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纲,1932年生,陕西礼泉人,著名作家和评论家。1990年被授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曾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和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他的职业生涯涵盖了编辑、作家和评论家多个领域。阎纲的编辑工作包括《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和《中国热点文学》等重要刊物。作为作家,阎纲的主要著作包括《文坛徜徉录》《神鬼人》《文学八年》《我吻女儿的前额》《美丽的夭亡》《散文是同亲人谈心》等,其中《我吻女儿的前额》获2002年的“首届冰心散文奖”。阎纲多次获得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研究成果表彰奖、中国新文学学会优秀论文奖以及老舍散文奖等。他的评论集和散文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来的作家和评论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晚年,阎纲关心和支持中国文学事业,尤其是对陕西文学的新人给予了大量的帮助和支持。出版《我还活着》。2022年,中国作协在其家乡礼泉县举办“阎纲文学创作座谈会”,表彰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500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咸阳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优秀奖。
编者按:《作家书简:杨生博与王满院》发布十三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与热议,为健康的文艺氛围贡献了力量。由于著名文学评论家阎纲的参加,从本期开始更名为《三人谈艺录》。该书将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三人谈柳青
阎纲:今天,咱们说一个话题:柳青的文学创作。
从1960年“文代大会”到柳青逝世,我六次访问过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柳青的“圣经”,他全身心地投入生活,认为生活是作家的基本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创造独具慧眼的艺术典型。
杨生博:我没见过柳青,上高中时,从一个老师家里借来《创业史》第一部看过。上大学后,阎景翰老师领我们去黄甫村采风,还见了梁生宝的原形王家斌。7月20日和王满院又去过一次。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家怎样才能深入生活,让自己生活对家化,让自己的灵魂作家化。
王满院:柳青是当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创业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部描写农村题材的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这部书影响了许多人。对于柳青,我并不陌生,年轻时就知道柳青,就知道《创业史》,特别是柳青的那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也是耳熟能详。
最近,花了十多天时间,认真读了《创业史》(一、二部合集),最大的感受是亲切、自然、接地气。觉得小说写的是真实的农村、真实的农民及农民真实的心理活动。书中的人物那么的鲜活、生动,就像在我身边。
看完《创业史》,我有这么几方面的感受:一是作品全方位、大场景地反映了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二是塑造如梁生宝等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另外,梁三老汉的形象也很成功,他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具有善良、勤劳、倔强、保守的特点。蛤蟆滩上“三大能人”的形象也描写的非常生动。郭振山的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美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三是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形式上,作者往往打破时空限制,巧妙地穿插人物的历史回忆。在艺术描写上作者注重细节,人物的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活灵活现,我以为这是《创业史》最成功的地方。语言朴实、灵动、流畅,并富有关中的乡土气息,接地气。
阎纲:柳青的代表作《创业史》,路遥和陈忠实都读过七遍,路遥说柳青是“我的文学教父”。陈忠实说柳青是“伟大的作家”。贾平凹说柳青是“作家的一面旗帜”。
王满院:柳青是陕西现实主义文学写作之父,《人生》《平凡的世界》《白鹿原》都是在柳青现实主义精神引导下的成功作品。
杨生博:柳青开辟的现实主义写作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让优秀的作家意识到了写作是心血写作,不是聪明写作!
阎纲:《创业史》计划写四部,一直写到公社化。我向柳青请教过《创业史》的写作与评价。
柳青说:一个作家要写作,必须向人民负责,出发点是人民,表现的是人民,写出夹说好说坏也是人民。一个作家本事再大,也不能把人民表现得天衣无缝。
柳青说:写作品,不要梦想轻而易举能够成功,一个作品出来,必须让人家用最严格的要求,分析书缺点,然后看群众的反映,这是我们文学登峰造极的唯一途径。
柳青说:写《创业史》的目的,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革命,歌颂新农村怎样诞生,新农民怎样成长。
