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人民空军的那十年
张锋
十一月十一日,是伟大人民空军建军的日子。
在百万雄师跨越鸭绿红保家卫国的岁月里,幼小的人民空军用勇敢和无畏捍卫着领空权,与“八国联军”在空中拼刺刀,殊死厮杀,长虹贯苍穹。张积慧、韩德彩......将一个人战斗英雄的伟名书写在朝鲜大地上。
在1996年的初冬,在对人民子弟兵的向往中,在忐忑不安的期待中,经过20多小时的绿皮火车,我来到了丝绸之路、汉朝经济文化异常繁华的戈壁重镇古凉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葡萄美酒、夜光杯、三套车、黄河蜜、祁连雪山、古凉州夜景,这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地道天然,在茫茫戈壁间,有连绵的沙漠,有深邃的水库,有湛蓝的天空,有悠闲的羊群,既有视野中的贫瘠与荒凉,也有大自然的豪迈与旷达。这里,有人民空军的一支空军飞行员培训学校;正从这个光辉的学校里,走出了张积慧、韩德彩、王海、杨利伟、费俊龙......等等一个个英雄的飞行员、战斗员、航天员,被誉为“雄鹰的摇篮”“英雄的故里”“司令的基地”。
这里,是我服役驻守十二年的地方;这里,是我洒下汗水十二年的地方;这里,是我青春飞扬的地方。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我从人生的低谷起航,一步步学习、锤炼、成长,更多了人生的责任与担当。新兵连结束后,我下到四团警卫连。操场上,连长致过激情洋溢的欢迎辞后,开始对新兵们分配班队。那时候,我1米82,自然地被分到了九班。我们警卫连当时共有十个班,其中六、九班为外场班,主要负责飞行训练期间机场周围执勤工作,劝阻行人、车辆和走禽横穿跑道,所以择选的基本身高都在1米8以上。第一次外场执勤时,连队安排老兵带队,主要讲解注意事项,强调要做好自身安全。刚刚执勤时,望着轰轰作响的歼教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与自豪。“我为祖国站岗,我为战鹰放哨.......”与飞机近距离的接触、观望,对于农村出身、从未见过飞机的我来说,心中别提有多高兴了。耳边那高分贝的轰隆声音,更像是一份美妙动听的音乐,一种从脚底升腾起来的遨游九天飞翔的飘飘欲仙。在春寒陡峭的三月,戈壁滩的温度还没有来及升起,特别是午后的三四点钟,前胸让太阳晒得有点暖洋洋,后背则让阴风吹得冷飕飕。送我们班6个人到跑道执勤,间或2公里左右就下一个人,羊皮大衣、马扎和哨子是我们的标配,“滴滴滴,滴滴滴......”看到有人要靠近跑道的,一边赶快吹哨,一边快步向前。没人没车时,就抬头看飞机起飞,着陆;数着一转弯,三转弯,备降;或者,随意捡拾一些造型各异的鹅卵石,摆成不同的造型,再用石块掷倒;或看灰灰的四角蛇在戈壁滩上穿梭。有一次,我随手捡起一粒小石头扔去,恰巧砸中一只四角蛇,看着它的白肚皮翻向天空,一动不动,心中不免有些黯然神伤。
从念念神往,到习以为常,经过一年的守时易节,次年的三月份,我第二次被组织分配到场务连,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场务兵。场务场务,机场勤务。飞行前清扫跑道卫生,飞行后保养跑道状况。这里的清扫,主要是人手一把自扎的小扫把,按照中间凸出、逐次错落的方式,排面齐齐地检查清扫。经验老着的场务兵们,早已不用小扫把去清扫跑道了。只见他们一手一根扫帚棍儿,去除蔓叶,只留下秃秃的光秆。看到跑道上掉落的水泥颗粒,或旁边车辆带上来的戈壁石,像一个久经沙场的高尔夫球手,不需瞄准,不须停步,随手一击,“嗖”的一声就破空而出。那年那季,55米的跑道上,10多人的队伍排面前行,你接着我,我连着你,快步前行,所到之处,尽皆瓦砾纷飞,指点江山,畅意惬行。遇到大雪季节,伴随着鹅毛雪片,启动扫雪车,大功率的吹风设施瞬时将雪花、雪块扫荡一空。随后,就该拖拉机运着沥青沙上阵了。将炒热的沙粒投入融化的沥青锅中,翻动、搅拌、调匀,制作粘稠的糊状物,倒进拖拉机的拖斗中,下面架上燃烧的木柴。错台补一补,小坑填一填。南北跑道,大半天的时间下来,每个人都是浑身气腾腾,脸上黑乎乎,手上粘乎乎,心中热乎乎。草木茂盛的季节,驱鸟车、巡逻队便轮流上阵,播放音乐,用棍子、竹竿在附近的树林、田野捣戳,劝告这些“土著”们远离机场,另择新居。赶上每天的夜航训练,场务兵又增添了一项新的任务,灯光保障,安全引航。电工班的战士们拿起线钳、连线、胶带,将一盏盏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蓝色的灯具,按照飞行起降要求,在设定的区域安装。训练时,排班驻扎在场边的油机房内,时刻监控着灯具的工作状态。一旁的柴油发电机组,操作手枕戈待旦,一旦遇到紧急断电,立刻启动备用电源,持续为跑道灯光供电。还有第二套备用方案,就是在跑道机具的间隙摆放传统的马灯,每次夜航前,我们场务值班员都会将马灯灌满油,调好灯芯,依次将马灯放置在跑道两侧的灯带上。训练结束,再就马灯收回放好。静静的夜空下,雄鹰吼叫腾空而起,地面灯光璀璨绚丽夺目,犹如天上的街灯一般,在飞机的此起彼伏起降中交替辉映,熠熠发光。
2001年9月,所在的飞行学院政治部组织新闻报道员集训,从此我就踏入了信息员的阵列。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我全面接触飞行训练保障的方方面面,认识了许多飞行教员、飞行学员、飞机机械师、油料保障员、通讯引导员,以及管理部门的战友。当时投稿的主要方向是《空军报》。记得独立采写的稿件是“雏鹰初试”的栏目,写的是一个名叫杨伟强的飞行学员如何“单飞”的故事。我的带教师傅洪当先只是一句话,“去飞行大队采访!”然后,我只好一个人硬着头皮来到飞行大队,感谢大队的领导,给予我很大的帮助与支持,最终几易其稿,登报发表。后来,“星星点灯”“画说银头盔”“群英会”等栏目陆续上稿。在宣传科新闻岗位的8年时间里,从一个新闻的门外汉,到日常信息写作的得心应手;从飞行训练的一知半解,到各个保障环节、工作领域的处处留痕。伴随着戈壁小白杨的叶黄叶落,2008年的那年冬天,我打起背包,脱装转业,告别魂牵梦萦的绿色军营,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十二年的军旅生涯,是我今生最重要的一段记忆。在这里学习,在这里成长,在这里生活。如今,即使我的工作岗位,写作公文,仍是军旅生涯的锤炼结果,勇于吃苦,辛勤耕耘。记住人民空军,感恩光辉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