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姥娘去农场
张秀芹
跟老娘“出门儿”是我特别盼望的事。
走出门楼向西几步就是大路。走过院后的枣树林没半里路就往东拐,路两边都有杨树,南边是深深的大水沟,北边是紧靠农田的水渠,走上半里地往北拐,径直向北六七里就到了城里。姥娘领我进城时,拐过弯儿来出村,先去农场坐一会!
出村来往北走一里地路西有个农场。好大好大的院子,远远能看见里面一棵棵高大的杨柳树,最北边是几棵垂柳,是我在别处没见过的。
整个农场都是红砖墙围起!宽大的汽车,东方红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都能进出,更别说骡子马,四轮子胶皮车了。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最豪华的农场!那年代能有这样的气派的农场,在全国也许是屈指可数的。后来才知道它属于省棉花科研所。直到1988年,那里还有研究员在这里搞科研!
大门常关着,只开一边的小脚门!一般人是进不去的。里面有一匹匹马、骡子和驴,有大大小小的车辆。往南是一排排猪圈。养的猪附近两三个村庄加在一起,也没那么多!
老娘经常过来,在那里歇一会儿。跟看门喂牲畜的老头老妈说几句话,拉一会儿呱!让我在那里喝口水,碰巧了,也可能有人会留下老娘手里提的鸡蛋,米,棒子面或者是别的时令新鲜的榆钱槐花鲜枣之类的东西!
有一次,老妈妈和姥娘坐着拉呱,让我自己去屋里舀水,那小脚门比平常的门口都大,高大气派的房子里放满了豆皮,豆子豆饼地瓜等等各种饲料,里面还有一跺豆秸秆,房子可能有平常的五六间那么大,紧靠里西北角有一口大锅,地上有几大缸酒糟,散发出来很呛人的味。
门口往里靠南墙的地上有他们的铺盖,铺盖卷也有补丁!下面铺着厚厚的也许有两尺厚的干草……我急忙出来。顿时觉得外面的空气新鲜宜人!。这院里只有一对夫妻和另一个老头长住!姥娘在这门口歇脚是个例。往常别人是进不来这脚门的
我那时候少不更事,直到姥娘去世后,哥哥又去这周围把家里的鸡蛋换成零花钱。我才知道姥娘领我出门的原由!“人家那人说没秤,也别称了,五分钱一个吧!还多卖了一毛钱呢!”那以后我跟哥哥周未在那里的会议室里看过最早的电视!
农场向北一里多是临清的拖拉机站,拖拉机站向西紧挨着一个拖修厂!这几个大院的人都挣着国家的钱!吃穿都是庄稼人没法比的!在这几个院里提一兜鸡蛋有时能有人要去,他们都穿着公家发的工作服,身上少有补丁!,脸上手上都没皴皮。那是我向往着的好日子。

作者简介:张秀芹,写作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