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县名的变迁
作者 李政安
扶余市是吉林省松原市管辖的县级市,县域的东部和榆树市相连,南部隔松花江上游段与德惠市、农安县相望;西部与松原市毗邻,西北部隔松花江与黑龙江省肇源县为邻,东北部隔拉林河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为邻。松花江和拉林河拱抱着扶余市,人们称呼松花江上游段北岸为南江沿,松花江干流段和拉林河的南岸为北江(河)沿。
在汉魏时期,松花江与嫩江汇流的大拐弯内的松嫩平原,秽陌人在这里以农业、渔猎为生。秽陌由许多个部落组成,其中有个橐(tuo)离部落。橐离部落的奴隶东明,被橐离部落首领一路追杀,东明跨浮鱼桥渡过松花江,在松花江大平原上建立起夫余国,国祚600年之久,扶余属于夫余国之地。
扶余城头东明的塑像
到了辽宋时期,这里是契丹与生女真的结合部,契丹辽国欺压女真部落。女真人在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率领下,在这被称为伯都讷的地方誓师反辽伐辽,建立金国,金国与宗主国辽国进行征战,最终女真金国战胜了契丹辽国。阿骨打的孙子金世宗完颜雍,在拉林河畔阿骨打誓师之地立颂碑,至今《大金得胜陀颂碑》仍在扶余大地上矗立。
明清时期,号称后金的努尔哈赤,在辽阳一带起兵,与明朝分庭抗礼,在沈阳建立都城,后来后金军兵突破锦州、山海关等关隘,逐步定鼎中原,在松花江和嫩江交汇处设兵站,称伯都讷站,派2000军兵驻守。
在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之时,清王朝为抵御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开辟吉林将军府吉林乌拉至黑龙江将军府卜奎(今齐齐哈尔)再至瑷珲城(今黑河市爱辉区)的驿路,传递前线的军情战报,吉林将军境内的驿路是从吉林乌拉至伯都讷老城北的松花江渡口,驿路全长540里,其间有10个驿站。由吉林城小东门外松花江北岸的尼什哈驿站(密哈站)出发,北行65里至金珠鄂佛罗站(今金珠乡), 60里至舒兰站(舒兰市区),45里至法特哈站(舒兰法特镇)。45里至登伊勒哲库站(榆树市灯笼裤屯);45里至盟温站(五棵树镇蒙古屯);45里至陶赉召站(陶赖昭镇北陶屯);45里至逊札堡站(五家站镇内);45里至蒿色站(今新站乡); 65里至猞猁站(哈达山镇社里屯);70里至伯都讷站(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西行40里过松花江渡口,再行40里进入黑龙江将军管辖的茂兴站。陶赉召至伯都讷五个驿站都在扶余的境内。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伯都讷设置副都统衙署,由二品武官充任副都统驻防镇守,称伯都讷副都统。是吉林将军府先后设置的宁古塔、吉林、伯都讷、阿勒楚喀(阿城)、三姓(依兰)、珲春六城副都统之一。
为了管理不断潜入伯都讷地方的流民(汉族人),清王朝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置伯都讷厅专司民务,设巡检二员,分驻伯都讷和孤榆树屯。伯都讷厅是最早在今榆树--扶余地域设置的行政管理机构。
清朝廷为了解决八旗子弟的供养,于嘉庆年间施行屯田,在吉林将军府的辖地先后开垦舒兰、拉林、五常、双城堡等处屯田,安置八旗苏拉(无业户)耕种,嘉庆二十四年(1820),朝廷责令吉林将军富俊丈量伯都讷屯田之地,做屯垦前的准备。嘉庆皇帝在这一年驾崩,道光皇帝继位,道光四年(1824),皇帝裁准开垦伯都讷屯田:令户部并吉林将军,每方拨给打井资银两元,招民认垦,每户民人垦荒三十垧,京旗户到后官二民一分田,前三年为屯垦期,后五年为熟化期,共计八年不征赋纳捐,第九年升科,照章纳税。伯都讷屯田按治、本、于、农、务、滋、稼、穑八字为开垦荒片,每字下辖一至十五个荒号。
伯都讷屯田之地在现在榆树市的中西部和扶余市的中东部,设置120个垦荒村屯,以荒号为屯名,招募3600家民户(汉族人)来此垦荒,这成了大清帝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民户闯关东。来此垦荒的民户何止3600户,因为有地的人家才是一户,无地的垦荒人是地户雇佣的伙计,不在统计之内,来此垦荒的人家有万户之多。村屯的数量也增加一倍,因为闯关东人很穷,官府只好把一号荒地拆成两份,售卖给几户临时凑到一起,合伙的买荒人。他们按先来后到,在荒号上成屯,称为东×号、西×号,前×号、后×号,大×号、小×号等。
中东铁路在吉林省全图
