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痴难成才
作者:李俭,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晋书·杜顶传》中有这样的记载:晋武帝朝中有三位大臣,分别是杜顶、王济、和嶠。几人癖好不同:“济有马癖,嶠有钱癖。”武帝闻之,谓顶曰:“卿有何癖?”对曰:“臣有左传癖。”
癖,嗜好是也。有嗜好,必痴迷。嗜好不同,痴迷不同。“马癖”使人耽于嬉戏,“钱癖”使人迷钱忘义,唯有“书癖”使人好学多思。有“书癖”之人,也必然痴迷于事业,进而成才成器,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笔者不禁想起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学家。他们痴迷于此,常年奋斗在异常艰苦的大漠戈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呕心沥血、勇于攀登。有的人为了保密多年不与家人联系;有的人为研发忍饥挨饿,体重大幅下降;有的人痴迷事业,不幸以身殉职,“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之际,还紧紧抱着研发材料。正是他们的这种痴迷,才让祖国拥有了“两弹一星”的大国重器。
著名数字家陈景润痴迷于哥德巴赫猜想,心无旁骛地投入数学研究。他曾说:“时间是个常数,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小时。”在一间6平方米的小屋内,他足足用去六麻袋草稿纸,终于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
再看前不久在巴黎奥运会上获得女子网球单打冠军的郑钦文。21岁华年,同龄女孩大多皮肤白嫩,她却因为常年训练被晒得黝黑。这正是她痴迷于网球运动的真实写照。每天凌晨4点天还不亮,她就开始了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畏严寒酷暑,不惧风霜雨雪,夜以继日,终成正果,战胜世界顶尖高手,站上了奥运最高领奖台,创造了中国和亚洲的奇迹。
痴迷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动力。古语云:“好之不如痴之,不痴不成才。”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说过:“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古往今来,大凡为中华民族复兴而献身的仁人志士,都具有这种痴迷精神。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每一行的“状元”,却非天然而成,也非他人恩赐,都务须痴迷本行,孜孜以求、默默坚守,甚至奉献终身,下苦功方可成就。痴迷于事业,并非要我们不顾及生活和休息。居里夫人曾说:我们必须吃、喝、睡觉,必须玩乐、恋爱,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东西,但是不应该受它们的支配。同时,除去这些以外,在我们可怜的头脑里占优势的必须是一个全力追求的理想。全力追求理想,非痴迷不可企及。
当然,痴能成才,要看痴迷什么。只有在正道上痴迷,在正业上痴迷,才能成为有用之才、成就有益之业。
原载:前线客户端
作者:李俭,中宣部原政研所研究员
编辑:铭漪
槛外人 2024-1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