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这是诗人太阿在香港街头抢拍的一张照片。挎名包的长发摩登美女、各色美食广告,招租电话,在这个充满零乱划痕的或许是地铁站台的背景中,也许是诗人想通过快门偷拍,留下一种永恒的美,却错过了一趟趟飞驰而过的时代列车。诗人以《过去即现在》为题得诗一首,在纸质的邮票、支票间,在美色美食的诱惑前,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镜头恍惚地偷窥到刻在废墟或者墓碑上的预言?
温经天、海恋、恩欣、刘南山、筱彤雯璐、熊德志坐在虚无的圆桌前,争、论,不休,而编者在他们的言谈间,看到照片中那个美女挂在身前的粉红色相机,无力地将镜头对准我们,却始终没能按下快门。
(大可)
过去即现在
太阿
坚持不收电邮,要贴邮票
通过绿邮筒寄无数张申请的白纸。
坚持不接受电子转帐,
必须寄银行支票支付时间的费用。
我想起玛丽安•摩尔小姐的诗——
《过去即现在 》——不会有别的先知
预言淫雨中的贵族走向哪里?
废墟和墓碑是最高的形式。
最好的时机是我偷拍棕色的摩登女子——
长发——短风衣——巨廋骑士靴——
LV路易威登老花小号水桶包,
以及粉色照相机,在她举起镜头前
我迷于熊修长裸露的腿,
忘了金御的美食,招租的电话。
那么,我能收到自己随函寄去的
已贴好邮票的回信吗?
2024.11.15 香港
摩登女子是图像也是现象
温经天(广州)
此诗结构推进有新意。目击之诗如何感应,据我阅读的经验,常见有三种方式。一是开门见山,叙述具体动作行为并生成可代入的意象或剧情。二是情感纠结或沉浸的句式开头及中部和结尾分别掀起主体意识投射,制造波浪。三是以多个临场的客体运动为主去写,或动静相宜,生成视觉传达的意象,或反射心理冥想的隐秘。
太阿这首貌似信手拈来的随笔漫卷,仔细分别,他还是做出了内在结构推进的探索。开头四行是逆反假设,提出不可能的问题,引导读者产生思考,勾起悬念的离奇感。接着四行用摩尔诗,诗名即观念,产生植入原型的类似效果(但这里是否发挥了最大的文本效果,待勘),以概括对整个城市活力的象征属性的判断。这个部分整体都是含混的认知。为了阐释并明晰之,太阿终于切入了目击现场,转入下面四行,对转租铺位门前的都市女郎进行物质化的判断,这部分描写不厌其烦,意在突出这座城市消费社会的繁荣前史与全球化影响力。进而为最后四节的主题做闭环服务。女郎在文本中本是现象,却变成了诗歌主旨的象征体,寄寓了作者认知与隐秘的慨叹。收尾四行,则趁势交代了目击现场的事件真实性,并技术化地叩问自我的回信是否成立这一关乎主体意志的衍生问题。
女郎是图像也是现象,归纳而言是叙述他者,自我的回信则是主体意志折射自我。二者构成彼此呼应的角色对位关系。回到目击之诗的结构,太阿这首诗实现了第四种方式。以现场细节诠释并观照主体意识,所有的象不再是正向诗思的肉身,而演变为异样诗思的假借体。真实的事象同时成为思的象征。被目击的一切被视觉和叙事自动筛选后,装进了某种欲望化精神(不可能之思)的语言匣子里。这也说明,目击之诗的写法与结构,无定式。关键是找到丰满的材料作处理,达成自洽的叙述逻辑。
摩登女子的介入带来什么
海恋(吉林)
对于这首诗,我更感兴趣其诗思的源头起于哪里?是思绪(意识),还是场景(物像)。按常理,多数时候是现实场景激发了诗作者积蓄已久的认知或思考,从而引发了叙述的源流,打开了言说的闸口。通读全诗,这首诗至少有两个诗思触点:1.美食街和摩登女郎,2.玛丽安.摩尔的诗。至于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貌似可以分出,却也不可揣摩,总之,是先有景再有思,或者反之,是难分伯季的。那么,把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元素放在一起如何发酵出巨大的诗力场,考验作者的诗创能力,更考验读者的阅读习惯。
一首称得上成功的诗歌作品,一定具备足够宽大的内置诗思场域,我们也可以把它叫作张力或意象磁场,无论怎么称呼,它都是一首诗由意象串联或表达形式传达出来的空间力场。那么,这个意象嫁接的过程是完全随意的吗?仅靠感觉随意撷取?当然不是。这凭借诗人的技巧,还有经验。如果说,一首诗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外扩张或者意象飞扬,那么,为使其不成为脱缰野马,诗人必须本能地掌握诗的主体脉络,即它的核心诗轴,在此基础上展开多维度,多视角的“远征”,才能安车保帅,不失大营。
