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
春风吹来枝叶美,
只为伊人饮一杯。
叶落无言香犹在,
平生沉浮终不悔。
人淡如茶心似镜,
清苦红尘亦甘微。
这是我曾为茶写的一首小诗。茶是一种植物,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植物形成一种文化的不多。因此对茶尤为喜欢。与茶结缘,始于1976年。那时我所在的部队驻扎在杭州富阳三山乡。这里对面是富春江,背靠漫山遍野的茶树、竹林。平时节假日,甚至午休时,常常到山间观茶树看竹林,还有春日里的红杜鹃。累了,闲了,尤其在写材料之余,品饮一杯清茶,似乎刹那间便清心爽身起来。从那时起,至今50多年来,我无一日不饮茶,无一日不品茶。而在饮茶品茶中,常联想到人生,感慨良多,有话可说。今日赋闲,特提笔写下《品茶》一文。
茶需慢品。人生品茶需慢品,岁月的歌要静听。一杯茶看似寻常,却解了生活的乏味。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苦是人生辛酸的本味,甜是苦尽甘来淡淡的余味,三回味才是回首过往,苦与甜尽收心中的滋味。生而为人,要像一盏茶那样,尝得起先苦后甜的人生滋味。
吾辈如茶。茶,是变成老年的树叶,暮色沧桑。茶作,是人与植物的灵魂交流。它经历水火,是树叶的前世今生。最初,它被揉搓,被携带行走。它折叠自己,它在自己的抱缩里藏好往日的春秋。最后,在滚水的浸泡中沉浮,慢慢地将叶脉打开,似乎又还原了那个叶片。能清晰地看到,那叶片上,已铺满刻痕的线条,记载它活过的风雨。的确,茶,是一片树叶的回忆,但这回忆里,饱含变化。是昨天的自己,又不是昨天的自己;是昨天的复活,又不是昨天的复活,……浸泡缓慢,体会悠长,如是让我清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吾辈如茶,只是在更大的天地茶盏里被时空浸泡,散发出一生微苦里的领悟、回甘里的安度。
茶若人生。茶不过两种姿态:浮、沉;品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放下。茶若人生,沉时坦然,浮时淡然。人走茶凉是句真话,若不想喝凉茶,那就自己另起炉灶,既不看那凉茶,更不凑上前去喝别人的那壶滚水茶,自烧自饮自细品。所谓成熟的心智,不过是风光的时候,你能看到那脚底下的暗涌,端起热饮茶,能想到还有茶凉时。谢幕落寞的时候,洗掉妆容,面对凉茶,还能笑着走过去,自己烧水泡茶喝去。这时你会获得另一种人生感悟和新的生活境界,那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里没有永久的胜者,时间才是王者。不化妆不登台表演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沉浸于千人万人里,永远能感觉得到自己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浮华尘世,生命如茶,或浓或淡,或热或凉,或苦或甜,自泡自饮,更能品出个中真味来。
茶似“佳人”。什么是好茶的茶韵,好茶的味道究竟是怎么样的?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苏东坡的回答是:“从来佳茗似佳人。”人人心中皆有佳人,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没有一个准确的“佳人标准”,在苏东坡的心中,茶韵也无法描述。只觉得它似佳人一样。他的这句“从来佳茗似佳人”其实就是在说茶的韵味。不可说,不可限,品茶的人不同,品过的茶韵味道也不同。我们总在追求“什么茶能喝出茶韵。其实不妨换个思路,我们应该思考:什么人能够品出茶韵。其实,佳茗,是茶人心中的好茶,没那份爱,便品不到那份韵味。你若爱茶,什么茶都能品到韵味。茶韵绝不是高消费的特权;茶的韵味,应该是爱茶人的独享。
茶可静心。喝一杯茶,品一盏茶,往往说法不同衍生出来的东西才会不同。一盏茶毕,一席悟思,更多的是求一场心净。一杯茶,因净而静,因静入静。茶粗饮,不过是解渴提神的饮品,若细品,纯粹的香气便引领爱茶人静下心,与归来时的躁怒、浊气相分离。茶是干净之物,尤其在品饮过程的沸水冲泡下,沁人的香气扑鼻而来,或淡或浓,纯粹干净。虽说社会是个大染缸,但只要每天疲惫之后,饮几杯干净纯粹,又富有仪式感的茶,便能观物而清醒,忘世俗而从容。茶是小写的文化,不仅能洗胃,更能静心。闲暇时,泡一杯清茶,静坐在时光的一隅。一盏清茶,娓娓闲话,是冷暖世俗中难得的温馨时光。只闻茶香,不问悲喜,徜徉在这样的时光里,人闲,心也闲。《浮生六记》里有一句:“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不知不觉中,老年如期而至,沏一杯清茶细品,读半日闲书回味,问道于蓊郁的山中,探访昔日的老友……就这样过着“自此光阴归己有”的日子,很是惬意。虽然世界依旧繁忙而广阔,但我已不再被其中的喧嚣和浮华所困扰,而是在茶事里,任阙阙心事在袅袅茶香中次第盛开,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和欢乐。
一杯茶一辈茶。作家周作人写过品茶的文字:“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约三两知己,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清代文人张潮写道:“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我说,品茶宜对知己。如是,可添几分风雅和古意。犹如清风明月入怀,更显意味悠长。
一杯入幽美,一盏无味而至味,喝茶读书,不争朝夕。喝茶那天,气象万千。一杯茶,一辈茶,茶从来不说话,草木之中,栖息看一份简单,斑斓之处是一缕最美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