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汪广仁教科文平台】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146)
原著:鲁 岱 导读:汪琪铃
【名家推荐】《<战争下的和平>导读》值得深读:知道了小说《战争下的和平》,更有“导读”的成功。这部长作品,挑灯的是中国历史,点亮的却为当今世界的反战争。因而,我不得不说,《<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只要你细读、细想、细研,就一定会说:“历史与现实,果然龙套!”还会说:“社会与战争,需要反省!”我汪广仁推荐这部作品,盼天下和平,愿世人幸福!(注: 汪广仁,博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曾受H锦涛接见,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校园作家,为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客座教授)

读者朋友们:前面,《战争下的和平》第二卷《君元纷抗》(72-145章)导读完,现在开始《战争下的和平》第三卷《患仇寇敌》(146-216章)导读喽!
先告诉大家《战争下的和平》第三卷《患仇寇敌》上曲《共战》(1938—1946年)共35章(146—180章)目录,以便阅读:
第146章 认妈
第147章 立业养生
第148章 返老还青
第149章 甭管三七二十一
第150章 山风吹拂脚力
第151章 锦囊里的记忆
第152章 卫璧玉碎
第153章 盛怒“长沙大火”
第154章 宝剑锋从磨砺出
第155章 声泪俱下
第156章 天炉战(上)
第157章 天炉战(中)
第158章 天炉战(下)
第159章 夜花园里的起跑钱
第160章 俏销的铁
第161章 一夜暴富
第162章 鬼子爷跪泥坑乞恕
第163章 一片丹心安战泪
第164章 生命的升格
第165章 忍看骨肉成新鬼
第166章 逆流横涌
第167章 破击
第168章 万手观音
第169章 端窝点
第170章 “皇军”怒刀,血迹累累
第171章 “皇兵”低头
第172章 置党的利益于第一位
第173章 尊是天
第174章 东门隆处写光明
第175章 愤园同色
第176章 怒向刀丛觅小诗
第177章 反戈一击
第178章 “枪口对着你”
第179章 日晕
第180章 岁月又起疙瘩
《战争下的和平》第三卷《患仇寇敌》【开卷词】
一剪梅·泪中笑
烈日长光映射清,量子红尘,黑洞食明。天奇万物总归零。天也哭灵,人也哭灵。
物尽其衰再运青,世宇从新,人序从情。一元思诲史相识,抑减战争,笑脸皆赢!

上第145章《枪口上的争抗》,写到一日,枪口搀扶着刘妈去城郊走走。
这第146章《认妈》,写南京大屠杀之后的一天,在南京城门外的荒郊草坪上,枪口与刘妈于愤怒中用石块砸烂了残刺刀上的日本国旗图案。枪口和刘妈来到高淳西大门外的那个‘万人堆′,痛哭一场。在这里遇见成仙老人。突然一条黑眉锦蛇缠住成仙的小腿。枪口赤手掐死蛇。一个早晨,成仙来到刘妈的家里,劝说刘妈认枪口为女儿。几日后,刘妈让枪口邀请了高淳老街的贾长官和邻居夏桂花做证人,还办了一桌酒席,正式确认枪口为刘妈的女儿。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和最无人性的事件之一。它告诉我们,战争是人类的灾难,和平是世界的福祉。战争不仅会造成无数生命和财富的损失,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道德与文化创伤。只有和平才能保障人类的生存与安全,才能促进人类的进步与繁荣。这个事件警醒人类: 友好是人类社会和谐的基础,世界应该尊重民族,促进友谊,增加了解,消除偏见,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共同打造一个多元的统一的、且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不允许重蹈战乱覆辙!《患仇寇敌》将上演《共战》《共敌》两曲大戏。前者主要写抗日,后者主要写抗美援朝,并以坚实的笔锋“消杀”那些违背人民意愿的历史罪犯及其罪行。同时,讴歌维护与创建人类和平的伟大使者。
唉!这种记忆,甚或践行,恐怕只有语残人之一的枪口,才最先明晰。
在南京城门外的荒郊草坪上,枪口与刘妈于愤怒中用石块砸烂了残刺刀上的日本国旗图案。许长时间后才感觉解恨。太阳已渐渐偏西了,枪口与刘妈还似乎不想回家。刘妈就说:“枪口,我们砸了这一阵子也累着了,但是心里却快活。我们砸了剌刀上的日本国旗,值得高兴!现在,我们再拐个弯,去看看这高淳西大门外的那个 ‘ 万人堆 ′ 。”大概行走了大约1千余米,两个人来到一个地方。这地方原来是一处凹地,现在已被堆成一个小山包子了。这事说起来揪心。南京大屠杀之后,这一处凹地被日本人用机械掘了一个大坑,再将被他们屠杀了的中国人的尸体就近运送到了这儿集体掩埋。据目击者估计,这个坑内堆葬有至少三四万具尸体。埋完尸体,再加盖泥土掩封,结果就让这一处凹地成了一个小山包了!
