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之大器 功德无量 ——《南可往事》村史读后
感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这部不朽著作,历经一生,忍辱负重,受着腐刑,终生完成了,记录了,从先秦至汉武帝两千多年的历史名著广传后世。他写史记的思想理念六个字“不虚美,不隐藏”,客观地,实事求是、严谨慎密、一丝不苟地为我们中华民族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编年史。它以历史沿革为“经线”,以各个年代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人文、物理、政治经济、改朝换代为“纬线”。细腻精道、波澜壮阔、生动形象、入木三分地记录、描写、铺排,深刻地记载了两千多年的古代史。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读张伟这两部著作《武功印迹》他花了十年,于工作之余,相机而行,百折不挠地,高品味地拍摄了500多幅历史不朽照片,配发了8万多字的文学语言,完璧归赵。后他又煎熬而舍命地四处奔波,查阅历史资料,走访村落百社,夜以继日地记录、编排、修改、校正,疲于奔命,满头银霜地又花了一个十年,为武功,为南可,为祖国,像司马迁一样“不虚美、不隐藏”的纪史理念,客观事实的,实事求是的精到细致,一丝不苟的为武功,为南可的父老乡亲完成了一部十多万字的百年编年村史。这部村史,我这三年内先读他的手稿,后又读他的打印稿,反反复复读,不下十遍、八遍,每读一遍,对我的儿时记忆是一次洗礼;每读一次,对我的思想是一次升华。故而我认为《南可往事》和《武功印迹》这两部作品堪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美不胜收。《南可往事》除了详实记录南可的历史沿革2365年,百年往事的波澜壮阔地发展嬗变,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的阳光,驱散了十年文革的极左阴霾,南可村同武功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一片光明。经改革开放40年打拼、拼搏,武功和南可村民联产承包,生产解放,千帆竟过,万木逢春,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两个文明,比翼齐飞,南可虽穷,穷而有志,高唱“普六”之国风,描写“普九”之蓝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国家各条战线培养输送高中、高职、大专院校毕业生、研究生、博士生,成栋成才,上千余名。经过40多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南可村终于迎来了多项殊荣:多次获得市增收先进村、乡村振兴示范村、省卫生村、全国文明村等光荣荣誉。因而张伟兄弟为此付出心血,当之无愧,功不可没,故我称之“村之大器,功德无量矣!”我为什么称这两部作品为,“村之大器、县之大器”?何为大器?习主席说:“航母、航天、高铁、大飞机、核潜艇为国之大器。”因此我美称张伟先生的《南可往事》和《武功印迹》是村子大器,县之大器,是村之航母,县之航母。大家想想,这两艘航母要承载武功县及南可沿革历史2365年。正史100多年武功、南可千千万万个父老乡亲,优秀人才,政治、经济、人文、生产、生活,山山水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生死离别,喜怒哀乐,战天斗地,艰苦奋斗,勇立潮头,奋发图强,和谐共生,团结友爱地厚德载物的故事啊!我想这两艘“大器”能否装得下,载的动这千万亿重的故事,我想都成问题?大家想想看,装的下还是装不下?但张伟先生这两艘“航母”却承载下来了,而且满载而回了!荣归故里了!本村学子张伟老弟历经十载披星戴月,冒风顶雪,疲于奔命、不辞辛苦地走访、采访、座谈、听取,上下求索,多次跑县志办去省图书馆翻阅历史档案,记录记实,整理归纳,反复修改,终于十年磨一剑,千条小河归大海,熬出两册令世人刮目相看,为之震撼之历史载体:一本影册《武功印迹》,一本村史《南可往事》。