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鞓红牡丹原产青州,北宋开始名冠天下,近代已无人知晓。冯蜂鸣发现鞓红文化,并考证出鞓红就在青州偶园,树龄300多年依然茂盛。从此,鞓红牡丹及其文化,遂被当代所识。
冯蜂鸣研究成果《鞓红即青州红》一书,特邀冯志伟诵读,于此发表,以飨诸君。

(上图摄影:彭向东)
苏东坡 • 白首对鞓红
东坡“对”得很多,曾经“对酒卷帘邀明月”,也曾“对床夜雨听萧瑟”;曾经“对清风皓月”,也曾“对茂林修竹”;他还渴望离官后,“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东坡的“对”,是厮守的意思。此刻,他就义无反顾地“对鞓红”了。
这首绝句,现出了苏轼的佛学:
常州太平寺观牡丹
武林千叶照观空,
别后湖山几信风。
自笑眼花红绿眩,
还将白首对鞓红。
【注:
常州太平寺:常州,今江苏常州。太平寺,在常州东门外。
武林:武林山,在今杭州西灵隐山。这里借指杭州。
千叶:多瓣牡丹。
观空:杭州吉祥寺的观空阁。
信风:随时令变化的风。
眩:迷惑。
还:回头。】

(上图摄影:彭向东)
苏轼说,他在常州太平寺看牡丹,想起了杭州牡丹映照观空阁的景象。
苏轼离开那里以后,山水已经相遇几番花信风了。
这简朴的句子里,正是藏匿了诗人的菩提之心。
距东坡100年前,李后主邀请法眼禅师观赏牡丹。法眼即景作诗。其中四句说道:
艳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
前两句,说牡丹的随缘任运。朝露来了,它不拒绝,却更加娇艳;晚风来了,它也接受,芳香反而传得更远。
这就像是,牡丹懂得了“空”的境界。
“空”是佛的根本大义,所以佛门叫“空门”。法眼的后两句,又进了一步:
有个义理,不必等牡丹凋谢,便是它色彩绚丽之时,人们也应知道,这即是“空”。

(上图摄影:彭向东)
东坡既引用了法眼的典故,又巧借了“观空阁”的名字,说那牡丹“照”观空。《心经》开头就说,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东坡的意思是,那牡丹也是跟菩萨一样,照见五蕴皆空的。
东坡又谦逊地说,告别杭州后,多少个花季的信风吹过了,我却依然没有悟得真“空”,依然在红光绿影的世界里眩惑着。他戏说是“自笑眼花”。
既然,在杭州的千叶牡丹那里没能得道,那就回过头来,好好地感悟眼前这单叶牡丹吧。这就有了:
“还将白首对鞓红。”
这里的“白首”,却不是他真的白了头。那年他才三十多岁,距白首还有些时日。所以他指的是白首之心。
东坡的意思是,老师欧阳修是“白首归来玉堂署”的时候,“君王殿后见鞓红”的。我就学学老师,在鞓红面前来一番悟道吧。所以,欧阳修是“见”鞓红,他就必须“对”鞓红了。
东坡“对”得很多,曾经“对酒卷帘邀明月”,也曾“对床夜雨听萧瑟”;曾经“对清风皓月”,也曾“对茂林修竹”;他还渴望离官后,“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
东坡的“对”,是厮守的意思。此刻,他就义无反顾地“对鞓红”了。

(上图摄影:彭向东)
鞓红由青州西进洛阳,又由洛阳南下常州。千里迢迢之后,与东坡邂逅在佛寺里。这就是因缘。当年,释迦牟尼坐在毕钵罗树旁,悟道成佛。毕钵罗树因此成为圣树、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智慧。东坡想,这鞓红也跟菩提树一样,是专为有缘人助道的。
所以,他必须把“白首”,从花花世界里转过来,潜下心去“对鞓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