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八雅大讲堂张明主讲教学体系二
中国吴门八雅书画大讲堂开讲了!
同志们朋友们,大家好!
我是中国吴门八雅书画派张明。我主要是系列讲播《中国书法简史》。
今天这一讲是:汉字的起源
关于汉字的起源,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有人探索了。历史传说,概括起来大体有三种。
1.仓颉造字说
《荀子·解蔽篇》中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这是最早提到仓颉的名字,荀子并不认为文字是仓颉所造,不过是说他好书独传而已,但《吕氏春秋》、《韩非子》中就径直认为文字为仓颉所造。到了汉代,仓颉已经成为神圣了,他“生而能书,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其实,大多数人认为:文字不可能是仓颉所造,但在文字的产生之初,有类似仓颉这样的人对文字进行一定的规范整理倒是可信的。
2.结绳说
《易·此辞下》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慎《说文解字·叙》也说:“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其实,在没有产生文字之前,人们利用结绳的方法帮助记忆,但是结绳与文字毕竟是两回事,结绳而治,只是说明了文字创造之前是为了帮助记忆、传达某种意图所采用的方法,结绳不等于文字,也不可能发展成文字。
3.起一成文说
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宋代的郑樵,他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作五种变化,“一”字根据不同的屈折方式,如直角、锐角及“引一而绕合之’为方为圆等各种形态,通过变换角度,又有很多种变化,它们的组合就可以构成汉字的各种结构了。
郑樵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的道家哲学思想上,用来解说汉字起源的。这是一种主观的臆想。
随着考古学的不断进展,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刻画符号。
如: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郃阳莘野的仰韶文化遗址;甘肃半山、马厂、青海乐都柳湾等地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山东章丘城子崖、青岛赵村等地的龙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江苏上海马桥、青浦崧泽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等等。各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画符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多为刻画简洁均衡的几何图案。同一种符号可能出现在不同的陶器上,可以看出那些刻画者对于符号的把握能力。有些符号与后世甲骨文中的字符如数目字等在形态上是相类似的,因此,很多学者都认为:这些刻画符是汉字的一个源头。这些符号,以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时代为最早,距今已有6000多年,马家窑文化时代较晚,距今也有4000多年。
这种陶器上的刻画符号,从上古一直延续到先秦。在文字已经很成熟的春秋之际,陶器刻符仍然被广泛应用着,这说明刻画符号还只是起了提示的标记作用,与真正记录语言的文字还不完全一致。
文字起源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源头应该是原始图画。甲骨文与商代的金文中保留了大量的人体与动物、器物的象形符号,有很强的图画性,有些符号在古老的彩陶图画中还可以找到相互关联的线索。
汉字是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萌芽的, 经历了马家窑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的积累与发展,到商代的甲骨金文时 ,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象形图画为主导的文字符号系统。
因时间关系,今天暂时就讲到这里。关于汉字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仓颉造字,二是结绳之说,三是起一成文说,这三种说法都不够准确。通过考察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刻画符是汉字的一个源头,原始图画是汉字的重要源头。好了,下一讲是:
汉字的形体特征与书写规则,敬请大家关注和期待!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