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浩气贵如金
——兼论陕军“文学达人”赵新贵先生
李 政
在广袤而丰饶的咸旬大地上,活跃着一位品性高洁、多才多艺,集文学创作、编缉出版与活动策划于一身的陕军“文学达人”赵新贵先生。其实,他本身不仅就有自己崇高的事业——党的高级检查官,但他更痴心于文学创作,热爱编辑出版与文艺活动的策划,在他的精心编辑与策划下,被他视为生命般的《检察文学》期刊,便以品格卓异、质量上乘、广纳博采、独树一帜的良好口碑,深受众多文学爱好者的喜爱与赞誉,乃至在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骄人的震撼。
回想起来,我与著名作家、《检察文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赵新贵先生认识己有三年多了,一旦相识,便有惺惺相惜、相见恨晚的奇妙感觉。
那是一个盛夏的清晨,一位朋友打来电话饶有兴趣邀我参加几个远道而来的几位文友的接待工作,他特别强调说是来人中有一个叫赵新贵的先生,他是一个才思敏捷、大气磅礴、多才多艺、德艺双馨,在咸阳乃至陕西文艺界享有极高声誉的优秀文化人士,值得认识一下。我心中很是高兴,也颇为期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是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那天的欢迎宴自是把酒言欢,你来我往,传杯送盏,盛况空前。席间,大家不约而同地谈文学,谈书法,谈陕甘民俗与历史文化传承等诸多话题,赵新贵先生谈吐儒雅、学识渊博、声音浑厚、待人谦和,言谈举止中透射一袭袭令人爱慕的英气和才气,有一股温润如玉、谦谦君子的气度。
但凡相识,便有了山峦与白云、星辰与雨露一般,那种相伴相生的依恋之感,之后我也更多的抽出一些时间,特意关注他的作品、关注他的创作历程与文学业绩,可一旦走入他的世界,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从心底里生发出敬佩之感和爱怜之情。仔细研读他的一部部著作,探究他的人生历程,便深深地体悟到他的诸多不易和为之付出的心血与汗水,他对文学、对家乡、对事业那坚韧不拨的意志和磅礴大气的胸襟令人为之感动,也触动了我,要为他的文学、他的品格和他的精神,写一些力所能及的文字与感悟。我想,这也许是一个文化人、一个学者、一个作家对文学对事业对人生最好的致敬!也是对赵新贵先生40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的最诚挚的褒扬!
一、纯朴而浓郁的“乡土情结”
纯朴而浓郁的“乡土情结”,是赵新贵先生生命与成长的“活水源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原乡"。
新贵先生出生于渭北高原上一个贫寒而困苦的农村家庭,他自幼聪慧好学,志存高远,少年时代便显露出其过人的智慧,从小学到中学,学习成绩一直居全年级前茅,本来他完全能够进入到一个层次较高的大学继续深造,可时势的变化,似乎与他的人生理想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严酷的生活给予他两个选择:一个是老老实实地做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让理想深埋于黄土之中,日升而作,日落而息;另一个就是跳出土地的束缚,为了心中那高远的理想而抗争,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那样去创属于自己的天地。经过痛苦的思考后,他依然地选择了后者。他变着法子的折腾,学“木工”,编苇席,做“电工”,偶遇他人生的“伯乐”,继而大学深造。当然,对于酷爱文学的他来说,他之前所经历的苦痛与挫折,都将变为他对生活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大地的深思,最后他终于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小河”。
正如著名作家张俊彪先生所评:“新贵从青年时期开始,写散文,写小说,再写长篇作品,先后著作问世三十多部,真可谓是著书立说,成果丰硕。在他的精气神里,可以看出,一个干部,一个作家,一个记者,一个出版家,他所走过的路,他所探过的险,他所闯过的坎,他所经过的难,以及他的勤奋、刻苦、隐忍、拼搏、不屈、开拓与坚韧,却是超平常人的。”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特殊年代,虽然他逃脱了生活条件十分困难的农村和做农民,但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沟一峁,却是刻印在他的骨子里,就连他的梦中,也都是满满的“乡愁”。他笔耕不辍地写他的梦中的家园,写寄予他厚望的的父老乡亲,写令他心驰神往的泰塔,写烽烟迷漫秦直道,写福泽乡民的“汃河”,写库淑兰,写太村,写“三水谣”,写双坪堡,写马栏,写古豳遗韵,写他成长中的困惑,写他理想中的家园……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的苦难历练了赵新贵,也成就了赵新贵,历史厚重的咸旬大地是赵新贵文学创作永远的根和魂。
