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堵车记
作者:张利平
大数据确实可怕。曾在抖音上刷到几条秦岭峡口红叶的视频,我完整看过之后,抖音就不停向我推送秦岭峡口的美景,惹得我心里痒痒的,总想亲自去体验一下。上个周日一大早,天气放晴,碧空如洗,瓦蓝通透,气温15°左右,不冷不热,正好适合出游。我和老婆商量了一下,决定也凑凑热闹,去秦岭峡口看红叶。
我们提前吃了中午饭,11时出门。车子沿商鞅大道向西拐入312国道,经邵涧、徐沟、上河,然后爬上麻街岭。一路上秋色迷人,层林尽染,天高云淡。阳光正好,微风不燥,让人心胸豁然开朗。麻街岭上黄花满山,静幽香远。盘山公路两旁苍翠的塔柏像守护国道的士兵一样昂首挺胸,精神抖擞,黄的野菊花和绿的塔柏相映成趣。车子穿行树荫其间,秋阳斑驳,忽明忽暗,移步换景,惬意无比。翻过麻街岭,重新驶上312国道,车子一改上岭时的颠簸,平稳舒服,车轮摩擦柏油路面发出沙沙的声音,动听悦耳。路好了,车子也显得活泛了不少,车速不由自主也快了,不一会儿就驶到小商塬村。在三岔路口,车子靠右进入101省道,这时车有些多,我只好放慢速度,快到邮电所门口时,路堵实了。公路两边全是摆摊卖青菜、萝卜、柿子、包谷糁、红小豆、豆腐干等农产品的摊位,对向的车也排成了长龙,缓慢向东行驶。从邮电所开到黑龙口老街,不到500米的距离,整整走了半个小时。
到老街道才看到今天逢集,街道上车水马龙,拥挤不堪,各个卖小吃的摊位上食客爆满,烟火气厚重。那几个名气稍大的良良饭馆、曹家面馆、邵家饭馆更是人满为患,我感觉今天集上的人太多了,之前集上从来没有今天这么热闹。记得自己在黑龙口工作时,腊月天集上的人也没有今天多。在312国道蓝小二级公路和沪陕、福银两条高速未开通之前,这里曾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那时也没有今天的车多人多。我们的车子比人行走的还慢,缓缓向峡口方向开,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时又堵死了,我脚放在刹车片上就没敢离开过。
中午3时左右我们才到峡口。这里更是人的海洋,车的卖场。交警在峡口指挥车辆,过往车辆一律不准停,我只能继续向秦岭梁上开。我专心开车,害怕一不小心刮蹭了前车和对向的车,老婆则将手机伸出窗外抓拍自认为美的风景。一路上没有停车和掉头的地方,两条车流挟持着我,我只好硬着头皮向前开,一直开到秦岭梁上才找到停车的地方,不过这里也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游客将车停在路旁,有的支桌子烧水泡茶,有的站在路边拍照,有的在小摊前吃着热豆腐、醪糟泡麻花、水煎包子等特色美食,整个秦岭梁俨然成了一个饮食市场。我把车停在一辆卖咖啡的车旁边,和老婆在梁上转了一会。目之所及到处是人,能拍远处山峰风景的小山包上也站满了人,我们也就没有往上挤,在秦岭梁上闲转了一会儿,吃了带的水果、饼干,喝了点水,我看到已经4点多了,于是上了厕所,准备返程。原想这时下到峡口停下车再仔细欣赏一下红叶,没想到下来时也是堵得一塌糊涂。车子三步一停,五步一慢,前后车距不到3米,如蜗牛爬行一般,从秦岭梁上到峡口,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堵得让人怀疑人生!
5点钟,峡口仍然游人如织,从城里上来的车一辆接着一辆,鱼贯进入峡口,我只好打消停靠的念头,随着车流慢慢向西行走。到胡村时已5点半了,到黑龙口街道时已6点多了,天色灰暗,暮色苍茫,黑龙口街道上灯火通明,堪比夜市。两行车流的刹车灯形成两条火龙,蔚为壮观,确实比过年耍龙灯还热闹。
我视力不好,特别是傍晚天将黑未黑时开车看路非常吃力,又由于未戴眼镜,于是我睁大眼睛,集中注意力,小心驾驶汽车在车流中被挟裹着缓慢前行,6点半左右走到小商塬,车子驶入312国道上之后道路才变得宽敞起来。我打开远光灯,将车速控制在40码,一路小心翼翼向城里驶去。上麻街岭时,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因为我晚上走山路还是头一次,好在一路上有惊无险,晚上7点半回到家里。到家之后我才觉着两个胳膊酸痛,掐指一算,今天连续开车7个多小时,也确实够累。
虽然看红叶遭遇大堵车,美景没有欣赏成,但我心情仍然激动,因为我今天亲身体验到了黑龙口的红火热闹!我知道,车流就是商机,人流就是现金流,人流就是生态价值在文化服务领域变现最重要、最核心的指标。我于2009年至2011年曾在黑龙口镇工作,铁炉子这块曾是我包抓的片区。那时中坪、西峡、东峡还是三个独立的行政村,现在已合并到铁炉子村了。记得当时这里的群众生活并不富裕,由于山大沟深,耕地稀少,高寒多雪,庄稼收成不好,我们催缴合疗款和养老保险要十天半个月才能完成任务。前几年,为了一江清水供京津,让北京人民喝上无污染的秦岭山泉水,政府相继关闭了铅锌矿、硫酸厂,这里的群众也失去了在矿山、工厂打工的机会。当地善良质朴的群众没有怨言,他们理解政府,顾全大局,调整思路,纷纷外出打工。家里有拖累的则选择继续守护家园,在当地从事下苦的体力活。我认识的一位村干部的妻子就多年跟随渭南拉砖的车辆辗转城乡,给车主卸砖,一个女子干着男人们的苦活,勉强挣两个辛苦钱养家糊口。几年前听说她家开了名为“丹江源”的农家乐,收入不错,我甚为欣喜。
2024年10月15日,央视《焦点访谈》以“聚焦商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成效”为题目,报道了我们商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经验,据说不久的将来,良好的生态也可以换来巨大的社会财富,利用我们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去发展康养旅游、发展农文旅相融合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是生态富集地区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一个很重要模式和路径。正如市委书记在接受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说的,“商洛最大的优势就是生态优势,绿水青山就是我们的金饭碗。下一步,还是把绿色生态价值附着在物质产品和生态旅游产业上,使我们的产品卖出更好价格,使我们的文化旅游产业越来越兴盛,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我想,不久的将来,铁炉子片区乃至全商洛群众的生活一定会像金秋十月的红叶一样,红红火火、热烈火辣、惊艳四方!
书于2024年11月3日
作者简介:张利平,男,陕西商州人,生于1971年10月,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闲暇喜欢阅读写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