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口床"字为什么变成吃、喝丶噇丶撞
傅济生
关于《红楼梦》中的“口床"字为什么变成吃、喝丶噇丶撞,这个问题得先从抄书说起。
古代的人得书不易,可谓一书难求,读书只能靠自己抄写,在古代,人们把抄书称为“佣书”yongshu,它是一种行业,也是我国古代兼具图书流通、传播和图书复制功能的独特文化活动。担负书籍抄写活动的人叫“佣书人”,也称“书人”“书手”“书工”“经生”等。东汉初期读书人多了,对图书的需求量也扩大了,出现了受人雇佣以抄书为业的人,魏晋、南北朝时称经生,唐代称钞书人。 佣书人在长期的缮字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后汉书·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三国志·阚泽传》:“居贫无资,常为人佣书,以供纸笔。”东汉名士王溥,“家贫不得仕,乃挟竹筒插笔于洛阳市肆佣书”。历代抄书机构、具有一定官府职位或受雇于官府的抄书者、基于宗教信仰或受雇于宗教信众的抄书者、作为谋生手段之一的抄书者、为写书藏书等目的的抄书者。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业已非常红火,《北齐书·祖珽传》记载:“州客至,请卖《华林遍略》,文襄多集书人,一日一夜写毕,退其本,曰:‘不须也’。”《华林遍略》是萧梁时期编辑的一部700卷的大部头类书,能在一天之间抄完这部卷帙浩繁的书籍,是需要大量佣书人的,这说明当时社会上佣书人众多,而且比较容易招雇,佣书业也很有市场。佣书者复制文本是听命于雇主的要求,其目的在于得到报酬;其次,佣书是一种个人行为,佣书者并不隶属于某个机构,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自由职业者”。在古代的佣书者中有专业抄书的匠人,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善于抄写,而从事这一行的,更多的是贫寒的文人。白居易有一首诗说:“东邻有富翁,藏货遍五都。东京收粟帛,西市鬻金珠。朝营暮计算,昼夜不安居。西舍有贫者,匹妇配匹夫。布裙行赁舂,短褐坐佣书。以此求口食,一饱欣有余。贵贱与贫富,高下虽有殊。”说的是佣书业中的贫者仅够温饱,可见唐代社会佣书者生活并不富裕。
抄书可分为:"官府组织的抄书活动、私人写书藏书抄书活动、宗教抄经活动、农书医书等科技类抄书活动、明清小说话本抄书活动。"
古人抄书有严格要求。抄写时,第一张纸起首空二行,先写书名,另起一行写正文。每抄完一书,在末尾空一行再写书名、字数、抄写人姓名、抄写时间、抄写目的、用纸数字、甚至连校书人、审阅人、制卷人姓名也一一附记。抄书非常辛苦。一部薄薄的书抄几天、几月是常有的事。遇到大部头的书,费工费时更不在话下,尤其是贫苦的读书人,经济拮据,困难自然是很大的。
晋以前文献皆抄于简牍、布帛之上,但抄写过程中,会不时出现错误,于是古人非常重视抄写后的校对工作,以“不诬古人,不惑来者”。距今约2800年的西周宣王时期正考父(孔子的七世祖)就曾校对过商王朝的《商颂》,并将《那》作为《颂》十二篇之首。孔子整理《诗经》时也曾经过仔细校对。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校雠(chóu ) 实践中,第一次归纳总结了校雠规程。东汉时校对正式成为一种官职,设在中央的图书藏处为东观,东观有秘书监一人,掌宫中图书管理,其下属官员有校书郎。古人的校书情形在文物中也有直观反映,一是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卷〉,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七个人物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毕现。古代抄书也有一人读书,多人笔录,互换校对。二就是一书一校,二人对坐。1958年出土于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的青瓷对书俑,为西晋永宁二年时期的瓷器,高17.2厘米。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青瓷对书俑为随葬冥器。由捏制而后雕刻而成,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尤为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它反映了古人校对书籍的具体形象。

俑是随葬冥器,由人殉葬的习俗演变而来。俑由各种质材制成,多见陶俑、木俑。这件对书俑是较早的瓷质俑,又出土于西晋纪年墓中,尤为难得的是,这是迄今所见唯一的对书俑。
对书俑由捏制而后雕刻而成,通体施青釉,因胎釉结合不好,釉基本剥落,但俑的神态依然栩栩如生。俑头戴晋贤冠,身着交领长袍,相对而坐。中间置书案,案上有笔、砚、简册及一件手提箱,一人执笔在板状物上书写,另一人手执一板,上置简册。二人若有所语。根据俑的衣冠特征、人物神态,以及案上的文具,二俑当是文献中记载的校书吏,因此称之为校雠(chóu ) 俑更为贴切。
要了解这件俑的姿态,须了解古时校书方法,当时校书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对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这件对书俑正是若冤家相对的雠。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所以案上笔、砚就是为重新填写备置的。
《红楼梦》一书,在清朝文字獄的白色恐怖环境下,总是偷偷摸摸地进行抄写,作者、批者、都不敢用真姓名,如冒辟疆化名曹雪芹、徐乾学化名吴玉峰等等。而佣书和校对的人更不敢留下真姓名,仅仅在不易觉察处留下记号而已,当然其中也许有的批者自己就是抄书人,本文不作深入探讨。在经过不同年代的多次抄录过程,就有了甲戌本、庚辰本、己卯本、甲辰本、蒙古王府本、舒序本等等手抄本。这些手抄本之间,有的被删去了一些内容,有的是将地方土语改成普通话文字或用同音字代替。本文仅就如皋的方言“ 口床“字变化作如下概述:
《红楼梦》第七回 写焦大骂人“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喝,他自己喝马溺。不过仗着这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如今谁肯难为他去。他自己又老了,又不顾体面,一味口床酒,一吃醉了,无人不骂。我常说给管事的,不要派他差事,全当一个死的就完了。"


这个"口床”字是如皋方言吃或喝的意思,抄书的听不懂也不认识,有的抄手就直接写成吃或喝,有的抄手就用谐音字撞和噇代替之。因此,现在面世的《红楼梦》一书中的口床字绝大部分被改成吃、喝、噇、撞。
《红楼梦》一书中还有其他回目也有类似例子,而且除了 口床 字之外,还有一些如皋方言被改掉,本文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红楼梦》作者冒辟疆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逝世。次年即为甲戌年(1694),《红楼梦》甲戌本(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本,抄本)就是甲戌年
(1694)抄本。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是现存《红楼梦》较早的版本之一。又称脂残本、脂铨本。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存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第四回回末缺下半叶,较庚辰本少94字。第十三回上半叶缺左下角。有错字,抄重,抄错现象。四回一册,共四册。每半叶十二行,行十八字。
己卯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己卯冬月定本,抄本) 就是己卯年(1699)抄本、 庚辰本(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庚辰秋月定本,抄本) 就是庚辰年(1700)抄本、甲辰本抄本是一九五三年在山西发现的,被称为'脂晋本'。因书前有梦觉主人写于'甲辰岁菊月中浣'的序言,又被称作'梦觉本'、'梦序本'、'甲辰本'等,就是甲辰年(1724)抄本。
关于上述纪年问题,《如皋市红楼梦研究会》会刊已有大量文章考证,本文不作详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