我作为南可父老乡亲这片土地哺育成才的高级知识分子、咸阳日报总编、省作家协会理事、中共党员,有义不容辞,天地良心,责无旁贷地应为张伟先生老弟之村史著作,于此首发会议上讲些自己读后的心得和感想及其收获。《武功印迹》,我翻了无数遍,厚重翔实,绚丽多姿,浓墨重彩,印象深刻。《南可往事》我前后细致地翻阅了十遍、八遍,也提供了许多史实材料。读后感慨良多,其特色有以下见解,今天向在座的武功县、镇、村的乡亲父母官汇报一下,交流思想,以资共勉:一、《武功印迹》厚重大气,图文并茂,古迹斑驳,新颖夺目,乡情亲情,百看不厌。《南可往事》村史纪实,历史沿革,年代翔实,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小史记录,画龙点睛,一笔带过;大史描写,金戈铁马,激荡人心。记实追溯前秦孝公十二年设武功郡到西汉初、到东汉刘秀当政、王莽新朝、后到曹魏、到西晋、东晋、北魏、北周、到隋、唐同光之年。到后唐、后晋、后周,一直到后来的宋、元、明、清,沿袭旧制至西安府,直到民国、共和国至今,武功县建制,一直到2023年基本未变。南可村规属乡镇史然未变。南可层村,我小时候曾见过残垣断壁上的城门楼上有三个字《隆盛堡》。“南可层村”之名武功县志有粗略记载。二、民间传说,出神入化。一传说黄帝出生在武功漆水河流域,公元前二十三世纪,周人始祖后稷在此流域教民稼穑,开创了农耕文明先河;二传说贞元镇南可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源于李渊之妻窦氏抱儿子李世民在南可之地拾麦,让李世民睡在树荫下,虽然赤日炎炎、艳阳高照,但树荫不移,其母窦氏惊呼曰:“你看齐正不齐正,看齐正不齐正!”结果丫鬟是四川娃,因口音问题,把“齐正”说成“南可层氏地!南可层氏地!”因此地神奇,故此地自今名叫“南可层村”。三、时代画卷,广阔丰富。坦率地讲,写作村史,往往因为受题材限制,很容易单就本村的事情写作,这样就难免走入单薄狭小的写作“窄胡同”,不仅不利于写作本身,更不利于村史能够反映出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读者感受到的真实度。而《南可·往事》成功地突破了这一村史写作的“娄山关”,除了阐述本村的史料详细扎实外,还把笔端触摸到更广阔的历史事件,不仅写所在县的历史,还关注整个中国的风云巨变对本村的影响。这一笔法,使得一个关中农村具有了广袤丰富的时代背景,是一部有时代烙印的村庄史。波澜壮阔的巨幅背景,使得这座村庄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再是一个孤零零的村庄史,而是与一个县、一个省,与整个中国中华民族的命运和跳动的生命脉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史诗画卷。四、历史事件,波澜壮阔。其中有皇帝出生、山西移民、树护唐王李世民、明洪武建庙,五座庙宇檩梁顶上的砖块,蓝砖白字书有“洪武二十五年建”,对联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读书好耕田好要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五座庙,关羽老爷、药王孙思邈、三观、三肖娘娘、谷皇爷五座大庙,高屋建瓴,雕梁画栋,彩绘引人,出神入化,如:三国故事画,张飞鞭打督邮、曹操逐鹿中原、关云长挥刀斩蔡阳、关羽单骑保二皇嫂、刘备胜座西川、赵云长坂坡保太子阿斗,杀七进七出等优美绝伦彩绘。很可惜,在十年破四旧的极左思潮的文化大革命中,这些几百年的中华古迹、优秀文化遗产都被摧毁破坏掉了。其后曙光初照,改朝换代,孙文推翻满清,建立黄埔军校,本村人士王平周与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同是黄埔军校四期学员、解放后农业合作化、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四清运动、文革运动、知青下乡、粉碎四人帮。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治穷致富、包产到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南可村发展300-500台土织布机、上百名优秀学子在各条战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故而南可村成为武功县闻名遐迩的第一村。