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 米 香
钱钟江
舌尖上的美食,是味蕾永远的记忆。
国庆前夕秋分日,也是每年一度的农民丰收节,我应邀来到郯城沂蒙老兵无糖稻谷科研基地。伫立在蓝天白云下的万亩稻田里,满眼是迎风翻滚的金黄稻浪,呼吸着丰收在际的沁人稻香,不由得想起了很多年前流行的一句歌词“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一粒粒平凡却又珍贵的稻谷,也蕴藏着我对大米的几多渴望和眷恋。
我的家乡基本上是山岭薄地旱田,只适合种小麦、玉米和地瓜等农作物,想吃大米只有花钱买。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生产队分的粮食经常不够吃。物资匮乏,生活艰苦,对小时候特别喜欢吃大米的我来讲,大米饭就是一种奢侈品。
我的三姨姥姥,住在东面十多里的沂河边产稻区,每年都给我们家送一袋子大米。家里做大米饭的日子,就是我的美食节。曾记得,大米熬粥,丝滑入口,健脾暖胃,回味无穷;更难忘,大米蒸饭,晶莹剔透,清香四溢,余味绕梁。姨姥姥给的大米吃完了,我就经常到亲戚家吃。
上初中的时候,我就经常到离我家很近的三姨家住。因为三姨是社办工人,三姨父是国营水泥厂职工,家里不缺大米。每天早上,三姨都精心熬制我最爱喝的大米粥,我喝上热乎乎的一大碗,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放寒暑假的时候,我也经常去姑姑家和大姨家。因为姑父和大姨父都在煤矿上班,月月发工资粮票,生活条件好,家里经常蒸大米饭。那个时候的红白事,主食大多数都是大米饭,我都会争着去。因为我好吃大米,奶奶就经常对我说:等你长大了,一定得给你说个东乡里(特指种稻的地方)的媳妇,天天有大米吃。
上高中的时候,已经分田到户。粮食不但够吃,经济条件也改善了。住校期间,除了吃地瓜做的煎饼,偶尔也花钱在食堂买大米饭解解馋。看到吃国库粮的同学,每天中午吃大米饭,我暗下决心,一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天天也吃大米饭。
也许是天遂人意,高中毕业我幸运地考上了军校,在部队工作了二十多年。部队的午餐,都可以吃到香喷喷的大米饭。看似简单普通的大米饭,在我心中,就像一坛陈年美酒,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芳香。即使我远离家乡,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勾起了我对家乡的美好回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听到儿子朗诵这首诗的时候,我不免感叹时光流年。同时,也欣慰家乡已经厂店林立,生活小康,大米已飞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每当我回老家走亲戚,都能品尝到亲人们盛满乡情的大米饭。
年年岁岁稻花飘,岁岁年年稻米香。稻米香,乡情醇,多少年过去了,大米饭不仅是我的最爱,也是我们全家的喜爱。它是时间的低语,是大地的馈赠,每一粒都承载着生命的厚重与希望,也承载着我这一生的成长。
如今,即将步入花甲之年,大米在秋渐凉的香气中,我仿佛听到了风的低吟,雨的轻诉,感受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每一粒大米,都藏着一段故事,等待我们去品味,去感悟。让我们珍惜、感恩这份大地的馈赠,让大米的芬芳与记忆,永远萦绕在心间。
【作者简介】钱仲江,临沂市作协会员,临沂双月湖畔人,喜好文学。军旅生涯廿余载,偶有小作刊发。
【朗诵者简介】凤凰于飞蒋凤东:临沂市作家协会朗诵委员会副主任,临沂市王羲之研究会诗歌朗诵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临沂诗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资深朗诵者。喜欢用声音传播世间万物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