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 溢 村 山 楂 买 回 家

日光如穿梭,岁月转眼过。
青壮几多歌,两鬓霜染着。
世无长生药,每天寻快乐。
山楂美味果,消疾脏腑和。
井溢收获多,村邻捎给我。
人生苦短,刚荣光兴盛了几天,转眼间己步入了老年。那又怎么样,人家川普78岁还竞争坐上了总统宝座,有的国家七八十岁还正在搞恋爱,有的国家七八十岁还在服务行业上班。咱们这些老农们也不示弱,每天还顶烈日,在那农田里挥洒汗水,战天斗地给自己搞收入。
农谚说的好: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又到了山楂采摘之时,那红红透亮的颜色,酸酸甜甜的口味,又勾起了人们的馋虫。幸喜族中五弟媳,她井溢村姐家山楂丰收,亲自开车去采摘,并给大家捎了回来。这山楂均已熟透,颜色口味上乘,而且物美价廉,每斤才一块钱,各家都是争先恐后前来领取,那一车大包小包,转眼间就己销完。

提起这个井溢村,它可是我们西庄镇,众多的历史名村之一。地灵人杰,传奇故事不少,名人辈出。
这个村庄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就有人居住,隋唐时就己形成村庒。大家都知道西庄那个法王庙吗,那里边供奉的法王名叫房寅,字百虎为屈原后裔,活了l丨0岁。继承了他先祖忧国忧民的性格,钻研医学,遍尝百草,医术精通,针法超群,造福与民,手到病除。
北宋真宗赵恒患怪病,头脑昏迷不醒,御医皆束手无策,房寅将自配药水洒于真宗面部,瞬间他大汗淋漓,前病尽消。昏迷中只记得是一位神仙救了他,细问住处,言住在:栖神之域,槐柏相抱地。后在韩城县北,找到了这片宝地,并建庙赐封为"法王",从此这里香火鼎盛,求药者络绎不绝。

具说房寅还曾用针灸之法,使太子〈仁宗赵被〉降生。
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庙会,抬神楼,唯有井溢村人可以最先进入,最早退出,其它村庄没有这种特权。
关于井溢村村名的传说故事,那还是明朝嘉庆年的事。当时天大旱,禾苗枯死,连人畜饮水都困难。传说当地人应愿让你吃一口馍,也不让你喝一口水。上天派了一位神仙下凡察看,这位就是汉武帝修成正果后变的。那天,他走到井溢坡遇见一位老妇,一手提个瓦罐,一手提个馍笼,她要给地里干活的儿子送饭。这位神仙就假装上前讨吃讨喝。老妇人就诉苦,天久旱无雨,井枯水也干,就这一点汤,都是全家人舍不得喝而节省的,然后就很大方的递给了神仙用。神仙喝饱吃足后说:你们这里的人真善良,我要了一路都没有人给,只有你一个人这么好。老妇人说:沒办法,实在是天太旱,连井中半天才能刮一点水。只见那神仙立即作法,布雲播雨,连村里那口井,都不断有水溢出。从此这里的庄稼得救了,人畜也得救了,大家过上了好日子,为感谢上天的恩赐,就把这个村子改名叫井溢村了。

这个村子重文兴教,人才辈出。明朝初期乡进士师铎进村执教,建讲经台,这里文风大开,人才层出不穷。村人发现,这里文房四宝齐全。那个文星塔就是笔尖,那个墩台就是一个方正的大砚台,那八角楼就是一锭用不完的墨,这里平坦的地,就是那取之不尽,永远用不完的纸。光清嘉庆以后,这里就有25人进仕居官。曾经的师彦公,及他的大儿子师亮采就在其中。
伟人毛主席在延安时期的俄文翻译及秘书师哲,就是这个村庒的人。

这个村庄的人头脑灵活,反应快捷,目光看的远。改革开放后许多村民看准了苗木产业,那一片连一片的花椒优质苗,为韩城及其它城市的花椒产业,提供了便利,作出了贡献。他们最先致富,奔上了小康。这里的山楂栽植与发展,是从1978年,给药材公司培育山楂种苗时已经开始。如今栽植已成气候,每年收获不少。
一到春天,这里百花盛开,环境优美,游人成群结队,那绿的是树苗,那红的是桃花,那白花是梨和杏,各种各样,好看极了。一到收获季节,那梅杏黄而透亮。那软挑就象姑娘羞红的脸蛋,漂亮极了。那柿子,花椒,山楂把这里打拌的红红火火。那各地的客商云集,尽量的选购拉运,这里的领导笑了,村民们钱包鼓了,不由得也开心的笑了起来。
山楂色红诱人,艳丽夺目,营养丰富,酸甜可口,老少皆宜。它含丰富的维生素c,果胶和矿物质,有机酸及黃酮类等营养元素。可制成人们最常见和喜爱的冰糖葫芦,山楂罐头,山楂糕,山楂糖雪球,山楂果脯和山楂汁。

山楂还是一味良药,它味酸微甘,性平,皮红肉黄,善入血分,为化瘀血之要药。那人们家庭常备的山楂丸,可帮助消化,消除肉积及腸中瘀滞,若以甘草佐之,化瘀血而不伤新血。清末明医寿甫先生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第四期四卷125页记载:女子至期月信不来,用山楂两许煎汤,冲化红蔗糖七八钱服之即通。此方屡试屡效,若月信数月未通者,多服几次亦通下。痢疾初得者,用山楂一两,红白蔗糖各五线,好毛尖茶叶钱半,将山楂煎汤,冲糖及茶叶在盖碗中,浸片时,饮之即愈。〈夲草纲目〉山楂后载有两方:一方治腸风下血,若用凉药,热药,补脾药俱不效者,独用干山楂两许为末,艾叶煎汤调下,应手即愈。一方治痘疹干黑危困者,用山楂为末,紫草煎酒调服一钱,此两方皆有效验。

山楂即是美果又是良药,每年给家里买一点,尝鲜又保健康,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简介
高克勤,陕西韩城人,乡村医生,喜欢诗词创作,不顾年时己高,继续提笔推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