自道光五年始至道光七年的三年垦荒期内,伯都讷屯田耕地数量,如期达到放荒垦地十万八千垧的目标,加之屯田之前已有的官田、民地,伯都讷厅的耕地总数超过了30万垧,且是集中连片的平川岗地,是腐殖质高、旱涝保收的烟火之地。肥沃的黑土地,那时只种旱田作物,因而伯都讷盛产小麦、谷子、高粱、大豆、苞米和杂粮杂豆。宜耕怡居的自然环境,使这里成为闯关东人的乐园,勤劳智慧的人们,毫不吝惜地挥洒汗水,沃土倾情回报,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收。“官二民一”的垦荒分地方式,三年成田,之后五年不缴税赋的优惠,令闯关东人干劲十足,垦荒人把荒原变成了享誉中外的“黑土粮仓”。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列强瓜分的对象,日本和沙俄都在觊觎中国东北。中日甲午(1904年)战争后,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密约》,取得了在东北修筑铁路和租借旅顺、大连的特权。光绪二十二(1896)年,俄国人开始修筑通往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走捷径通过中国东北,在中国境内叫中东铁路。由中国无偿提供土地,供他们筑路、建车站、立集镇。实际修筑铁路时,改变了在伯都讷设三岔河枢纽站,东通海参崴,南通大连湾的设计,因为铁路在进入伯都讷城时,要两次穿过松花江,还要在沼泽地抛投大量的石料垫底,不仅要耗费巨额投资,还需要很长的工期。于是中东铁路公司将枢纽站东移到南岗,把铁路线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线由满洲里向东经松花江南岸的南岗,直至海参崴;南部线则由南岗向南,经伯都讷腹地的陶赉召驿站通向旅顺口,铁路在东北大地上构成丁字型,南部线通过的地方,正在伯都讷产粮食区的硬肋上。只需在陶赉召驿站屯南面的松花江上,修座铁路桥,就达到战时快速运兵到大连湾和旅顺口,平时把伯都讷盛产的粮食,运往俄罗斯的战略目的,既能节省巨额投资,又可以早日筑成铁路。
当年中东铁路的陶赖昭车站
曾经的三岔河车站
1901年,哈尔滨至陶赉召段的铁路建成并试运营,在今扶余市境内设置五座火车站。分别是:蔡家沟站、邱家站、三岔河站、团山站、陶赖昭站。那时候的蒸汽机车牵引功率小,车站间距在十公里左右,车站都有水井,以供机车临时加水之需。蔡家沟火车站,它控制南来北往的列车通过拉林河铁路桥。蔡家沟和三岔河之间南行的重载列车,须在邱家站加挂补机,补机在列车的尾部推,一前一后两个火车头,把列车拉(推)到设在谢家岗子上的三岔河站。中东铁路原设计的枢纽站叫三岔河,铁路局把松花江、拉林河中间的车站定名为三岔河站,仍然在伯都讷境内。现在的扶余站是在1998年,由三岔河站更名而来的。从三岔河开往陶赖昭的重载列车,要爬上北陶屯北的土岭,需要补机助推,南行的重车在团山站加挂补机,前后两个车头把列车拉上永利屯的岗子,后面推的车头,摘开车钩,原路退回团山站。陶赖昭站原本在今北陶屯东的桃花溪北岸,是控制列车通过松花江铁路大桥,具有给机车加水、加煤,机车调头的折返站。在铁路试运营前,通士(翻译)吩咐文员,在线路图上,标注陶赉召等车站的站名,当文员把图纸交回通士时,站名写为陶赖昭。负责审核的通士批评文员随意乱写,更正已经来不及啦。五卡司(俄国段长)把图纸上呈中东铁路公司,铁路局批复,仍是陶赖昭,火车票上印着陶赖昭,陶赖昭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后来陶赖昭车站南移到现在的陶赖昭镇所在地,成为多功能的铁路机车折返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伯都讷厅升为府,府衙设在伯都讷新城,故称新城府,原伯都讷厅的孤榆树屯巡检,升格称榆树厅,归新城府管辖。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清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 1913年(民国二年)3月,新城府改为新城县。当时全国共有6个新城县,分别在吉林省、河北省、山东省、江西省、浙江省、贵州省。为了避免因县名重复造成混乱,1914年(民国三年)初,全国进行重复县名存废改易,因吉林省新城县是汉魏时期夫余国属地,故将吉林省的新城县改称扶余县。
陶赖昭松花江上中东铁路桥遗址
陶赖昭松花江上中东铁路桥遗址
扶余,自1914年确立为扶余县,县政府驻在扶余县最西部松花江畔的扶余镇,名称和县域无变化。到1987年,国务院批准扶余县改称县级扶余市。1992年,地级松原市设立,扶余市改称松原市扶余区。1995年夏,国务院决定恢复扶余县,县政府驻三岔河镇。原松原市扶余区的城区和八个乡镇改称松原市宁江区。1995年12月26日,扶余县委、扶余县人民政府在三岔河镇举行挂牌仪式。扶余县和松原市宁江区成为毗邻的县区。2013年1月,国务院批准扶余县改称县级扶余市,自此,扶余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现在,我们所称伯都讷、伯都讷厅或伯都讷屯田之地,是指今吉林省榆树市、扶余市、松原市宁江区江北的全部地域。伯都讷新城、新城府、老扶余县城,是指今松原市宁江区江北城区和所属乡镇。而扶余市,专指现在的扶余市。
现在的扶余站
蔡家沟车站
作者简介
李政安,扶余市人,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退休公务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犁耕荒原》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另有百余篇散文、故事、小说散见报刋网刊。
照片由作者提供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