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跤场2024年室外收跤
玲珑跤场创始人,赵海勇。从小就喜欢摔跤,六,七岁开始习练,小的时候长得人高马大,二,三年级的小孩儿都赢不了他。那个年代街头巷尾都有跤场,没事儿的时候就跟小伙伴儿们摔会儿那时候就是一个玩儿。。长大了练就成为了一位摔跤手。
赵海勇年轻时游走于北京各个跤场,曾拜摔跤名家安德龙为师。2018年底师父去世前,把师爷100周年签字儿的跤衣,还有另外八件儿褡裢交给我,嘱咐我“要让更多人知道中国摔跤”。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这也是他开办玲珑跤场的原因。”赵海勇说。年轻时,他曾因摔跤摔断了锁骨,甚至大腿韧带断裂,但依然痴迷于此。“受伤了骗家人说是雪天不小心滑倒。伤好了就摔,就这样断断续续到了现在。”
玲珑跤场开办已有六年多,
陆续培养了100多名学员,培养出7名北京市冠军,亚军,季军培养了若干名。
他每次跟家长说,咱们的小队员第一练的是胆量,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第二练的是力量,增强孩子的体质。第三练的是技术,传承非遗项目。从小培养咱们的小队员有挫折精神,不服输。现在玲珑跤场长期训练的队员有40多人。中国跤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古代称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动。
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驾车三者列为军事训练项目。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晋代,多在元宵节举行摔跤比赛。唐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比赛,也作为宫廷娱乐的项目。五代时期,摔跤技术强调轻便敏捷 ,名手辈出,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讲摔跤的书——调露子的《角力记》。宋代还出现了女子摔跤。民间有摔跤组织角抵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