枪口携着刘妈来到了“万人堆”。两个人围着这个小山包转了一圈。突然,刘妈大声的哭了起来,还“呜呜呜”的不能合拢嘴。见到如此情景,枪口也跟了大哭,而且泪涕横飞,哭的断人肠!随后,两个人哭泣到了一块儿,你抱着我,我抱着你,伤心至极!好大一阵子过去,就有一个人向这边走来。刘妈抬头一看,见是一个熟人。这个人也辨认出了刘妈和枪口,于是,他加大了脚步向万人堆靠近。不到几分钟工夫,这个人就来到了刘妈与枪口的身边。还是那个人先开口说话:“刘妹子,枪口,你们都别哭了。”“他成仙哥。”刘妈边哭泣边说话:“你看看这万人堆,我的一家人都在这里面,枪口的一家人也被埋在这里了。”“枪口对着你。”枪口抽泣着说那枪语:“子弹打不死。”来人点着头,又说:“这都是那日本杀人狂,害得我们南京城已空荡荡的剩不了几多人了!”原来,这个来人,姓成名仙,是高淳老街刘妈的邻居。其实,枪口也是住在这条街上,但是,枪口住在街的西端,刘妈与成仙住在街的东端,而且距离正街还有几百米的路程。成仙的家与刘妈的家一样,都是十分破旧的茅草房,所以没被那日本人洗劫。刘妈今年60岁还差一点儿,成仙已经是87岁的老头子了,不过,他还健步。成仙是一个孤寡老人,没有儿女,家里也没有其他亲人。今儿他来这万人堆,也没啥事,纯属出外走走,想换换城内那死寂般的空气环境,不料在这儿碰着了刘妈和枪口两个人正在放声哭泣。
读者朋友们:南京大屠杀期间,逾30万遇难中国人的尸体,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处理:①焚烧后沉江:日军对遍布城内外的尸体进行了焚烧处理,并将许多尸体沉入长江中。②就地掩埋:对于人数不多的尸体,日军选择就地掩埋的方式进行处理。③投入洼地和挖土窟埋葬:部分尸体被投入南京周边的洼地和土窟中进行埋葬。④慈善组织和收尸队处理:为了处理大量的尸体,日军强迫幸存者组成收尸队伍,每天处理城中的尸体。同时,当地的慈善组织如红卍字会和红十字会也参与了尸体的收集和掩埋工作。这些组织在处理尸体时,一边念经一边掩埋,以示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3个人见面之后,刘妈与枪口止住了哭泣。大概是成仙一时半晌儿的找不到合适的话叉子,他只是凝望着枪口那脸面上湿淋淋的一片,想必是刚才哭到了断肠处!于是,他也没用什么心思多想,便由着自个儿记忆,对枪口说:“你枪口,晓得你在这儿哭的悲伤。你那男人冯秧,那日被3个日本兵枪杀了。当时,我就躲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看的明白。冯秧是一个聪明的汉子,身体又好,个头又大,看是一身力气。也许是日本兵害怕靠近冯秧,害怕冯秧反抗,那个率先撞着冯秧的日本兵用手一招,就过来了两个同样的杀人狂。3个日本兵都不敢靠近你的男人。看看你男人逃脱不了了,就准备反抗,要与敌人拼命。于是,冯秧一使力,冲向日本兵,还伸出拳头,打中了一个日本兵的头部。也许是旁边的两个人护卫,这一拳打过去,并没有使敌人致死。于是,3个人联手,近距离的与冯秧格斗。其实,冯秧好样的,与他们3个人打了一个平手。由于敌人来不及端枪,更来不及上刺刀,眼看冯秧的打斗渐渐占了上风。我暗暗的为冯秧高兴。谁知道,上天没有灭敌之情。就在这个时候,冯秧的脚丫子被什么绊了一下,人一下子趔趄了,无法还击。就是趁这个武力时间差,3个日本兵一齐上阵,制服了冯秧。冯秧还有机会反抗的,怎奈从侧面又冒出来一个日本兵,见他提起枪托,侧向打过去,正中了冯秧的头部。然后的事,我就看不下去了。