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曼长篇小说《乐人》分享会在文学馆举办
11月17日上午,西咸新区作家郑曼应携长篇小说《乐人》参加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举行的书香空港-讲述非遗故事,传承文化根脉的分享活动。
分享会由西咸新区作家协会主办、西咸新区空港文学馆承办、渭城区作家协会协办。特邀请著名文化学者雷涛出席活动,以及当地文学评论家、专家及作家王海、杨生博、李敬全、赵尧、梦萌、冯西海、王满院、崔宏建、何冠雄、李含辛、罗国栋等40多人参加活动。西咸作协副主席李正善主持。
会上,西咸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杰介绍参会嘉宾、副秘书长赵江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文学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杨帆宣读文学评论家、专家对《乐人》的精彩点评;秘书长陈芳、咸阳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莫非分别诵读《乐人》精彩片段。
长篇小说《乐人》是陕西女作家郑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当下中国乡村发展变革为背景,描述了“乐人”这一乡村特殊文化群体曲折而又多彩的命运历程,展现了一批血肉丰满的“乐人”的艺术形象,讴歌了一代底层民俗艺人在社会转型的激流中坚守人格底线,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品德和纯美心灵,再现了传统戏曲种类皮影、木偶、秦腔曲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小说中的“乐人”以真情和善良演绎着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在乡村风俗与礼仪中传承非遗文化,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作者郑曼以典型朴实的地方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从‘乐人’的角度描写关中平原的民俗风情,展示着民间艺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贴近性和可读性。
长篇小说《乐人》被评选为2024年陕西省委宣传部重点文艺创作项目。本次活动结合《乐人》首发式,掀起了一次社会性的关注热潮,引起了文学评论及各界读者朋友的共鸣。同时,也是以文学创作助力全民阅读,营造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
【名家点评】著名文艺评论家阎纲:《乐人》是民间艺人血泪心灵史,是让底层无助的人们感到体温的一道暖光。是“人生舞台”灯塔般的风向标!熟悉的陌生人,余味曲包。像电视连续剧一样欲罢不能,改编电影和电视剧恰逢其时。
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乐人》的创作背景是陕西关中,文化基因是古老的秦腔,所讲述的故事一定是厚重而耐读的,也一定会令我们感到文学的亲近和生活的温暖……这既是一种血脉般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的传承与担当。”著名作家白描:“《乐人》的意义绝不仅仅揭示了乐人这个乡村特殊文化群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生存样貌,而是通过对这一群体性情各异人物性格的塑造,昭示了我们民族的内生活力。”《乐人》的出现,是近年咸阳以至陕西长篇小说创作的可喜收获。
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政协文教委原主任雷涛:小说中大量的诗歌,秦腔的玄板腔,碗碗腔,眉户等小门类戏曲剧种类为整个文本增辉不少。在泥土里作诗是整部小说的根,一棵大树有了根一定会开花结果。我有个建议大家可以把贾平凹的《秦腔》和郑曼的《乐人》放在一起加以研究,我认为《乐人》就是第二部秦腔。应尽快推进影视剧的转化。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震:这部小说既唱响了现代文明冲击下传统文化艺术的挽歌、底层艺人生存的悲歌、美好人性和强大生命力的赞歌,也是向全社会发出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民间乐人精神品格的振聋发聩的呐喊。
陕西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韩霁红:《乐人》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陕西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场域和路径。秦腔在书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不单单指戏曲本身更像书中人物的精神血脉,寄托着难以言说的追求和生命里的大爱大悲,成为以他们所代表的民间艺人的心声和精魂。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韩鲁华:从现当代文学题材创作史的视域,先不论《乐人》在文学艺术创造上究竟能达到怎样的成就,单就题材而言,就是值得给予特殊的关注并加以肯定的。
