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游千山
作者 部文增
金秋十月,秋风飒爽,艳阳高照,正是旅游好时节。荣子和我商量,金秋时节,去哪里旅游更为惬意呢?我说,听向武老弟说,他去年游览了千山,那里风光独特,很值得一游。听我这么一说,荣子很是兴奋:那我们这周就去游览千山。
千山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距离大连只有300公里左右路程。计算一下时间,我们必须前一天下午就抵达鞍山,住一晚上,第二天早早地去登山。10月2日下午,我们从大连乘火车大约3个多小时便到了鞍山,在鞍山市区兜了一圈,便找宾馆住下。3日早上刚放亮,便起床打点行装,吃完早餐,便打车来到了千山脚下。美丽的千山素有“东北明珠”之称,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千山为长白山支脉,主峰高708.3米,总面积72平方公里。山峰总数为999座,因其数近千,故名“千山”。千山“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庙不古,无处不幽”,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众多游人的人间胜地。
走近千山正门,两行大字赫然入目“南海八千路,辽东第一山”。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启功先生所题。扁额上“千山”两个烫金大字更为遒劲有力,这是著名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早就听向武说过千山之大,一天是走不完的,不敢耽搁,留下影后,赶紧启程。进了大门,还忍不住回头张望,蓦然发现大门里侧还有一副楹联“千峰插云汉,万壑起松风。”其意不言而喻。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进千山,踏上了第一道山峰,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又是风光旖旎,心胸顿时豁朗起来。放眼望去,只见奇峰罗列,怪石丛生,古庙威耸,道观倚松,佛光普照,云雾绕峰,仿佛步入世外桃源,又如同走进人间仙境。千山是由近千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再加上那座天然大佛的出现,更是令人心驰神往,吸引着无数游客到此一游。千山的美,无处不在。“南有黄山,北有千山”素有“小黄山”之称。它虽无泰山之雄伟,却有千峰之壮美,它虽无黄山之险峻,却有众川之秀丽。以独特的群体英姿,像一幅无边无际的天然画卷,铺展在辽东大地上。在小瀛洲的山门上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怪石天穿 可媲岱岳”下联是“奇松云锁 不逊黄山”就是人们对千山美景最好的褒扬。“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这是清代诗人姚元之对千山的绝赞。
千山既是佛教重地,又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在这里,既有香烟缭绕的千年古寺,又有钟磬幽鸣的数百年道观。早在1400年前北魏时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踪迹,隋、唐时代起有了庙宇建筑,到辽金时代已发展成远震辽金的著名佛教胜地。“祖越”、“龙泉”、“香岩”、“中会”、“大安”五寺,在明代便名扬天下。数百年来,道教在千山先后兴建了寺观宫庵20多座,其中“无量观”、“慈祥观”、“五龙宫”、“普安观”都是道士们活动的中心。可见,千山不但有其自然的奇观异景,更有着厚重的文化渊源。难怪有人说:“识得关东千山秀,不看五岳也无悔”。
千山素以“峰奇、石怪、庙古、林茂”著称,这次还真是身有体验。先说夹扁石吧!夹扁石八步紧的顶端有一条向北倾斜的夹缝,长4米,高3米,宽仅半米,这就是千山一绝——夹扁石。人只能侧着身子才能一步一步挤过去,凡是到千山的游人都愿到此亲自尝试一下被“夹”的感觉。说来有趣,我的前面是一个体重足有200斤的胖小伙子,钻这样狭窄的夹缝可真是苦了他了,刚钻进“夹扁石”,他便大喊起来,“媳妇,我不行了!”我一看,胖小子真的被夹在了石缝中,他媳妇见状,急忙在前面使劲儿地拽他,我也在他后面助他一臂之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蹭”了出去,一看,肚皮都蹭破了。我呢,要是不背个包,也不会费什么劲儿,可这个包着实“挡碍”,在荣子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挤出了“夹扁石”。好在荣子灵巧,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便挤了过来。