于是,我一溜烟的钻进了一个墙隅地窖,躲过了一劫。”“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听了成仙的讲述,枪口一下子又哭了起来。可是,她还没有哭上几句,只听成仙“哎哟”一声惊叫。再一看,刘妈吓的晕了过去。枪口也慌了,也不再哭了。她一边看成仙,一边看刘妈,还一两秒钟的拿不出个好主意来。可是,未出喘一口气的工夫,好个枪口,陡然振奋,果敢决断,口里朝着刘妈锁稳一句话:“子弹打不死。”就又偏向成仙射言:“枪口对着你!”说时迟,那时快,枪口骤然一出手,人歪向成仙,掐住了缠在成仙踝关节上方的一条黑眉锦蛇的颈部,还出击一声:“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
看看这条黑眉锦蛇。眼睛后面有2条状如黑眉并延伸至颈部的黑色斑纹。体型较大,约有两米长度,已经缠住成仙小腿两三圈了。这种蛇常见于南京地区,对于人类,它并没有太多的忌惮,而且,遇到陌生人接近时,会猛烈攻击,缠紧对方。好在这种蛇没有毒性,即便是咬伤了人,也无大碍,但是,由于其性情粗暴,攻击时出其不意,会造成被攻击人的恐慌。恐怕刘妈就是这么被吓晕的,或许刘妈的一生就最怕蛇类。然而,枪口的胆子特别大,她根本就不怕蛇!是的,昔日她能只身斗赢了狗,今日她就可以徒手掐住蛇!看看此时的枪口,两只手死死的掐住蛇头的下面六七寸处,让蛇无法喘气。尽管蛇依然缠住在成仙老人的小腿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蛇已渐渐的没有了力气。这时,刘妈还处于半清醒半昏迷状态。不过,枪口的心里清楚:“刘妈不会有大碍的,捱会子她会很快的苏醒的。但是,这条蛇我暂时还不能轻易松手,要坚持掐死!”真的,莫约10余分钟,蛇身已慢慢的松软了,缠在成仙老人小腿上的蛇体也渐渐的松开了。这时,已被吓成傻态的成仙,仿佛也徐徐清醒了,尤其是感觉腿脚上原来的麻木已显出恢复的迹象。于是,他也学着枪口,弯下腰子去将蛇身扭开。这时刻,枪口依然没有松开手,而是更加用力的掐死着这条黑眉锦蛇,还发出了一句声音:“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又过了一个时间小段,刘妈也醒过来了。她睁开眼睛见到了惊奇的一幕:枪口还在死掐着蛇颈,且用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盯着蛇头,一动不动,口里时不时的吐句把怒言,怒言还是那句枪语。有时说其中的一句,有时两个分句联袂。这时,刘妈的心里有了特定的思维:“枪口真的好棒,好大胆,好心眼的帮助别人!嗯,空手斗蛇,有勇有智慧,我看许多正常人都很难做到这一点。枪口了不起!”再看看,遭受了惊吓的成仙,撤下了蛇圈之后,望着枪口连声道谢:“感谢,感谢,感谢你枪口!你看呗,这蛇缠住脚,不说咬不咬的,见着就吓死人了!我这一生还没有被蛇咬过,更没有被蛇缠住过腿脚,吓死人的。今儿,如果不是枪口救了我,我这条老命恐怕也要进这万人堆陪葬了!枪口,感谢你,感谢你!”说着,成仙老人从口袋里掏出来一个银元说:“枪口,我这一块银元,你拿去买点儿什么补补身子,今天你也够累着的了。我身上只有这么多,少了点儿。”可是,枪口哪里肯要钱。她连忙摆手,还说了那句枪语。“枪口,你就拿着吧。”旁边的刘妈也帮着成仙说话:“这是成仙老爷子赏给你的。呵,不,这钱是老爷子感谢你的,也算是你救了他的命。可以收下的。”可是,这次枪口不但摆手以示意不收钱,还使劲的摇头,坚决不肯收钱!