王满院:看完长篇小说《创作史》(一、二部合集)后,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想去长安皇甫村亲眼看一看柳青当年生活和写作的地方。
1952年,柳青三十六岁,为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柳青把全家从北京迁到皇甫村,把家安在了终南山下的一个偏僻的村庄,当时做出这样的决定,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呀。这一住就是十四年,在全国恐怕都是绝无仅有的,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7月20日,我和杨生博老师开车去了皇甫村。路上很顺利,大约一个小时,我们到了。我们先去了柳青纪念公园,公园依山而建,风景宜人,杨柳依依,绿草如茵。在柳青墓园前的柳青塑像旁,我们照相留念。随后我们到了柳青文学纪念馆和柳青故居。柳青故居是一个挺大的农家院落,刚一进门,是一座很大的房子,像过去生产队的库房,这是柳青同志的卧室,一个大通铺,过去肯定是土炕,旁边有桌子、沙发,既是卧室,也是会客室。院子后边有两座小房子,一座是厨房,厨房里的锅台、风箱、案板也都和普通农户家的一模一样。另一座房子是书房,陈设也很简陋,只有简单的书桌、椅子、书柜。房子都是土木结构,青砖灰瓦。书房外边墙上挂了许多牌子,有“中国作家、陕西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陕西省离退休干部教育基地”“长安区干部教育现场教学点”“长安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等。
院子外边不远,台塬下就是滈河,河面挺宽,远远的就能听到哗哗的流水声。在大门旁边,有一棵挺大的皂角树,树下有一个低矮的小方桌,桌子周围摆着几个原木条櫈,来访的客人离开时,柳青同志常会送客人到树下。树旁还放着一辆绣迹斑斑的加重自行车,这就是柳青同志当年的交通工具。
看到这一切,我心里有点酸,柳青同志——一位杰出的人民作家,当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写出了被文学界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的《创业史》。
杨生博:柳青所说的文学繁荣之路令人深思。容许评论家用严格的要求,让人群众用他们的感受去评价作品,评价作者是否完成了创作目的。
阎纲:1977年11月14日,我回西安参加陕西省文艺创作会议,我与柳青聊起《创业史》的好评,说有位同志说“写农业方面的伟大作品是《创业史》。”
柳青立刻回应说:“任何作品,假如是优秀的,那么,它必定在群众中享有最高的威望。”“不要给《创业史》估价,它还要经受考验,就是合作运动,也要经受历史的考验!”“评论家的影响是暂时的,长远的影响在作品里面。”
杨生博:在柳青的这次谈话里,他谈到了一个历史检验问题,明显地透晰出他对人民公社化的历史反思,对贫苦不是社会主义的清醒认识。
柳青还谈到了一个作品的“全部力量”在作品里面,而不在评论家的赞赏之中,令人深思!
王满院:柳青提出的历史检验问题,是一个对当今负历史责任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历史发展中每个人都自己要有平凡估计的过程。
阎纲:1978年6月13日,柳青去世,临终时体重不到50公斤,只有一双眼睛荡漾着生气。
从柳青的单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清一个文学时代。
柳青原定在《创业史》第四部写“全民整风和大跃进,一直到人民公社建立”。晚年改口说:“第四部主要内容是批判合作化运动怎样走上了错误的路。”
柳青创作的局限性源于特色社会的局限性,《创业史》写作和发表的时候正是农民饥饿的年代,《创业史》的主调是为农民失去土地大唱赞歌,教育农民“私有制是万恶之源”。
柳青一致在努力,要把“对党的忠诚”与“向人民负责”一致起来。
但在现实中,有一致的情形,也有不完全一致的情形,还有完全不一致的情形。
柳青忠于领袖不动摇,又保有与生俱来的庄稼人的血脉,忠于人民不动摇;既服膺两条路线斗争,又感同身受体贴百姓的生存状不动摇,世界观同创作方法产生了矛盾,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波,双双不敢违逆以致于产生冲撞。悖论产生了:他刻意设置的“典范环境”却与农民最为可贵的传统精神以及恋土情结相抵牾;他扎根农民群众,却未能识破贫苦农民被“形势大好,越来越好”的时局遮蔽着的真相;他通过“草棚院对立面的矛盾与统一”塑造出先进人物梁生宝的同时,也塑造出梁三老汉这样的落后人物,最后,要将梁三老汉改造成共产党员。岂料,正是梁山老汉体现了农民勤劳朴素的本色以及在合作化运动行将到来时广大农民真实的心理反映。
柳青扎根长安县14年,生活了大约两年多时间,正是合作化高潮,中国人忍饥受饿的时期,就动笔写《创业史》,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说,有灵感却不及产生距离美,难免显得仓促,即使多次修改,甚至于作“重要的修改”,一仍合作化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框架,留下遗憾。
柳青的现实主义胜利了,在以革命图解现实的“革命的现实主义”面前失足了!
柳青晚年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家和艺术家,如果脱离人民群众,去服从少数政治家的政治,那就很有可能和错误路线搞到一起去。”“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先懂得生活,然后才能懂得政治,脱离了生活,那政治就是空的。”“决不能用行政命令的办法把人民赶到共产主义!”
杨生博:历史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用人的意志设计历史的发展进程,肯定会遭到历史的清算,的是这种设计多么的为人民负责,也是要遭到清算的。
柳青愿望上的一致,到灵魂深处的悖论,再到教训中的反思,沉重的告诉立志成为作家的人们:作家是引领社会的人,不是诠释政策的人,作家灵魂的迷茫与失望不但是作家的悲剧,也是一个民族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