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迟来的秋雨》不失为一首好诗
文/杨梓辰
一说秋雨首先给人的印像是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很是恼人。
在诗人文音的笔下却是另一番景像必然有另一种意义给人另一种感受。
“这场迟来的秋雨/把今夏横贯的炙热彻底赶走。”
仅仅是读到这里,你便感觉这场秋雨非但不恼人,而且是很难得。因为“横贯”今夏的“炙热”把人们折磨的够呛,那么秋雨可算来了,人们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作者用词很讲究,“迟来”一个“迟”字从侧面烘托出人们的心情。“横贯”、“炙热”“彻底赶走”用词准确,得当有分寸。特别是一个“赶”字,说明了“炙热”的程度,死皮赖脸。
“急剧而来的寒意/裹挟着我,也将我穿透/一束束灯光/也在冷雨中分散,消瘦”这两句分明是写秋雨的寒意。
“裹挟”,“穿透”,“分散”,“消瘦”这些词是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这场秋雨的寒。
“裹挟”是被秋雨寒气的包围;“穿透”是诗人在这场秋寒中的感受。一热一冷都是极端,不正常,很难使人适应。
通过对灯光的描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场迟来的秋雨的猛烈,这倒不是说雨很大,而是雨带来的寒意不但让人无法应对,也让物(灯光)无法适应。这种表达方式才是最完美的。
“我努力让自己坚定方向/不和它们一起晃动,发抖”
此句是诗人心意的直接表白,“坚定方向”“不和它们一起晃动,发抖”可见诗人有坚强的意志,勇敢面对的精神。
“我知道,不是这秋寒蓄谋已久/而是今年的秋/总是把夏的温度深深挽留/飘逸的长裙/让夏的妖冶一直舞动在秋的路口/可是,这迟来的秋雨/终究会告诉我/该来的,总有会来的时候”
前三句诗人用写实的方式,表达了秋与夏的相互依赖的关系。“深深挽留”把物人格化,让抽像变得形像
“飘逸的长裙,让夏的妖冶一直舞动在秋的路口”是本首诗的极妙之语,长裙的飘逸极形像生动又巧妙的道出了虽秋犹夏的感觉,意境独特高深,有画龙点睛之功效。
本小节的结句却话锋一转,“该来的,总有会来的时候”表明了自然季候的规律——秋天不会缺席,只会迟到。
“倔强的秋叶/迎着风雨蜷缩在枝头/”这一句通过风雨中秋叶形像的描写,正面体现了秋的到来。“倔强”和“蜷缩”极形像地表现了秋叶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
“我不知道,雨落前盘旋的小燕子/今夜可抵得住这股寒流/”
“我不知道”是担心也是关心,担心只顾盘旋翻飞的小燕子是否适应这急剧而来的寒气?
“别怪它们,迷失在这里忘了南归”是对小燕子的体贴也是从侧面烘托了天气的炎热,小燕子把季节搞错了,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没有及时的“南归”,同时也表达了对小燕子的喜爱。这种感情从“别怪它们”这句具有请求的温和语气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只怨这世界不寻常的热情/迷惑了它们太久、太久“
这是诗的结句,也是本首诗的最高峰。诗人用一句双关语,表面上是写季候的不正常,实则是对这个世界的另一种认识。
诗人扑捉了一些形像的事物如“雨、长裙、秋叶、小燕子”这些都是与季候有关的具体形像的事物;也用了“炙热、寒流”这组截然相反的两种感觉来表达心理的变化。这些形象与抽象的事物,围绕“迟来的的秋雨”表达了盼秋渴望凉爽之情。
同时用“赶走”和“挽留”这一对看似前后相背的词语表现了大自然的不正常。一“赶”一“留”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一路攀登 最后陡然拔高,表达了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独道见解。这就是这首诗的极具艺术性的巧妙之所在;同时这首诗语言非常精炼,没有拖沓冗长之语,却表明了高深之意。
总之,这首诗作者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形像而深刻的表达了身心感受和联想。手法独特,寓意深远,极具欣赏价值,读来不乏美感,不失为一首好诗。
附原诗:《迟来的秋雨》
作者/文音
这场迟来的秋雨
把今夏横贯的炙热彻底赶走
急剧而来的寒意
裹挟着我,也将我穿透
一束束灯光
也在冷雨中分散、消瘦
我努力让自己坚定方向
不和它们一起晃动、发抖
我知道,不是这秋寒蓄谋已久
而是今年的秋
总是把夏的温度深深挽留
飘逸的长裙
让夏的妖冶一直舞动在秋的路口
可是,这迟来的秋雨
终究会告诉我
该来的,总有会来的时候
倔强的秋叶
迎着风雨蜷缩在枝头
我不知道,雨落前盘旋的小燕子
今夜可抵得住这股寒流
别怪它们,迷失在这里忘了南归
只怨这世界不寻常的热情
迷惑了它们太久、太久
2024年9月29日

作者简介:杨子忱,笔名梓辰/黑松,辽宁阜新人,1958年6月生,退休教师。自幼热爱文学,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网络平台。曾分别荣获全国诗词大赛金奖和优秀奖;诺贝尔文学研究院终身荣誉院士,客座教授;世界汉语作家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会员;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有作品分别入选纸刊《大国诗文选粹》被浙江大学永久收藏;《央视新闻人物代表作汇编》被北京大学永久收藏;文化史学大典《2023华语文坛风云人物年谱》;
《中华文艺复兴:共和国文学大观》。
本人被评为“2023中国文坛年度巅峰人物”。
第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