有词《木兰花 · 赤手斗蛇》记枪口:
赤手掐蛇蛇破胆,智勇双全人不乱。一身力气斗刁蛇,两手专攻才叫狠。
人强不怕蛇侵犯,心善不收酬与劝。生临乱世苦当头,走遍人寰安未现。
在刘妈的家里,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了。这期间,两个人相互照顾,相依为命,俨然一家人亲蜜。就有这么一天。枪口起床的早,她出外去挖野菜。回来之后,又是做饭,又是洗衣服,忙的有头有序。这个时候,刘妈虽然起床要晚一些,可她梳洗之后,也忙着帮助枪口分担一些家务。因此,两个人将这个组合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这个早餐前,枪口正在门口喂鸡。是的,家里的一只母鸡孵出了5只小鸡。枪口将一些碎米喂食小鸡。她看着小鸡争抢着食物,活蹦乱跳的可爱,心里荡出了几分高兴。这时刻,枪口抬头一看,成仙老人过来了,还老远的送过来一句话:“枪口呀,你的鸡子养得蛮好的。”“枪口对着你。”枪口也回应了一句礼语。她准备进屋内拿条凳子给成仙坐,可这时,恰逢刘妈从屋内走出来。见到这一幕,刘妈就又转身拿了凳子出来,让成仙坐着儿聊聊。这时,枪口还打手势,让成仙进屋里吃饭,意思是饭已经弄熟了。刘妈也说:“他成仙爷子,你先坐一会儿,待枪口喂完鸡后,我们就开始吃饭。今儿早上,枪口煮的粥蛮多,正好你在这里吃碗粥,免得你一个人动锅火,省点儿麻烦。”“枪口对着你。”枪口也帮着刘妈挽留成仙吃早饭。“不必客气了。”成仙微笑着说:“经常在你家吃饭,这让我有些过意不去了。”“你早晨肯定没吃的。”刘妈定事了:“不必多说了,马上开饭。”转即,刘妈又对枪口说:“你去将桌儿端到门外来,这儿吃饭开态些,还能看着小鸡子不乱跑。你看,前日一只小鸡不见了,找了老半天,才去那个草蓬子里找到。”“那我就不叫多谢了。”成仙也就顺个儿嘴馋:“吃饭。”
很快,枪口将一张小桌子及3条小凳子端到了门外的小坪上,还从屋内盛来了3碗稀饭,也端来了两小盘子菜。这个早餐没什么好菜,只有一钵子腌制香椿头和一盘子泡春笋。吃过饭,枪口很快的将碗筷收进了屋内,再打些水洗刷碗筷去了。这门外,只坐着刘妈和成仙两个人侃闲。还是成仙先撂下话题:“我说你刘妈呀,还有一件事情没办好。”“什么事情?”“枪口。”“枪口?”刘妈有些疑惑:“枪口怎么了,她在这儿不是挺好的吗?虽然我们原来不是一家人,但经过了那一场浩劫之后,她无家可归了,我也被弄得腿脚不便,两个人合在一块儿蛮好的嘛。”“我不是这个意思。”成仙说话变得很认真:“我是说枪口应该……”“她没什么应该的。”刘妈似乎有很多的话要像竹筒子倒菜籽一样的向外倾:“自从那次我们两个人被日本人的屠刀逼到了一块儿之后,她一直住在我家。这人挺好的,即便是说话有些难听,可她能听得懂我们说的话,更勤俭、聪明、善良。他成仙爷子,不瞒你说,这个枪口呀,真还有点儿像我的女儿,听话得很,孝顺得很,我真的喜欢她。”“这就对了!”“又是对了什么呀?有什么话,你成仙爷子就直说了吧,莫要转弯抹角的,说偏了也不要紧的。谁让我们是邻居呢?你说对不。”“我的意思,意思是……”“你呀,你成仙爷子今天怎么了,说话硬把我给急死了。你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总不会是让她直接喊我叫妈吧!”“我就是要她喊你叫妈。”成仙终于一口说出了憋在心里的话:“叫妈!”“你说什么?你再说一遍。”“让枪口做你的女儿,管你叫妈!”
