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文心 书家境界
——读孙贤坤《翰墨文心——漫话历代书家自作诗文名迹》所想到的
张辉光
孙贤坤先生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和精神载体,是中国哲学、东方文化、华夏民族精神气质的象征,是人类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中国书法与文字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它起源于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后从甲骨文、金文、秦刻石、隶书、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书体演进,加之不同时代的书家又创造了不同的风格与流派,逐渐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磅礴力量,从而不断启迪后来者保存、发展、传承和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性,承担起中国书法文化功用的历史责任。
书以载道,文以化人。千百年来,多少市井工匠、民间贤达、高官显贵、志士仁人为表达情感、抒发性灵,不惜留下熠熠生辉的书论和汗牛充栋的书法作品,为我们认识中华文化传统,建设民族家园,提升精神境界,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通达的途径。
正是这加强文化自信,加快民族复兴的时代节点,中国书坛的百花园里,绽放出了一朵奇葩。孙贤坤先生以挑战古人、挑战自我的勇气和担当,突破藩篱,另辟蹊径,在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里,选取不同书体、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47位书文同家的代表作进行赏析,写就《翰墨文心——漫话历代书家自作诗文名迹》(以下简称《翰墨文心》),完成了“一部具有学术性、鉴赏性、创造性的书法理论研究力作(陈池瑜语)”。
无疑他取得了成功。
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书法不仅是艺术,更是文化,是一种滋养社会、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的艺术和文化。他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教”思想共同点的基本释义巧妙地应用到书法作品的研究之中,既扩大了审美的视野,也延伸了作品的内涵。儒家的中庸之道就是主张在恰当的时空界限中以适当的方式按规律办事。颜筋柳骨,严正平和就是儒家思想在书法中的典型表现。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书法的尚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修养的渐悟到灵彻的顿悟让书法达到了“书中有禅、禅机通书”的审美境界和一切起于心,一切归于心的“心手双畅、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道家以解决人与自然关系为主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表现在书法上就是“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从求法到有法再到无法,使之产生各种风格的审美享受。这些经过孙贤坤匠心的点化都产生了别开生面的效果。 同时,读孙贤坤的《翰墨文心》,你也不仅囿于他对书家的评价和对其作品的鉴赏。他的文章有哲学的微言奥义,有史学的深邃细密,有音乐的天籁之声,有武术的刚柔相济……。从他的文章中,你会看到老中医对病人拿脉问诊,老爷爷对孙子教诲谆谆,也有严师对高徒的指点,更多的还是催人奋进的鼓角和铮鸣。
说实在话,我是该书的忠实读者。从作者命题、选材到成书,我都倾情拜读,有的章节还熟记于心。可是要谈起什么感受来又似乎没有言辞,正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出”,胸中似有一块碾压的巨石。时至今日,我都在想写点什么,思绪再三,还是不揣浅陋把自己的几点学习体会写出来,以期能得到同仁和书家们的批评和教益。
首先,学书必须把字写好。郭沫若1962年为《人民教育》题词:“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了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还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诚然,写得一手好字,不一定就拥有了通往“仕途”“商界”“军营”的“敲门砖”。但起码在择业、求职、交流甚至恋爱上还是大有裨益的。文革时期,启功先生因“反动学术权威”受到不公正待遇,是其会写字,被红卫兵派去抄写大字报,这也就免受了不少“牛棚”之苦。
据说,晚清康有为少时写字草率,以至科考时试卷被考官掷于案下。所幸“时来风送滕王阁”,不知就里的勤杂工在清理考场时将其卷复拾其上。后考官再次看到该卷,以为鬼神暗助,便仔细浏览,这才发现了康有为的满腹经纶。
近代学者,著名书法家沈君默(后名沈尹默)也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他曾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因“字则其俗在骨”受到陈独秀的批评。后“闭口”明志,潜心翰墨,终使其书法“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兼,呈欧阳询之神韵,显赵孟頫之骨肌”,又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造诣精深,时人认为他的书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誉其在书法领域的成就“百年来无出其者”。
由此看来,不会写字,写不出好字,绝然不行。即便是学富五车,纵写的锦绣文章,但写不出一手好字也是很难登上大雅之堂的。
其次,书者必须书文兼修。要从书法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不至于总当“门外汉”,“写字匠”,那“字外功夫”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不断地向书本学习,钻研理论,提高鉴识,向社会学习,广泛涉猎,扩大视野,才能不断地提高和丰富自己。
古往今来,大凡名垂于世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彪炳史册的文化人。北宋文坛泰斗苏东坡,学识渊博,既是书画家又是文学家。他一生爱写字,在继承多家成就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书法风格,成为我国古代五大书法家之一,北宋“四大书家”之首。也是他主张要有见识,学识丰富,书法才有进益,否则会徒劳无功。“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就是他告诫学书者的至理名言。正是“双管齐下”的躬行,即便遭遇“台下”的日子比“台上”的日子多的窘境,他始终达观向上。宋朝的文学标志是宋词,是他横空出世,突破时代窠臼,开创了气象恢弘、清奇雄健的豪放词派。他的诗、他的词、他的散文,他的书法该有多少成了千古绝唱。当我们今天临他的帖,学他的诗文时,你能不从内心感激这位书文兼修的巨人?!
还有我们熟悉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奇文逸笔相得益彰。作者叙与兰亭雅集盛况,发思古之幽情,抒生死之感慨,文笔流畅,气象隽永,其洒脱无拘、怡然自得的风采,再配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书体风格,飘逸和美“天人合一”,能不令人顿生尽善尽美之叹?!
再者,书家必须德艺双馨。清·松年《颐园论画》中说:“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巨大光明之慨”。毛主席曾经说过:“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先哲告诉我们,德乃做人做事之根本。古人对于艺术的欣赏,素来把人格作为头等大事。作者的德行操守直接决定作品的高下优劣。书法更是直截了当。人们熟知的北宋四大书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原本是当朝权相蔡京,后被蔡襄取代。尽管蔡京和蔡襄在书法上都有一定造诣,但两人在品行、性格及政治表现上存在极大差异。蔡襄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而蔡京则被视为历史上的大奸臣,这样摒弃蔡京也就不足为怪了。
无独有偶。宋体字的始作和推广者是秦桧,因他在历史上以奸臣形象著称,时人便把他的字弃如敝履,无一人效仿。“人从宋后羞名桧”,不说他的字,他的名也无人再叫了。这就是历史。它告诉人们,无论你多么显赫,只要你寡廉、鲜耻、缺德,字写得再好,也不会给你留下半点荣誉的空间。与之相反,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书家,如同孙贤坤书中所推崇的颜真卿、岳飞、陆游那样,他们的忠义奋发,忠贞凛然幻化成了忠义慷慨的浩然正气,后人重其人品则更重其字,这也使得他们的书法在书坛而各领风骚,纵横天下。他们的英名和他们的书文一样,成了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太阳系。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席话。他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读罢孙贤坤的《翰墨文心》,联想王国维的上述名言,个中领悟,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张辉光,男,1957年5月出生于湖北洪湖市,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先后从事过教师、记者、编辑、行政管理等职业。现为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荆州市书法家协会顾问,荆楚文化对外交流协会顾问。多有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见于国家、省市级报刋,多篇获奖並收于专辑。书法作品参加过北京、上海、重庆、江西、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展览並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