二、温润而灵动的“文学情愫”
温润而灵动的的文学情愫,是一个作家必备的内在气质,也是一个作家将视野、笔触、思想深入到丰富而多彩社会生活中的“探听器”,赵新贵先生因性格温润而悲悯人生,因思想灵动而不断地思考未来。
著名作家刘震云曾说:“原以为文学是一条流动的河,现在才知道它是一个不动的海;原以为它是一种职业,现在才知道它是一种人生修炼的方式。”其实,在一定意义上来说,赵新贵先生在文学上所作的种种努力与探索,无一不是在实践着刘震云先生所说的——对文学的敬重,对人生的修炼,更是他历经人生洗礼之后对“耕读传家”和“学以致用”的最好阐释。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新贵先生的两个长篇大作《双坪堡纪事》和《三水谣》。如果说他之前所写的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与文学评论,是构成他文学愫情的前序,或是牛刀小试,那么,这两个长篇巨作,将是他倾心倾情演绎文学交响乐中最高亢、最感人的乐章。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三水谣》:其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关于旬邑县的通俗演义、鲜活史书及百科全书。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但又不限于此,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每一个故事,乃至-山一水,一沟一塬,一草一木,都倾注了作者的至爱,以爱的笔触把它们写活了,写神了,写出血肉,写出了灵气,让读者嗅到了古幽之地那如陈年老酒般的古香古色、馥郁厚重的醇香味。
而他创作的《双坤堡纪事》,则是他对生他养他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无比热爱,他以博大的胸襟和灵动的笔触,以双堡坪村为原型,通过刻画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艺术地表现了如赵凤雏、赵国廷、赵敏轩等几十个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与命运。在赵新贵先生的笔下,双坪堡村的故事不是某一时间节点的具体故事,而是大跨度的时代变迁。在每一个时期,双坪堡村都有它独特的故事,无论是赵敏轩捐官、赵士钊抽大烟上瘾、赵士官弃暗投明、赵高升村口说书、赵成浩黯然回乡、赵梦德一心向民等,向读者展示双坪堡村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种种表现。为了响应号召,保卫祖国,年轻的赵家男儿踊跃参军;为了造福乡亲,赵狗牛携女儿捐款建设学校;为了变废为宝,赵居礼带动全村创业致富等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展现了双坪堡村人勤劳、憨厚、能干、聪明、不屈、善良、热情的性格特征和生活形象。跨时代的地勾画了农村社会变迁中对传统文化和家族传承中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期待,正如他在该小说开头的题首诗所言:“双坪堡村是个谜,千年百载揭不开。关西大地村庄老,乡愁古韵有新叶。”我想,其用意将是凝重而深远的。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来说,文学情愫中的“乡愁”激励了赵新贵,而赵新贵也丰盈而充实了“乡愁”文学。
三、真挚而赤诚的家国情怀
真挚而赤诚的家国情怀,是赵新贵先生文学创作的首要"圭臬",也是他心中始终坚守的初心与原动力,他用满腔热情和勤奋不辍,在努力创造着常人难以企及的文学神话。
统观赵新贵先生的文学创作,不论是其散文、诗歌、小说、传记文学,还是文学评论、书法与绘画,或是担任文文学杂志主编,或是策划编辑《咸阳文学史略》《中国当代检察文论》《共和国政法战线》《中国当代教育文论》《中国法治论坛》等系列史诗巨著,都无一不在反映着他独特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他以哲学的视角来审视文学,以审美的视角抒发自己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类社会的体悟,或以优美,或以崇高,或以悲悯,或以愤慨,或以颂扬,把对祖国、对人民、对生命、对大地的热爱,化为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一部部小说,让它在广袤无垠的文艺园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有人说,“故乡”对一个作家的影响绝不仅仅限于性情上和文字上的影响。福克纳作品中的“南方小镇”,马尔克斯作品中的“马孔多”,莫言作品中的高密,贾平凹作品中的商州,陈忠实作品中的白鹿原,迟子建作品中的北极村,刘震云作品中的延津等等,都是作家对“故乡”的重新建构,它既饱含着作家对故乡那真情实感的回望,又是作家文学想象中意象世界的起点和小说中进行独特故事建构的源泉。
