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可低估的大伽




著名作家、评论家黄自华著作照
著作等身是一句熟用的语,只奉献给那些著作颇丰的大伽。头像下面的作品实照,全都是黄自华的作品,这么整齐地排列着,不知看了有什么感触?
很具成就感,身份应该具有令人钦佩震撼力,爆炸性,可是现实的黄自华,依然处在不温不火中,并不被许多人知晓。换言之,他好像处在文学的边缘地带,没有火起来。或者说,他为文学为文化,呕心沥血,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没有收获到应有的掌声。
他处在一种寂寞里。

著名作家、画家兼出版家的李更(他坚持自费一年出版一本文鉴)。李更为黄自华勾勒了一张彩图,有意着色,增添神韵。似笑非笑,淡然自定。
今春,黄鹤楼脚下,蛇山边的一家小歺馆,周元镐自带了酒,我们刚落座不久,八十三岁的黄自华就轻车熟路地笔直来到深巷酒家。
一桌菜,一瓶酒,三人局。我是抽烟微沾酒,元镐兄是饮酒拒烟,唯黄自华老大哥是自在自如,烟也抽,酒也喝,不猛灌,一口一口地进!就象他的著作,一本又一本地出。
文人小聚,谈的离不了文,文化人的成就,文化人的故事,文化人的辛酸。当然,也扯到当下的时局,历史的往事,曾经的波澜,动荡兴盛或者衰与哀的七七八八。文化人也许都这样,肉身磨砺在尘世,灵魂却飘升在认知感知悟知里。墨通,灵亦通,太多的话题。八十年代的兴起,那是文学的黄金期——至学潮,潮后就好像十字路口的拐角。
酒慢慢地喝着,话题有紧不慢地延宕着。元镐兄写小说,写戏,也写杂文,杂文有一种批判力。更有文学张力的是黄老哥,喜欢读他的文学评论。他的评论以作品为关照,对作品所涉及的社会生活扫描,进行冷静、深刻的思辨,然后提纲挈领的或者推波助澜地亮出思辨的己见。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对现实,对作品,都有着审视性的独立的思考。
去年冬,在五彩方杨采风,在许氏私家园林的人造湖畔,坐在红木仿古沙发上,也是一次三人谈,黄老哥,卢发生老兄,我。那次絮谈,就感知八十多岁的黄老哥,一点不老,敏感,犀利,有见地,有锋芒,敢言,敢谈,对不顺眼不顺心的,一针见血地挑破。
这次小聚浅饮,虽然抬眼就见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楼,可是我们都忽略了景观。肉身在尘世,历经的坎坷与辛酸,往事的波澜与风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同在楚天,身上都有屈大夫身上的一滴血。当然,血浓度最高的当数黄老哥。
酒足饭饱,我黄老哥同乘五号地铁。我看他精气神极好,润润的酒色,就象李更的添彩的简笔画。目光烁烁的,闪动着智慧和善良的直意。步履很健,踏踏的很有气韵。
地铁上分手,告别语是消息互递。
果然有好消息传来。
著有长篇小说《慕容小珏》《小仙女安曼与神珠之谜》的著名作家王志钦,写了一篇《边缘喧哗——黄自华评传》。
云南评论家协会主席冉隆中,力荐王志钦的文章。
天津《文学自由谈》主编潘总,自办公众号《咸言淡语》,《咸言淡语》分八次连载长篇评传《边缘喧哗》。
于是我的这篇小文算是引子,明天起本栏将转发黄自华评传。
2024.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