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惊叹到了我的读书分享
文卫涛
市图书馆举办读书分享会,看见是刘爱玲老师主讲,便积极报名参加。原本只是想还个人情,刘老师是朗诵协会举办的“书韵依旧”读书会每期必到的指导老师之一,而且协会举办的活动,只要需要,刘老师逢请也是必到。因此,刘老师的活动,必须支持,那怕话题我不是很感兴趣,也是肯定要支持一下的。
听说是有关非遗方面的讲座,想着是她们市群艺馆的活动,权当凑个热闹,了解了解也不是什么坏事。晚上如约而至,来的人也还不少,二三十个人,大家围成两圈坐在一起。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了下来。
不一会儿,刘老师就开讲了,她还专门为此写了一个稿子,并做了一个PPT,题目是《那些惊叹了时光的非遗传承》,我的这个题目自然也是受到爱玲老师题目的启发才欣然而写。一开始,刘老师首先为我们播放了一个传统造纸的短片,短片以画面的形式再现了一张纸从竹子的砍伐到浸泡,从浸泡到捣烂,由捣烂到清洗,再到压制,晾晒,最后到成纸的全过程,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在诗意般的画面里,我不由自主地看了看我手底下的纸张,觉得原来它们竟是如此来之不易,竟让我对这一页页普普通通的纸心生几分疼惜。
接下来刘老师才娓娓道来今天所分享的是女作家苏沧桑的一本有关以非遗为内容的散文著作《纸上》,全书仅有七篇,每一篇都以一种中国南方珍贵的非遗文化、手艺行当、风物人情等为基础元素,所写之物,都自带一种中国古典之美。在刘老师一篇篇的介绍中,我知道包括桑蚕丝竹、传统造纸、草台戏班、茶农生活、养蜂人家,古法陈酿、西湖船娘等,每一篇的介绍,刘老师如数家珍,或介绍作者的文字,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动情讲述,讲到桑蚕丝竹时,她讲自己小时候养蚕的亲身经历,诗一般的语言,无不令人动容,讲到一只小小蚕的影响,她说到了丝绸之路,说到了“一带一路”,一个小小的传统文化,手工制作,后来竟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大事,这是多么神奇的一件事情。讲到精彩处,专门安排几位老师来给我们分享苏沧桑诗情画意般的文字。面对蔡伦造纸刘老师说,别小看这一张纸,倘若它晚出现几年,中华文明的传承可能就会晚上更多时间;面对西湖船娘,她说,少了船娘,我们将会少却多少诗意与浪漫,那一叶扁舟,带着多少人进入梦乡;面对酿酒,她说,酿酒难道不是把粮食的精魂酿造吗?……在刘老师的介绍下,苏沧桑笔下的传统艺人,非遗文化,风物人情,想一幅幅优美的画卷,逐渐在我的眼前展开。
接下里,读书会的几位发言,也勾起我对传统工艺、非遗文化的深深回忆,特别是电台的孟老师,说她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通过对几位非遗传承人的采访,深深地体会到什么叫工匠精神。还有老师,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非遗方面的知识。更有现场表演非遗绝活者。看来大家都对非遗有不同程度的理解。
个人认为所谓的非遗,或许在古老的时代,就是古人为了人类的吃穿住行用而采用的普通工艺,它们或是为了生存、或是为了丰富、或是为了兴趣而创造发明的人类文明。想到了小时候父母在家中挂挂面,想到了外祖父用荆条编制笼,想到了岳母每一年都要自己酿醋……突然想到,离我写作不足几百米远的地方,这两天正在筹划一次有关传统古会的非遗展,不觉呀然一笑。
其实,作为一场读书会,除了非遗,刘老师最想告诉我们的,应该是《纸上》这本书的作者她的情怀、她的叙述角度方式,还有那种令人神往的叙述语言。
刘老师会后发来微信,说很抱歉,没有让我发言。我说,我真的是学习了,了解了一位作家苏沧桑,走近了了一本书,更是随着刘、苏二位老师,深切的了解到了一种叫做工匠的精神。这绝不是应酬上的虚言,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触。
谢谢刘老师,你的分享真的惊叹到了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