“枪口对着你。”枪口突然从屋内走出来,双腿跪在刘妈的面前,还响响的叩了一个头,又说:“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见此情此景,刘妈赶紧儿的站了起来,伸手去挽扶枪口,说:“好枪口,我如何受得了你这么一跪?我是一个没用的人了,怎么能收留你为我的女儿呢。快快起来。”可是,枪口不肯站起来,还准备再叩第二个头。“枪口。”成仙也站起来说话了:“今天,我做证人,让刘妈收你为女儿。从此以后,你们两个人就是真正的一家人了!”成仙一边说着,一边伸手去将枪口牵扶了起来。这时,枪口才挂着一丝儿笑意,站了起来。同时,她又给成仙老人打一个躬。“呜呜呜。”谁知,就在枪口打完躬的时候,刘妈抽泣了起来,还说着甜美的话:“枪口儿呀,我老了,还是一个不顶用的人,真的没想到,还能享你的福。今后,你就在这里住下,这儿就是你的家!”此时,成仙老人见到枪口也流下了热美的眼泪,就笑的说:“哈哈哈,你们两个人都哭了,动情感了,这是好事,这是大事!其实,我早就想过了此事,只是一时半会儿的找不着机会,今天,总算是圆却了这一桩人间美事!还有啥哭的,你们都坐下来,说说笑笑,好好的亲热亲热才是。”真的,刘妈也不哭了,枪口也不流泪了。片刻,枪口一脚迈到刘妈的跟前,伸出一双温馨的手,给刘妈一个拥抱,还美美的一句:“子弹打不死!”“哎。”刘妈一口应答,也圆和的一声:“枪口儿!”有顶针诗随圆:
一声枪口好儿甜,甜美认妈谢月仙。
仙界有灵成眷事,事天无意担人贤。
贤家早已鸣今贵,贵户当来奏后圆。
圆却梦亲情缀爱,爱于宁史记如山。
恰在这时,已经升有一丈余高的太阳,从远方笑着脸送过来了一束灿烂多姿的热美光芒,照在枪口的身上,照在刘妈的身上,照在这位87岁的成仙月老的身上,暖融融的,光闪闪的,一片温馨!
上午,刘妈让枪口宰杀了一只鸡,还让枪口邀请了高淳老街的贾长官和邻居夏桂花。午饭,刘妈的家里虽然不算热闹什么的,但来了两位客人吃饭,也就自然的显得不一般了。午餐开始了。家里有一张高桌子和两把高椅子,一条高凳子,都派上了用场。几个人三方围圆一坐,便叫做入席了。桌子有一方是靠墙壁的,所以只有三个方位坐人。街道贾长官与成仙老人坐一个方位,刘妈和枪口占美了一边,邻居夏桂花是与枪口差不多年龄的少妇,今儿她还带来了一个孩子。本来,夏桂花是不准许儿子来吃饭的,怎奈枪口上门接客时又遇上了小孩子倔强,非来吃饭不可。于是,枪口就顺便抱了孩子过来。这个男孩子才4岁半。今儿这餐桌上,枪口破例的去买来了一壶酒。因此,就让这席桌上的气氛浓味了起来。
酒席过半,枪口又提起了酒壶斟酒。“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枪口说着枪语,先给贾长官筛酒,再给成仙老人加满酒杯,接着又提着酒壶到夏桂花跟前准备酌酒,可夏桂花不肯接受酒了,还说:“我本来就不喝酒的,今天见到你与刘妈的好事,我就破了例,已经喝了两杯,何况这杯子里的酒还没有喝完,因此,我就不再增加饮酒了,你还是给刘妈,呵,不,现在是你妈了,你就给你妈再斟上一杯吧。”“嗨,我从来就没喝过酒的。你看,这刚开始斟的半杯酒,我还没有喝完呢,你就让枪口再喝一杯吧。”“呵,你说对了。酒壶给我。”真的,夏桂花站了起来,从枪口的手里要来了酒壶,说:“枪口,现在的酒壶该我提了。本来嘛,在这里,除了小孩子之外,就数我们两个人的年龄最小。我本来就不喝酒的,你却是一个怪人,除了能掐死蛇、掐死狗之外,你还能喝酒。今儿大家高兴,你就赔贾长官和成仙爷子多喝几杯,以庆祝这一个新家庭幸福!”说着,夏桂花给枪口满满的筛了一杯酒。这时,贾长官还歪着脖子跟成仙说话:“你看,这个桂花就是会说话。”“是呀。”成仙即说:“人家原是刺绣商的大闺女,若不是那狗日本人捣杀南京、抢劫财物,她如今发财了。”“喝酒。”夏桂花筛完枪口的酒,便自个儿提起半杯酒与桌上的人一一碰杯。“我也要喝酒。”殊不知,正在吃饭的夏桂花的儿子突然搁下饭碗站起来去拉酒壶,还准备将壶里的酒倒在自己的饭碗内呢!“小孩子家的不能喝酒。”夏桂花眼明手快,一只手举着酒杯与众人敬酒,一只手去将儿子的酒壶抢拉了过来。这时,孩子嘟哝着小嘴巴说话了:“谁说小孩子不能喝酒?等我长大了,我一次就能喝3大碗!”“哈哈。”成仙喝了一口酒之后,侧过身子问小孩:“你为什么要喝这么多的酒呀?”“我要像武松一样,喝醉了去打老虎。不,喝醉了去杀日本人!”“好家伙的有志气!”贾长官也夸赞:“长大了送你去当兵,保卫祖国。”“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枪口也高兴的一语,还伸出手去与小孩子微笑着握手。可是,令枪口惊之不及的是小孩子忽地“哇哇”的哭了起来。
众人一阵子疑惑不解。