就此诗来说,玛丽安.摩尔的诗《过去即现在》即是一个主题核心,整首诗的言说走向也是围绕这个来进行的:坚持老式的邮政方式(沟通),流通支付方式(经济、营销)是为了缩减时空意义上的时间的消耗,无论我们怎么提速发展,最终仍旧走不出一个死循环,即由过去到现在,再由现在回到过去。“明日将会成为昨日”(玛丽安.摩尔的诗句)“废墟和墓碑是最高的形式。”这两句诗是内置的互文,是对时空闭环省思和解读。那么,干嘛走得那么快呢?不如停下来看一帧小景——偷拍一个时尚的摩登女郎……如此,这个现实场景(突发意象)的介入,便与前面的意象构成了有机链接,并与诗意形成了内在逻辑上的有效黏合。
但是,如果我们再去回溯整首诗,又会发现诗人的诗思维度和深度又远不止于此,诗的结尾部分,非常巧妙,看似照应开头,形成一种逻辑闭环,打通过去和现在的鸿沟,但其实是一个更大的诘问:真的可以回去吗?故我和今我如何打破时空的界限?如何合一?是需要认知上的媒介?还是心理情感上的媒介?这让人想到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铺》,会不会有一个时空老人给出答案?事实上,这是个悬而不解的问题。金御的美食,招租的电话,当前的美人……人生不过食色性尔,当真可以逃脱周而复始,轮回的命运吗?一首诗上升到了哲学命题,也是终极追问不可回避的话题,也许这么宏大的命题由一首诗来承担探讨的砝码,太重。因而,到此打住,让其悬而未决刚刚好。
由以上分析,可见,一首诗的诗思脉络,诗人自发或由经验掌控的内在逻辑结构非常重要,它检验着一首诗的内核是否稳固,由核心诗力场拓展的诗域空间是否有所依托,逸而不散。在此基础上再去推敲表达的细节及遣词用句的精准度才有意义。
摩登女子是混沌的存在
恩欣(河北)
过去即现在?很多时候,某一个局部某一个层面某一个视角,确是的。“坚持不收电邮,要贴邮票,通过绿邮筒寄无数张申请的白纸。坚持不接受电子转帐,必须寄银行支票支付时间的费用”,这是互联网时代也会客观存在的现实操作。不合时宜,是的。过去的重复,也是的。基于特定问题思考,诗人太阿有自己的认知。
如何来传达这种认知呢?他采用了混沌化处理,也借用诗人玛丽安•摩尔《过去即现在》的原型渗透,“迷狂提供时机而权宜决定形式”。对于“淫雨中的贵族”,“废墟和墓碑是最高的形式”,这就诗人理念呈现。时机呢?就是他忽略“美食,电话”等客观现实隐喻背后,沦陷于的迷狂时分。直接客观全面审视之下,不合时宜地“迷于熊修长裸露的腿”?也是也不是吧。清醒的头脑是在的。最后,诗人呼应了开头,也用反问提出一个质疑并期待圆满的问题。信函已寄,回信信封也一并备好并贴了邮票。回信能收到么?在这不合时宜的时间。
在此想说,很是感叹于诗歌内部的叙述逻辑,也感叹于表象背后喻象系统的发芽和藏匿。它需要读者自己的挖掘。混沌是该诗追求的一种表达,甚好。读到哪层,交给读者自己了。
坚定其实也是一种“迷狂”
刘南山(北京)
有人认为玛丽安摩尔的诗歌具有颠覆性的现代性,尤其是一种“迷狂提供了情境”。在玛丽安摩尔这首同名诗中,第一句即为“如果外在的活力枯竭”,太阿用过去的邮票与摩登女郎、粉色照相机的“自白”予以阐述。而整首诗实际上都是围绕“外在的活力”与“内心的活力”展开。色彩、形状、思绪、事物都被编织在这样的旋律中,是对当代社会某些事件的“自白”式表达。将玛丽安摩尔的诗作为一种材料隐藏在音色中,将“老师”作为虚无的讲述对象,将“过时的韵律”形变成真实事物,用以解答“重复”的原因与结果。
从语言的修辞角度看,太阿是平实而坚定的,也即“过去的”朴素与叙事战胜了“现在”式的晦涩、流动、非中心化。个人认为,这种坚定其实也是一种“迷狂”,一种对“过去”(而未来是过去的重复)的体认。这背后是一种沉淀已久的对文明的态度,一种坚信的观察。
人生,即路径
筱彤雯璐(杭州)
诗人太阿从HK街头的即兴诗歌《过去即现在》,读后有感:
抽象派。开篇两个“坚持”——英伦保守主义,绅士、淑女优良美好传统。保守捍卫自由,专制新兴。与木心诗歌《从前慢》异曲同工。
过去即现在——人生是一种路径,一以贯之。一个人,最不会背叛的就是他自己。最小元素的人如此,宏大叙事背景的族群、国家同样如此。
淫雨中的贵族,想到雨中写忏悔录的卢梭,想到多雨多雾的伦敦。人生归宿殊途同归,死亡与无意义。但是,贵族会选择贵族的生活方式,与庸众迥异。老生常谈,人要有点精神。
街景。摩登女子。忠诚于内心。把握当下,即得永恒。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忘本能,大俗即大雅。
结尾叩问,是对自身的省视:能否找到回家的路?(隐语:HK能回到过去吗?)个体与家国命运同构。
精神之诗,心灵之诗,伟大之诗。
人不该是最廉价的人形AI工具
熊德志(香港)