此书把他们描写记实的精到细致,引人入胜。五、场景特写,栩栩如生,乡亲乡情,催人泪下。一般的,村史写作只概括性地叙述某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少见到笔法细腻的细致描绘某一个具体场景。但是,在这一点上,《南可·往事》进行了少有的尝试,甚至可以说带有创造性的探索,这就是场景特写。作品里有标明的场景特写,也有大量没有标注的场景特写。这些特写,或是“汤汤面”制作食用时的诱人香气,或是过年时杀猪分肉的热闹兴奋,或是艰难岁月的悲凉寒苦,或是操办喜事时的喜气洋洋,或是时装表演的新奇欢快,或是“班长爷”的木偶戏风靡情景的演唱,无一不呈现出了一般村史难以表达的情感和氛围。作为史实性作品,《南可·往事》能够表达出一种活生生的时代气氛、一种扑面而来的岁月情感,这在村史写作上无疑是一种极其难得的成功之举。整部作品始终让人感到作者在写作时饱含的酷爱家乡的浓浓情怀。在十多万字的史料背后,是作者挑灯夜战的辛勤劳作,是海量阅读后的精挑细选,是繁复往来的文稿沟通,是不辞辛劳的实地勘访和与当事人促膝详谈的细致和耐心。写作时,作者常年在香港居住,我们可以想见他面对大海,遥隔千山万水,对黄土地上生他养他的村庄的思念和情怀的眷恋。我想,正是这样的情怀,激励着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巧妙构思布局,精深融会贯通。笔触之间,无不用心至细,用意至诚,用情至深,催人泪下。六、《南可往事》作为史记,作者面对南可百年历史上的除了记录了南可的地理、经济、人文、环境、种植养殖业、一村一品外,对于历史上的负面事件和人物,也都做出了客观真实记录写实:如明崇祯年间大雪数尺深,数以万计百姓冻死;明世宗时,渭河流域八级大地震殃及97县,南可属重灾区;清道光年间南可有人种罂粟抽大烟事件;武功兴平两千民众与围城回族武装大战;清光绪三年大旱灾;民国十八年遭年馑武功南可是重灾区:民国十八年遭年馑,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年,四年四大灾难,南可十室九空,饿殍遍野。十八年大旱、十九年大雪、二十年蝗虫、二十一年“忽列拉”瘟疫……解放后的公社化,大办食堂,大炼钢铁,农业密植,三年灾荒,十年文革,打砸抢烧,南可是重灾区,造反派闹得村里鸡犬不宁、五谷荒芜、经济破产等等,令人读后百感交集,久久难忘。七、作为村史民俗纪实,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对南可百年间的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也都做了客观的详实记录和描写:南可人才辈出,人才济济,栋梁之才百以计算,如于右任、邵力子、杨虎城等人组建了西北农学院;民国十三年南可成立硬团,南可硬团大法长王烈,二法长王四海;民国十四年,本村青年王平周中学毕业,考入黄埔军校与林彪、张灵甫、刘志丹等名将同学,后成为杨虎城警卫连连长;南可青年杨润生、张泽民、王启谋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南可青年陈忠义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抗美援朝战斗;本村青年王志照被武功县志办以有杰出贡献英才人物记载;咸阳市劳模王志辉;科技县长王宏杰;省建公司党委书记王靠生;咸阳日报社总编、教授、作家张巍;省广电大学调研员王福生;赤脚医生田德元、王抗生、杨英豪;民办教师李焕斌、王志远、马静玉、陈林芳以及广大上山下乡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等。值得人们尊崇的南可这些民办教师为了培养下一代,他们夜以继日,不辞辛苦,仿佛春蚕、蜡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令南可父老乡亲没齿难忘。父老乡亲情充实贯通全书始终。这些人物典型事迹,让人读后心潮澎湃,高山仰止。八、酷爱乡情、亲情、友情,面对这本十多万字的史记村史,目前我看过咸阳市不少村社史记,他们都操之过急,粗糙不济,浮躁浅陋,文史底蕴肤浅,若与《南可往事》相比望尘莫及。故而我作为一名学者、教授、作家,最后为张伟老弟的两册书画作品融入到他年已花甲的全部生命里。