西北大学教授段建军:郑曼的小说《乐人》,把一群乡间艺人力图用自己的技艺,既吹响乡(草)民人生的尊严,又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理想毁灭的故事,写的跌宕起伏,震撼人心。作者站在乡村乐人的立场上,用丰富生动的细节和情节,表现他们对铁饭碗的渴望,对城市户口的向往。又用令人心痛的细节和情节,表现了他们追求的受挫,不得不在乡村扮演低人一等的讨饭吃的角色。乡村乐人用自己的悲苦,换来了主家和村里看客的高兴。带着一身的技艺,带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在关中大地的各个村庄,洒满他们的悲情。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王海:西咸作协是陕西的文学重镇,我们一定努力给基层作家提供一个好的平台,让我们的好作品努力走出去,走出陕西,走向全国。让我们的作家发挥自己更大潜能,创作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
陕西师范学院教授杨生博:一、《乐人》中的人物丰满感人。郑曼以自己父亲,以及与自己父亲同命运的叔叔阿姨为原型,塑造出关仕林,米前进,王采儿,翠歌,亚鹅等艺术形象,由于作者的人生与艺术人物身上的故事血与泪混合在一起,因而丰满、感人。二、《乐人》的旋律是悲壮的美。乐人的音乐是普通人的安魂之作,是普通人的灵魂礼赞,是高雅音乐之根,更是关中地带秦腔区域特色和变迁的根据,因而作品格调中的美是悲壮的,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向往。著名作家梦萌:《乐人》以广远的时空、深厚的文化根脉、时代变革的阵痛和喜悦、独特的人物性格和故事,以及密集细碎的生活细节为特色,在晓白顺畅的语言叙述下,像凛冽的西北风和泾渭交汇掀起的揭底运动一样,被盘索扭结成一幕颇有深度和绞力的秦腔大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不仅是一群乐人的命运沉浮,也是整个时代的成败与兴衰。小说的批判精神和建设性显而易见,读时让人倍感苍凉、震撼和激奋。这无疑是一部很好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著名文化学者赵尧: 我是小说《乐人》的第一读者,作为一家创办近五十年的小刊物《职工文艺》的编辑,阅散文、诗歌、小说稿件数千篇。未见过这一群体题材,描写这群活跃在关中广大农村的民间乐人群体,当时就眼前一亮,觉得郑曼眼光独到,视觉独特,写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喜怒哀乐,写出了乐人为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做出的不朽贡献,乐人群体是我们民族民间独特独有的文化承载者。是我们民族民间传承千百年的文化瑰宝。我也出生在农村,书中王采儿、陡自立、二牛等人物的命运描写的生动、形象,在校对中一直牵动我的神经。好几处看得我热泪长流。
陕西长篇小说委员会委员冯西海:对《乐人》的第一印象是封面设计素雅,开头读起来让人舒服,语言自然通顺,无雕饰感。让我想起当年读法国《包法利夫人》《茶花女》《大仲马》的感觉,没有隔膜。这是一部作品最大的成就。故事性强,颇具中国传统小说的真传。它的切口小、奇。《乐人》第一次把一群民间艺人浓墨重彩三十多万字推出来,呈现大智慧,入选省委宣传部重大项目,起点高,值得学习和点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王满院:《乐人》是一部民间艺人的悲剧史,是一曲农村乐人的挽歌。农村乐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一群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为了生计,不得不从事这一吃苦、受累、被人瞧不起的行当。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描写了他们的辛酸苦辣、悲欢离合及爱恨情仇,令人感动。
咸阳财经学院教授李敬全:郑曼长篇小说《乐人》反映的是中国农村文化艺人群体的悲剧,也提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断层问题,小说对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构建“城乡融合”的新型文化艺术,有着重要的现实的启迪意义。
作者郑曼:我一直认为文学是我灵魂深处的依靠,它能够扫去我们在世俗中沾染的微尘。在《乐人》的创作过程中,我将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全文33万字的叙述,每一个文字都是我对于乐人这一群体情感及传统文化的记载,及我们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我想通过乐人的故事来激发我们青年一代对非遗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未来,我将继续探寻我们关中大地的美好与善良,创作出更多让自己满意让读者喜欢的作品。

【作家简介】
郑曼,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在《海外文摘》《天津文学》《星星诗刊》及《延河》上半月刊《散文选刊》等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诗歌200多首、散文数十篇,其中散文《六爷》荣获“2021年度中国散文年会”二等奖,诗歌《今夜,我在想你》荣获“云上七夕诗会最浪漫诗歌大赛”诗歌奖第一名,由延安市文旅局,作家报社共同组织的“百年辉煌。回望延安”诗歌大赛中组诗《走进延安》荣获大赛优秀奖。《你说,你是援藏干部》被人民数字网、新华社客户端转载浏览点击阅读量达到115.2万次。出版诗集《一株玫瑰》上下册及长篇小说《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