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周蓬桦老师
《霜降夜》《葵:农事诗》的一点体会
妙月
这篇不成为文章的文字本来是想在11月15日上午周老师在宝荷书苑做文学讲座后交流时分享一下的,但因为时间比较紧,文友们发言又很踊跃,这些文字又比较多,所以就没露面。今天在这里分享一下。
很喜欢周老师的散文和语言风格。周老师的散文语言,有的朴素却蕴含深意,有的新颖却不造作,有的很美却不浮华,有的很有动感和画面感,有的还很幽默,很有趣儿。
周老师的散文我读了不少,虽然读得不是很系统,但因为特别喜欢,读得比较细,也做了一些笔记。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记得汪曾祺先生谈到散文的语言时有这样一句话:“语言本身是艺术”。我读周老师的散文,这种感觉更为突出。
下面我以《霜降夜》(因自己比较迟钝,读这篇散文时并不知道早被选入高考题,但就是读起来就觉得特别喜欢)和《葵:农事诗》这两篇为例,列举一部分精彩语句分享一下,并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霜降夜》
比如写到霜降时节的树木时是这样写的“树木上的一只只眼睛长出了睫毛”,这种拟人的写法特别形象生动,仿佛看到了被霜花点缀的树的眼睛,越体会越觉得有味道。
写炊烟时“烟柱是笔直的,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了风,才变得凌乱,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先是笔直,再是凌乱,而且是“上升到一米多高后,遇到风,才凌乱”体现了作家细致入微地观察,尤其“像一块被扯断的丝绸”这一句特别美,很有动感,如果想象一下那种画面感就出来了,比直接用“炊烟袅袅”来得更细腻、更有美感。
写几位农户讲述过往经历时是这样的“一些亮点像阵雨打湿心头,渗入静夜植物的根须”,这句话让我想起一首歌的名字:《潮湿的心》,我觉得这些亮点应该是有触动心灵的美,甚至带点儿忧伤或者说凄美,渗入到心里,在心里久久萦绕,所以“急忙拿出记事本在马灯的光线下一一做了记录”。
形容大家的谈兴时写到:“小牛犊丝丝淡淡的尿臊气并没影响大家浓酽的谈兴”,浓酽一词本来是多用于形容茶或者其它汁液的,这里用来形容谈兴,很别致,让人更能想象出大家的谈兴就像喝了浓酽的茶那么好,因为我也喜欢喝茶,而且喝的比较浓酽,基本能体会喝茶后的那种感觉,不仅仅是解渴提神,还很美好。
再比如写霜降来临的那个时刻:“霜降开始了,夜幕陡然拉向纵深,只听得周围的芦苇秆在瑟瑟作响,白桦树枝在轻轻摇动,我身上很快起了一层细小的鸡皮疙瘩”。这些语句体现了霜降不仅是一个寒凉的节气,还体现了霜降来临时的那种感觉,是一种有动感的体验,仿佛作家听到了霜降的脚步声。
写房东阿姨送小儿子远行时这样写到:“她搓着手,一边抬手拭泪,脸上难掩担忧和凄惶的表情。她的小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又回过头来朝我们挥手笑笑,然后大步踩过路边的草木灰,在阳光下缩小成一个移动的墨点”,这里“母亲抬手拭泪、表情是担忧和凄惶,儿子目光淡定,飞快地走出院落,还回过头来挥手笑笑”,简洁的几句话,就把儿子离家时母亲的不舍和儿子截然不同的心情对比出来,生活不容易,母亲再不舍,儿子也得启程。
另一篇散文《葵:农事诗》
形容葵花始终朝着太阳时写到“它是紫外线的情人,光的热恋者”。我觉得这比喻很美好,充满了浪漫和温情,特别符合葵花对阳光的执着的性情,是不言而喻的精彩。
在比喻葵花籽的坚硬时这样写到:“我最早见到葵花结出的饱满籽粒:小小的坚果,子弹般清瘦”。把葵花子比喻为“子弹般清瘦”,我觉得不但很形象,还很有趣儿,应该说许许多多的人吃过葵花籽,但估计没有几个人会有这样的发现和形容。
把葵花籽放到嘴里时写到:“满口的香气迅速漫延,渗入味蕾,让味蕾愉快地变成开屏的孔雀”,“……开屏的孔雀”,我感觉这种欢欣美好的比喻和描写,真的是太别具一格了。
写疯狂阵雨过后的葵花:“在九月疯狂的阵雨过后,在牧人和猎手吹奏出阵阵欢快或悲凉的唢呐声中,大片大片的葵花列队整齐,挺拔有声,飒然肃立,像无数张开的嘴巴,向天空发出了群体性的呐喊”。(我感觉这些描写让葵花有了一种壮观豪迈的气势,同时让我想起了黄巢写菊花的诗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葵花归于农事时,原文是:“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令我十分迷惑:身材高大的葵啊,你原本拥有一座巨大的果实之仓,却为何结出这般小小的籽粒?造物主最初选择了你,究竟出于何种动机,是出于设计的精心还是随性的怠慢?作为一种既不是树木也不是庄稼的植物,你是上天的主力军,还是下脚料?”我觉得这看似发问的语句,其实是作家对葵花细腻观察后的深刻思考,也是发自心灵深处的感叹和赞美,葵花的“身材高大”和“小小的籽粒”的反差,透着别样的美。
写葵花是一种特别的植物时原文是:“自此,我确认葵花是一种有生命活动和独立思维的植物,在看不见的内部,它拥有一副深谙冷暖的内脏,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却唱着一支支让人类听不到的歌曲,而且,我确认葵花还拥有完整如人类的大脑沟回”。我觉得这些语句具有奇思妙想般的美!写出了葵花的与众不同,体现了作家对葵花的独到认知,还体现了作家无限飞跃的丰富想象力。见过葵花的人可以说不计其数,但有几人能有这样的思考和想象呢?
另外,读了《青瓦与三种遐想》这篇文章之后,觉得既有散文的真实感、美感,又有小说的故事性、跳跃性,情节更丰富、更有起伏。读起来就放不下。记得有句评价周老师想象力的话是这样的:“想象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飞翔”,拜读学习了《青瓦与三种遐想》这篇文章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周老师的散文,我通常是边读边学习边体会。因水平有限,体会比较浅显,也许体会有不当之处,还请周老师和师友们多指正。
谢谢!
2024.11.15于济南

作者简介:杜东平,笔名妙月,济南市人,女,籍贯山东德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作品刊于《联合日报》《山东工人报》《山东商报》《济南日报》《当代小说》等报刊。散文作品曾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首届和第二届“青未了”全国散文大赛、“我与舜网20年”征文大赛、“我与泉水的故事”征文大赛、“传智学院杯”山东首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泰山杯”山东第三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及“济南市'精准扶贫’文学采风创作征文”等赛事中获奖。《在琵琶泉边,聆听清越之声》《阳光洒满石匣村》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于不同文集。著有散文集《刚好遇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