来香港这些年,已经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生活习惯,我还是很喜欢的。比如太阿的短诗《过去即现在》的一些场景,是我亲历的。虽然,内地的数字化发展速度惊人,但香港相对还是维持着较为传统的生活方式,如大家都喜欢邮寄纸质信件。我在本月初还给教育局去信,教育局方面回复我的也是纸质信件。税务局会给我邮寄税务申报表,也包括纸质税单。每月银行也会给我邮寄纸质月结单。
在香港,有一个物理地址尤为重要。此前,我也收到ESF学校董事局选举的信件、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周年大会的信件;更早些时候,还收到香港高等法院发出的出任陪审团陪审员的通知信。重要的文件和信件,都是以纸质信件寄出的。很多时候,真的不必那么卷,不用秒回,不用随时待命。人不是工具,人是目的。人不该是最廉价的人形AI工具。在香港这些年,很多时候支付也是以支票形式支付的。比如学费、打网球交付教练的费用,在会所办理游泳月卡、缴税、及给政府部门的相关缴费。当然,个人之间的转账也会写一张支票。虽然香港已经普及了电子支付,但我还是喜欢传统的生活方式。有些事情是需要拥抱变革的,有些生活方式,则理应受到推崇。
太阿的诗,很多时候不像“诗”。很任性。任何事物都可以入诗。但是,看似简单的语言表达,其实又是工于心计的。只是容易让人忽略。这是我的猜测。我这么说,其实是基于整体的感受,而非基于某一句诗歌。诗其实不需要那么“完美”。

让我对南方的钟情
成为绝世的传奇
——西渡
南方诗歌编辑部
顾问:
西 渡 臧 棣 敬文东 周 瓒 姜 涛
凸 凹 李自国 印子君
主编:
胡先其
编辑:
苏 波 崖丽娟 杨 勇
张媛媛 张雪萌
收稿邮箱:385859339@qq.com
收稿微信:nfsgbjb
投稿须知:
1、文稿请务必用Word 文档,仿宋,11磅,标题加粗;
2、作品、简介和近照请一并发送;
3、所投作品必须原创,如有抄袭行为,经举报核实,将在南方诗歌平台予以公开谴责;
4、南方诗歌为诗歌公益平台,旨在让更多读者读到优秀作品,除有特别申明外,每日所发布的文章恕无稿酬;
5、每月选刊从每天发布的文章中选辑,或有删减。
《南方诗歌》2021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2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3年总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元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二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三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四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五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六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七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八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九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十月目录
《南方诗歌》2024年十一月目录
臧棣|弗雷泽玫瑰
桑克|迷失在身体的宇宙里
“他山诗石”:汪剑钊 译|契诃夫 诗10首
“他山诗石”:凯岚 译|埃兹拉.庞德《诗章》(3-4)
“品读”:李商雨&黄舜|感官,仿佛木星在树林上面闪烁
“诗访谈”:苗霞&胡弦|云雾雕塑成的一个形象
严纪照|瓦蓝的天空下
胡了了|用字,解除字的负担
桑子|山中一日
王春芳|现实总在秘密流淌(系列组诗8)
宋尾|成为温驯和善良的部份
张海宁|孤独者关于酒的故事
陈静彥|不能只写月光
吕历|人类是支浩荡的孤旅
罗秋红|无声的宇宙
辛夷|生锈是一种技巧
陈思|微茫的火焰
“黄金台杯”第三届南方诗歌奖征稿启事
曲水流觞:深秋,弹奏沱江的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