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非遗 文化共鸣》
-------参加刘爱玲老师读书分享会有感
杨苗
昨晚,一个星光璀璨、智慧与温情交织的夜晚,我有幸沉浸于一场关于生命、文化与时光的深刻对话之中,这一切皆源于刘爱玲老师对苏沧桑老师《纸上》一书的精彩解读,以及现场几位老师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分享。这场读书分享会,不仅让我领略了《纸上》的魅力与深度,更让我在分享与交流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与美好,以及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分享前,刘爱玲老师让大家看了一段关于《纸上》书中造纸技艺的短视频。随着画面的缓缓展开,我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那个古老而又神秘的造纸工坊。视频中,匠人们用灵巧的双手,将一片片竹子,经过复杂的工序,转化为一张张洁白如玉的纸张。这个过程,既是对自然的敬畏与利用,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
短视频的播放,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大家屏息凝视,仿佛能透过屏幕,感受到那份来自古老时光的温暖与力量。随着视频的深入,我们见证了纸张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细节,也体会到了匠人们那份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这份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让我们对《纸上》一书中的造纸技艺有了更加直观与深刻的认识。
《纸上》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古老而珍贵的文化遗产,以及那些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的匠人们。苏沧桑老师以细腻的笔触,将造纸术的古老智慧、竹子的坚韧生长、蚕的蜕变重生,以及那些关于生命、文化与时间的思考,巧妙地融入字里行间,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亲身感受到了那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刘爱玲老师的分享,让我对《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她用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在养蚕过程中遭遇桑叶短缺的困境,以及那份对生命的珍视与分享的热情,娓娓道来。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小蚕在饥饿中挣扎的可怜模样,也仿佛看到了刘老师那份对生命的深切关怀与呵护。当时我很想说:我的老家在稠桑,就是因为桑树稠密而得名,如果那时候刘老师认识我多好,我可以送她很多桑叶,这样她的蚕宝宝就可以吃的白白胖胖的。我想到小时候养蚕的经历。我的小学同学送了我一只黑色的蚕,还起了好听名字叫“黑龙江”。这个名字不仅充满了童趣,更勾起了我对那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深深怀念。那些关于蚕的点点滴滴,那些关于成长的欢笑与泪水,都仿佛在这一刻被重新唤醒,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与美好。
在分享会上,孟英丽老师分享了她采访到的非遗人物的感受。她深情地讲述了那些匠人们的故事,他们默默无闻地坚守在非遗领域,用一生的时间去传承和发展这门技艺。他们的工匠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他们不仅技艺精湛,更有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这种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孟英丽说到采访泥塑人杨小平的时候,我说杨小平老师还是我老家的亲戚。从小看着杨小平画画、做根雕、捏泥塑的我,也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份意外的缘分,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更让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情感纽带。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童趣与好奇的童年时光。看着他用灵巧的双手,将一团团普通的泥巴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我总是充满惊叹与敬佩。那些关于泥塑的记忆,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心中。
程亚平老师分享了一段父亲喜欢的秦腔,随着悠扬而富有韵律的唱腔响起,整个会场仿佛被一股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气息所笼罩。秦腔,这一源于西北大地的古老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瞬间吸引了全场的目光。她提到,她的父亲是一位秦腔爱好者,从小耳濡目染之下,她也渐渐爱上了这门艺术。每当听到那熟悉的唱腔,她总能感受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力量。秦腔不仅让她领略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让她在父亲的陪伴下,体会到了亲情与文化的双重滋养。非遗钩织传人魏小粉还分享了自己在非遗领域的成果,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可能。新区朗诵协会的李朴也为大家分享了非遗有关方面的知识,详细介绍了非遗的定义、分类以及保护的重要性,让我们对非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最后,梁红艳老师的评书,更是将这场分享会推向了高潮。她用幽默风趣生动的语言,将人物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她的评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与深度。
这场读书分享会,不仅让我对《纸上》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感悟,更让我在分享与交流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与美好,以及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明白,每一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去珍惜、去传承。同时,非遗文化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更需要我们去了解、去保护、去传承。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将指引我不断追寻那些真正值得我去珍惜与传承的东西,让生命在文化的滋养下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最后,特别感谢刘爱玲老师的分享,感谢图书馆提供的优雅环境和主持人程媛媛精彩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