读者朋友们:作者设计这个情节很有意思。看似简简单单的“认妈”一事,其实蕴藏着深刻的含义,这就是:南京遭受日本人大屠杀之后,原来的约70万人口,已减了过半,包括外逃的。更为惨痛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是“残缺不全”了。如何继续生活呢?枪口与刘妈的合并是一个范例!这一章侧面的写了南京遭劫难之后,惨景与求生并存。笔者的这一编排甚妙。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喽!

【作者汪琪铃附言】
飞兔乘龙——我导读《战争下的和平》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龙的传人,是《战争下的和平》亲爱的帝者!
这兔年的天空,异彩纷纭,飞字前头文已序,只待君来早!
是的,在我第一眼见到《战争下的和平》时刻,猛然想到了:这作品像谁?给谁?
翻览了简介,品味了字文,章章句句静淌着一种典雅细流,洗人心懒。于是,有了一种萌动……嗯,是应该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传承这部作品……
本来,导引方式可以万千,不拘一格,可我偏编儿的要告诉朋友们:峰岭能飞兔,文海可乘龙。提着一颗善良的心,游离于章里卷间,便是《战争下的和平》!
看看每一章,拥有五六千字,不长也不短啊。故而,有了承上启下的“章导”。不过,中途也应该设置个驿站,让龙们歇歇眼神,是为文中“点缀”。喝彩并非无原则的,有则颂之,一两处都行,链接朋友们的愉意,彼此胜出。
开章刹曲藏迷诱,引后连前总是圆。
有人说,这岂不像或含古典名著风味了吗?嗨,这是一个“辣喉舌”问题,答案还是让读者朋友们去品评喽!
另外,还请诸君近距离知道“天缘三色”:
(一)《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点:
其一,历史小说创作,采用虚实两条主线叙事;
其二,每一章五六千字,穿插二三处导读;
其三,文中嵌入画龙点睛式诗或词或曲等。
(二)《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主张:
其一,创建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
其二,确定:战争状态下,和平不能成立;
其三,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
(三)《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写作特色:
其一,有丰富的肖像描写与景物描写;
其二,虚构人物的名字与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
其三,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运笔。
这里,我还提出一种“战学”研究概念,其内容含六大板块:战事学,思想学,人物学,艺文学,史今学,著导学。已有愚意,暂惧露笔;导者心绪,纳智笃行。
这里,我及原著作家鲁岱老师携手拱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事业的尊者、同仁之指导或厚爱!

【原著作者简介】
鲁岱,男,原名鲁仲强,湖北省大冶市人,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半朵文化馆研究员,湖北省《荆楚风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及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的140余万字的《〈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散诗《太阳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同名剧本,一部78万余字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56集剧本《五粮天》,一部与第二作者汪琪铃合写的23万余字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剧本《仁梯汪广仁》等。创作发行了歌曲《我真的看到了》《汪广仁》以及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联:13477739786。


【本期责编:汪忠堂 上传:林 静】
《中国教育科学》常年征稿(https://mp.weixin.qq.com/s/4jqxo5QDh259YPV0VGA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