我为其书写以下点滴评论:这两本厚重千斤的闪耀着光华灿烂,血火交流,血泪纵横,世世代代,薪火相传,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你读十遍八遍不厌其多。你每读一遍,看到每篇优美文字,历史史实,人物事件,每幅历旧弥新的古今画面,你仿佛走进了深秋季节,层林尽染,红叶弥漫,移步换景,景行行止,流连忘返。你每读一遍,你们会觉得张伟先生兄弟的两部史书巨作时,你似乎看见他在日夜挥毫雕塑一座饱经沧桑,山石嶙峋地仰止高山。他似乎正在如饥似渴,不知疲倦,看淡名利,舍弃奢华,任劳任怨地为南可乡亲付出极大的智慧和血汗杰作,抒情于思,寄情于春。南可,我们永远的家乡,张伟,我们难忘的兄弟。我们生在南可,长在南可,爱在南可。南可故乡的一草一木已融入于心,渗浸于脑,流淌在血液里。张伟兄弟凭着对故乡的一腔热爱和热情,对南可波澜壮阔的历史沿革、民俗风尚的执着追求,用细腻地笔触激浊扬清地坚守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素养。他把他对家乡深厚的一颗赤子情怀,一丝不苟的融入到这两本厚重地千斤的书画作品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没有一点亲情、乡情、友情的家国情怀,没有一点文学修养,没有一点文字功夫,没有一点人文境界涵养,没有一点浩然正气的精气神的修炼是不会成功的。而张伟兄弟之所以成功,与他的人格之高尚,思想之独立,精神之可贵,品质之高雅,是分不开的。他的这些人格品格让人不得不为之倾仰,为之折服,为之感动。最后给张伟兄弟的杰作《南可往事》,《武功印迹》编撰楹联两幅,并赠给再会同道地仁人志士、领导乡亲。《南可往事》华章翰墨融乡情激浊扬清抒春秋《武功印迹》风雨雪霜绘百载民风民俗传千古最后我对张伟兄弟的人格、品格讲几句话:他是我手下看着长大的小兄弟,至他当公安局长以来,我们兄弟20年之交往,我对他的印象是:在喧嚣世俗中,他总是以风轻云淡、宠辱不惊、淡然面对,接纳自我,接纳世界,面对斑驳陆离的不完美世界,他不介意,不焦虑,不患得患失,不杞人忧天。与人处世,大度超脱,敞开胸怀,容纳百川,不自傲,不自卑,不攀比,不羡慕,不嫉妒,不苛求,坦坦荡荡,顺其自然,遵从本心,与人为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高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在潮起潮落,纷繁复杂的人生舞台上,总是举重若轻,击节而歌,娴静养心,潇洒人生,故而功成名就,流芳后世。《南可往事》、《武功印迹》千年沿革,百年往事。既是山水灵秀、豪俊辈出的百年,又是和谐淳朴、积极进击的百年;即是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百年,又是人杰地灵、英才荟萃的百年;既是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百年,又是快速发展、光辉灿烂的百年;既是武功、南可父老乡亲春风化雨,满脸霞光的百年,又是武功、南可,世代为党的“文化自信”巨大收获的百年!
总之,张伟先生这两本家乡著作,是县之大器,村之大器,厚德载物,功德无量。它承载着武功、南可故乡的过去和现在,历史与当今,苦难与幸福,成就与辉煌,奋斗与和谐。这种在外打拼、为国奉献、勤政为民、一心为公,始终不忘乡情、亲情、友情,不忘家乡,父老乡亲的大恩大德,一贯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理念,值得我们称道,值得武功南可的父老乡亲及世代后辈们的尊重和学习。最后,我读本书有感而发,书写一首《回故乡》作为我对故乡亲友的回答。《回故乡》——南可,我们永远的家少小离家老大回,漫道遥遥望南可。秋风阵阵香扑鼻,满眼丰收红似火。父老乡亲喜心怀,小康名村扬四海。县镇政绩青史在,村政业绩放光彩。届届领导传薪火,一届更比一届火。改革开放普天庆,治穷致富南可红。普六普九开新篇,南可教育美梦圆。三百织机日夜忙,土织花布海外扬。东池绿水柳絮飘,西南遍地猕猴桃。四周野田庆丰收,五谷丰登南可牛。条条街道平展展,村容村貌换新颜。家家崇楼排排站,大院小院笑语欢。社稷安定美德厚,太平盛世颂民富。特色时代长征路,南可百年谱春秋。《南可往事》千般好,未来百年更美好! 咸阳日报原总编、教授 张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