还有一块石头不得不提,你一定听过《木鱼石的传说》这首歌吧?“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块神奇的木鱼石就在千山,而且就在从西阁到无量观的路上,它位于无量观西阁观音殿后面的岩石上。我仔细地端详着它,用石头轻轻敲击着它,真的发出有如木鱼的声音。木鱼石的不远处,还有一块石头,叫无根石,传说就是曹雪芹老先生笔下《石头记》里描写的那块有灵气的石头。
千山实在是太大了,座座庙宇、道观,我们都来不及细细观赏,有的从附近一走而过,有的只能驻足观望。因为过于耽搁,恐怕日落,我们也走不出这迷雾重重的千山。
最难走的莫过于“一字天”这段路程。所谓“一字天”,就是夹在两座石峰中间的一段狭长小路。窄而陡,高且险,最窄处仅容一人穿过,倘若对面来人,只能在稍宽一点儿的地方才能侧身挤过来。爬一字天最大的刺激就是它的险,个别之处,根本没有台阶,只有容下半个脚的石窝,倘若不注意,真有滚下山去的危险。站在此处向下观望,令人不寒而栗。即使登泰山,也根本体验不到这种“险”的感受。“一步登天”“鹦鹉洞”也都是很好玩的地方。
登千山与登泰山不同,登泰山是登一座主峰,一直向上攀爬,而千山是下了这座山再登那座山,每座山虽只有海拔几百米高,但加起来,决不会比登泰山省力。好不容易登上了“玉霞关”,我和荣子坐在崖边的一块大石头上,边吃东西,边俯瞰山下,真的听到了松涛之声。我大口大口地啃着黄瓜,不成想已被荣子偷偷拍了视频,拿给我看,那种吃相,令荣子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接下来,开始攀爬“五佛顶”。五佛顶是千山风景区的第二高峰,海拔554.12米,是千山开发比较早的风景点之一。在当地自古流传着“登不上五佛,看不尽千景”和“山高不过仙人台,庙高不过五佛顶”的说法。我们爬到了山顶,就到了五佛顶的普安观,这是千山海拔最高的一座道观。它的原名叫西名庵, 由明代僧人普安创立于1596年,当时有茅堂三间,堂后玉皇洞,内塑玉皇大帝,也是普安练功打坐之场所。普安圆寂后,清代道士钱来吉来到此处,看见西名庵残破不堪,于是他便四处化缘,集资建了道观,为了纪念普安大师曾在这里修炼过,于是用了佛教普安和尚之名起名为普安观。五佛顶开发于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山顶上是光秃的山峰,故日“佛头山”。传说,当年李世民与高句丽族交战,曾屯兵于千山。因李世民笃信佛教,常与老僧一同游览千山风景,当游览至佛头山时,不觉为佛头山的景色所惊诧。唐太宗沉吟半响脱口说道:“名曰佛头山,无佛在山巅,何不请佛至,证明实佛山”。老僧听后认为皇上要供俸五佛,因为他错把“无佛”听为“五佛”,“实佛”听为“石佛”,于是千里迢迢从嵩山少林寺运回五座石佛立于佛头山,从此易名为“五佛顶”。
站在五佛顶极巅,凭栏望去,座座山峰层峦叠障,高低起伏,如朵朵莲花错落有致;朵朵白云俱在脚下,时而轻烟缭绕,时而迷雾重重,变幻莫测;松翠柏青,翠色欲流,庙宇道观,悬浮半空。好一幅壮美画卷!
走下五佛顶,已经夕阳西下,但千山天成大佛还没有看到。虽然我们已筋疲力尽,但我们还是想爬上山顶,一览究竟。山下的画栏中,写有对千山大佛的详细介绍。千山弥勒大佛完全自然形成,五官、四肢、体态是经岩石风化而成。整个大佛由一座山峰构成,高70米,肩宽46米,头高9.9米,头宽11.8米,耳长4.8米,坐东面西,体态端庄,五官清晰,四肢比例匀称。由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千山弥勒大佛”,世界佛教联合会副会长释觉光亲笔题写“天成弥勒道场”。
爬到半山腰,大佛的轮廓已依稀可见。此时,打探下山的人,方知,离观览大佛的地方,至少还有三分之二的路程,我们一屁股坐在石级上,再也没有气力向上攀爬了。那人说,到那也是看不清的,就在此看看吧!我懊悔,竟然忘记带望远镜了。此时,天色已有些暗淡,再加上我们真的没有力气爬上山顶了便怏怏而回。没能近距离观赏天山弥勒大佛,成了我们此次旅游之憾。荣子一个劲儿地安慰着我,等有机会,我们再专程来观赏大佛。
作者简介
部文增,笔名大山。一个沐浴拉林河水长大的人。一生无所求,以读书为乐,以写作为趣。系松原市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拉林河畔我的家》。愿借手中钝笔,描绘晚霞余晖。
图片来自网络
文学顾问:吉振宇、金巍
采风顾问:沈凤祥、王国发
国学顾问:沈洪友、侯玉田
艺术顾问:张桂芝、赵昕、王桂芬、耿明
评论顾问:姚宗希、傅宝魁、王凤岐
总顾问:李明军
总编辑:张晓彦
执行总编:沈树立、周昌龙
主编:吴玉梅、吴垚、王国琦、王迪
副主编:徐丽、杨晓梅、柴丽岩 、贾春晖
主办单位:
松嫩流域文学社
北方都市文化编辑部
协办单位:
松原市残疾人联合会
松原市文艺志愿者协会
松原市电影电视艺术家协会
松原市宁江区作家协会
松原市女摄影家协会
松原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吉林油田文联、体协
金秋俱乐部
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
吉林油田消防支队
吉林油田供电公司
松原之声朗诵艺术团
《朗读者》读书会
东镇广播剧社
吉林龙华传记文化工作室
松原文昌社传统文化志愿者
查干湖散曲社
投稿邮箱:Limj967@163.com
本期编辑 张晓彦
本期编审 王国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