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散文《我的同学我的班》之四
懵懂在拉林河边的青葱
作者:阿 兰
大平原上的秋夜总是清亮清亮的,爽朗、新鲜,一点都不拉拉扯扯、没完没了的。
这些地势和气候造就了我们平原上长大的孩子、汉子们热情、宽厚、正直、大度,一点也不扭捏,一点也不拖拉,一点也不!绝不!
那天是个大月亮地儿的天头,我和护校队的几个同学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小屯子里。我们是主要任务是“四防”,以及根据实际情况做最早的发现和处理,这是教育局给每个护校队的指示。我们是“扶余引拉工程团”教育营护校三分队,我们执勤巡逻的范围主要是大林子公社杨家大队的,那个叫“京城窝棚”的自然屯子里啊。
我喜欢这样的夜晚,喜欢夜里的朦胧、蒙迷,一切都自然而祥和。特别是在有月亮的秋夜里散步,畅谈,梦想,幻想,那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的。自从调到护校队以来,我更是努力的巡逻、查问、守护着。
远远的,我们看见从屯子外的、大地最深处走出两个年青的身影,他们矫健而挺拔,妖娆而妩媚地走着、说着,似乎手里还拿着几个长长的,杆子样的东西。看那意思是在大地里整了几根“甜杆”吧?我们几个都互相的看了看,想了想,就都迎上去了。
我们这几个大小伙子走路的声儿很大,惊动了前面的两位,他们马上就回头看着我们。走在我们最前面的二成子打开了手里的“五节”大手电筒,照着他们俩人。
俩人中的一个马上脱去上衣,蒙在另一个的头上,仿佛是怕我们看见了是谁样的。但我们还是从那个人脚上穿着的“丁字”女式皮鞋上判定出,那是个女生。
这个男孩子我们认识,是我们同校、同级,不同班的同学。这人仗着自己长得又白还高的优势,挺好嘚瑟的,常常喜欢和女生勾三搭四的。但我们毕竟是同学,倒是没想咋地他,就是看看呗。
那个同学看了看我们,抬起一支胳膊,挡住手电筒强烈的光问说:你们是谁呀?干啥这么照着我们那?
二成子大乎乎的上去说,我们是护校队的,你们这是整啥事去了,还进了大地里头去了。边说着,二成子还靠近着那俩个同学,想看看是谁们。躲在男同学身后的那人,拉了拉男同学身上的背心儿,意思很明确,是在叫他别再说了,马上就得走了。
那男同学没明白她的意思,或者是没加小心,叫她这样一拉,侧歪了一下子。我们看明白了,马上就向前快步走去。说实在的,我们这个年岁,对这些个是最敏感的,我们是真想看看那个女生长相如何、气质咋样、姓氏名谁、何方神圣的啊。
男生也明白了,不再和我们说什么了,就用一支手护住女生的头,仿佛连再看我们一眼的心情、意思都没有了,直接的就走进屯子里头去了。
我们几个跟在后头,快步地跑着,慢慢的包围了他俩。
我们这一路跟着,还连跑带问、说的,叫不少闲着没事的人,稀哩里呼噜的都跟上了。团着、壮着的,这个大圈子没一会儿就更大了。那圈子一直动着,一直跟到到他们班女生的宿舍的门前。
不少人都没走,一门的打听,问着,更有想进去看看是谁们的。
忽然有人小跑着冲进圈子,还扒拉着围观的人,大声叫大家散了罢、散了罢的。来人是个女的,是这个班的班主任大辫子老师。
围观的人没有散了的意思,也没人动,该说的还在说,该探头看去的还探头去看着,就和大辫子老师没在一般的。
大辫子老师一下看见我了,马上指着我大声说:小四,你这个护校队的在做啥呢啊?马上叫大家散了罢,啊!
其实就是老师不提名叫号的叫我,我也想招呼着我们这些个护校队的,马上把大家整散了吧,这样的确是不大好啊。一个是人家俩咋地了,没偷没抢的。二那,这样叫那个女同学日后咋办那?就是他们早恋了,那也是学校政工组的事,和我们这个临时的护校队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我们几个似乎也知道啥样了的,卖力的招呼着、推搡着、吆喝着、威胁着的,是好不容易才把大家给劝散了,是足足整了一头的臭汗。那汗珠子急速地走过脸颊,滴滴答答的落到地上去了。
也不知道是啥功夫上,大辫子老师进到宿舍里去了,没人再管我们了,我们几个互相看了看,也走了,回到护校队休息的地方去了。
这事好热闹的老弯没赶上,回来前儿他还问我们几个。二成子问他是咋回子事,他还瞪了一眼二成子,说,你们当时没看清那个女的是哪个吧?
---,---。
2012年,我去参加一个同学孩子的结婚宴,我们是压桌的,得等大家都走完了,我们才好走的。几乎就是大家都走了,我们一个班的同学打算就此时候照张相,留个纪念啥的。
还没等照那,我看见有个似曾熟悉的身影。慢慢的靠近我们这些同学。不少认识她的同学和她打着招呼,她一一地回着,点着头笑着。但她慢慢的靠近我,声音很小,但却清楚的对我说:谢谢你,四哥!
我愣住了,不知道个所以然的、木木地看着她。她没再说别的,悄然的告别了我们,一个人走向了大厅的门那儿去了。
我目送着她走出去,一直看着那里,但我就是没想起来,她是哪一位啊!
——2015.11于愚人居
个人简介:
张坚,男,汉族,笔名,阿兰(Q名:布衣过程)。1957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7年毕业于扶余县第三中学。曾经供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总公司吉林油田公司,现已经退休。
自1973年10 在《红色社员报》上发表了散文诗《读书有感》后,就努力要成为一个文学青年。至今,已在各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文字。并于1988年,进修于“鲁迅文学院”(有长篇小说《大风雪里的歌谣》在逐浪网上连载完毕)。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