胸中有乾坤,笔下蕴真情。赵新贵先生文学创作的视野应该是极为宏阔、极为敏锐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他先后创作了他对文学的情怀是深厚而浓郁的。从出版著作《三水谣》《渭北崛起的新星》开始,他先后创作出版了《生活散记》《老检察官手记》《翠屏湖边的遐想》《夕阳落在青年湖》《古都泾渭》《马栏山思绪》《豳土挹香》《北方闪烁的里辰》《多彩集》《四味集》《高原散笔》《雾里看花》《马家堡,那几间土屋》《太村镇》《豳土情韵》《新贵诗章》和《赵新贵文集》10卷本;主编大型图书有《中国当代检察文论》共6卷,《共和国政法战线》10卷,《中国当代教育文论》5卷,《中国法治论坛》20卷,主编出版《咸阳百年优秀小说选》《咸阳百年优秀散文选》《咸阳百年优秀诗歌选》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受到过国家领导人三次接见。
这一行行数字、一部部作品、一道道业绩,无不凝结着赵新贵先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勤奋聪颖的智慧,坚毅果敢的责任担当和格局宏阔的君子气度和家国情怀。
四、坚实而壮美的文学之路
确切地来说,赵新贵先生以敏锐的思考,勤奋的努力和丰硕的业绩,完美地勾画了他坚实而壮美的文学之路与人生之路,为陕军文学的崛起做出了磬笔难书的巨大贡献,令人羡慕,也让人敬佩。
他无愧于党,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养育他的那块凝重而丰饶的热土。他从做木工,编苇席,当电工,到大学深道,从工程师到检察官,再到文学杂志主编及社长、“文学达人”。一路走来,他总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转身都堪称完美,每一次跨越都蕴藏着信仰的力量。
有人说,人生是一个不断修炼自己、沉淀自我的过程,怀一颗淡泊之心,修正气,方能坦荡心安;以一颗清净之心,养浩气,才能身正而气顺;用一颗良善之心,正视听,才会宁静而致远。他在《赵新贵论》一书中如是说:“文学事业是一项很怡人但又很累人的艰辛事业,它更是一种弘扬人类真善美、鞭斥假恶丑的伟大事业,我们的作家们只有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地深入生活,接地气,存真气,扬正气,才能真正创作出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不朽之作。”
著名诗人泰格尔曾说:“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光走出了黑暗;请保持你心中的善良,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善良走出了绝望;请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借着你的信仰走出迷茫;请相信自己的力量,因为你不知道谁会因为相信你,而开始相信所有的美好。”
近年来,赵新贵先生除了继续认真办好他的《检察文学》的同时,把视野扩展延伸到咸阳地域文学发展史等更大的领域,先后主持编辑了《咸阳百年优秀小说选》《咸阳百年优秀散文选》《咸阳百年优秀诗歌选》等多部具有史诗意义大型文集,同时,他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编辑了50多万字的《咸阳文学史略》这一具有“史学价值”的文学巨著。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为赵新贵先生文学生涯增添了一束最耀眼的光芒。
也许,赵新贵先生就是泰格尔所说那道光、那份善良、那个信仰、那种力量,他在陕西文坛几十年如一日,勤奋耕耘,不唯名利,不计得失,用坚定的意志和丰硕的业绩撑起了咸阳文学的那片亮丽的蓝天。
在此,我们应该真诚祝福赵新贵先生,祝福陕军文学,祝福三秦大地,祝福我们新时代文艺,日新月异,溢彩流光!
2024年9 月20日初稿 2024年11月18日修改
【作者简介】
李政,男,汉族,中共党员,甘肃正宁人,历任陇东学院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等职,庆阳市作家协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张俊彪文学艺术研究会理事。长期致力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地方史志、民俗文化与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等。近年来,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教研究》《华文月刊》《中国审计》《人民日报经济周刊》《今日头条》《陇东报》等刊物发表时政评论、智库报告与学术专论60余篇。曾获中国高教学会(国家级)、甘肃省教育厅科技厅及陇东学院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