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斌评诗:
王玉文先生的这首七律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河的壮丽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展现了自然之美的多样与深邃。
首联开篇即展现出一种宏大的视角,诗人站在高处,远观山河,眼前的景象参差错落,高低有致。风霜的洗礼为大地披上了斑斓的色彩。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丽,也隐含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深刻感悟。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秋天的色彩之美。藤黄与胭脂色的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仿佛是大自然精心调配的调色盘。而“没骨洇开曙粉团”则形象地描绘了晨雾或晨光中,色彩仿佛无骨般弥漫开来的景象,增添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美感。
诗人在颈联转向了对树木的描绘,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迎接秋天的到来。即使面临凋零,它们也不畏惧最终落入泥土的命运。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与坚韧,也寓意着人生中的得失与起伏。
尾联两句诗将视角拉回到整个山河的变迁上。尽管山河的容颜因季节的更迭而发生改变,但它们的本质依然不变。诗人以“一任西风襟袖寒”来表达自己面对自然变迁的淡然态度,即使西风凛冽,他也愿意坦然接受这份寒冷,享受这份宁静与美好。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河的壮丽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起伏的淡然态度。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张小斌评诗:
王玉文先生最后两句“雁过蒹葭思伊水,人经沧海淡凌烟”充满了诗意与哲思,让人不禁沉醉于它所描绘的深邃意境之中。
首先,“雁过蒹葭思伊水”,这句诗巧妙地借用了《诗经·蒹葭》中的意境。《蒹葭》原诗以蒹葭(芦苇)起兴,引出对“伊人”的追寻与怀念,那“在水一方”的伊人,这里的“雁过蒹葭”,既是对原诗意境的呼应,又赋予了新的情感色彩。大雁南飞,掠过蒹葭丛生的水域,触发了诗人对远方“伊水”(可能代指某人或某地)的深深思念。这种思念,如同那茫茫秋水,既深邃又绵长。
接着,“人经沧海淡凌烟”,这句诗则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淡然。沧海,象征着人生的广阔与深邃,也暗含着无数的挑战与磨难。诗人说自己“经沧海”,意味着他已经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见识过世间的繁华与落寞。而“淡凌烟”,则是对这种经历后的心境的描绘。凌烟,可能指的是凌驾于尘世之上的高远与超脱,也可能暗喻着曾经的雄心壮志或辉煌成就。但“淡”字一出,便将这些都化作了过眼云烟,透露出诗人对过往的淡然与释怀。
整体来看,这句诗既表达了对远方人或地的深切思念,又展现了诗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淡然。它巧妙地融合了古典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既深情又超脱的意境。这种意境,既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丰富与深邃,又让人在品味中得到一种心灵的慰藉与升华。这样的作品是我等年轻人望尘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