦尔登湖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内心宁静与丰盈的态度。愿我们都能够在城市里寻找到自己的瓦尔登湖并守护它,让它成为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和力量的源泉吧。
(后记:读这本书的过程,如同数学题中那只青蛙从井中反复往上爬的过程。因为每看几页,我都不知道前面讲过了什么,于是结合当前再往前翻看,感觉大约明白了,再接着往后看。而几乎每一个章节,都是在这样前进三步后退两步的过程中进行的。
读书过程中的感觉,似乎一直在管中窥豹,看到一个又一个局部,就是连贯不起来,更弄不懂全貌。甚至一直到艰难地读完全文,依然如此。但当反过来再再从头读起,我开始有了一种站在物外用宏观的视角去了解这本书的感觉,加之我读第一遍时用铅笔做的标注,反复读下来,终于,作者的思想和文字里的旨意在我的头脑里明朗起来,我终于有所领悟、有所启迪了。
我发现,读这本书需要特别安静的环境,需要一颗特别宁静的心,还需要在精力与心力都必须极佳的时刻。这样的时刻并不多,所以我花费了近两个月夜深人静或黎明破晓的时间,才将这本不过三百来页的书读完。
一位诗人曾说:“静坐着,在心灵的世界里翱翔;我从书本中获得这种好处。一杯美酒足以令人沉醉;当我如饮琼浆玉液般地品读着深奥的教义时,便体验到了这样的愉悦。”
此刻,城市里的又一个黎明,在清脆的鸟鸣声中醒来了……)

个人简介:刘志敏,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实验中学教师,聊城市作协会员,茌平区作协副秘书长,爱好文学,喜欢阅读,热爱生活。对文学的表白:跟这个世界交手的许多年来,我觉得自己光彩依旧、兴趣盎然,只因有你——文学,感谢你的不离不弃,红尘有你,我不孤单。现已出版个人文集《每一步,都算数》和《嘿!小人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