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汪广仁教科文平台】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145)
原著:鲁 岱 导读:汪琪铃
【名家推荐】《<战争下的和平>导读》值得深读:知道了小说《战争下的和平》,更有“导读”的成功。这部长作品,挑灯的是中国历史,点亮的却为当今世界的反战争。因而,我不得不说,《<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只要你细读、细想、细研,就一定会说:“历史与现实,果然龙套!”还会说:“社会与战争,需要反省!”我汪广仁推荐这部作品,盼天下和平,愿世人幸福!(注: 汪广仁,博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曾受H锦涛接见,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校园作家,为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客座教授)
上第144章《尸江的血雨哭无声》,写到1938年6月,由英国记者田伯烈编写、并相继在伦敦、纽约公开出版发行了全世界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21万字的著作《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
这第145章《枪口上的争抗》,写在逃避日本人的杀戮过程中,语残人枪口无意中碰上腿脚不便的老妪刘妈。枪口搀扶着刘妈躲过鬼子的掠杀之后,送刘妈回家。枪口已经无家可归。刘妈的家里也只剩下她一人了。两个人各自的回忆自己的家庭,枪口更是回忆自己来到南京的苦难经历。两个可怜人合成了一个家庭。一日,枪口搀扶着刘妈去城郊走走。两个人来到城门外的一片几近荒芜的草滩,在地头拾到一截日军的残刺刀,两个人各拿一块石头砸的解恨。本章是《战争下的和平》第二卷《君元纷抗》的最后一章,作者撰留了本卷的跋《瘦马》,让人读来感觉创作人的辛酸甚至噙泪。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在南京高淳老街聊谈国家战事的一群人中,多为老妪和老叟,其中有两个老年妇女腿脚不太方便,还有一个27岁的语残妇女,即喊话:“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的那个人。鬼子过来之后,这两个跛脚妇女跑不动路,只有那个语残女人过来搀扶她们。这个语残人每一只手牵着一个瘸腿老妪,拉力的向屋内走去。谁知,半路上,其中的一个老妪摔了一跤。语残人便迅速去搀扶她。另外的一个女嬷就松开手独自跛行拐弯走了,还丢下一句话:“枪口,你去扶刘妈,到前面街角去躲躲,我碰到了又一个人扶我,走了。”原来,这个27岁的语残妇女就是枪口。
枪口一生只会说一句话,即“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她曾经被国民党特务分子误作共产党嫌疑而关进怀宁县城的广圩囚点。后来,被东门梦和陈立仁部队解救出来,并被帅大姐和东门下娃带回到汉口大街仁川堡罗美生命公司。几年之后,美生命公司在恽代英的帮助下,迁移到北平市城贤街古槐楼三楼办公。同时,成立人命美国际中心。又几年之后,路茜将枪口带到了沈阳市西南边的一个小山丘上的奋生树村,现在是朴坨孑区奋生树村,路茜经过战争逃难后的家就是奋生树村。东门和、西门平和子弹都在这里。枪口算是回到了娘家。可是,时间稍久,枪口便闷闷不乐了。东门和与西门平也不知道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路茜似乎悟出了一个问题的答案:“也许是枪口怀念原来的婆家了!”于是,路茜先是打手势,即哑语的方式问枪口的话,后来才想到,枪口早已听懂别人讲话了。于是问话枪口:“你在凌家庄时,你婆家的人都被战火夺去了生命,你是否怀念他们?”枪口先点了一下子头,后又摆了摆手。见如此,路茜又问:“你是否感觉来沈阳,人生地不熟的,生活不习惯?”这一次,枪口只是摆了一回手,就停了下来。是的,路茜觉得她的这一句话是多余的。因为,枪口与路茜一家子人相处得很好,白天还与路茜一道儿下田地干活,虽然看不见笑容,可干起活来还是挺认真的。之后,路茜问第三次:“你是否觉得一个女儿家的,在娘屋长住了,不方便,显得有些尴尬?”枪口点头,还一下子扑到了路茜的怀里,抽泣了起来。这才使路茜明白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夜里,在房间,路茜找来西门平说:“妈,我想还是应该替姐姐找一个婆家。不是我们不愿意让她住在这里,可毕竟一个女儿家的长住在娘屋也不是那么回事。更因为,姐姐虽然是一个语残人,可她聪明、灵活,既懂得别人的说话、甚至人情事态,更懂得一些传统礼仪。因此,我认为,我们应该帮她找一个婆家。”“茜儿,你说的很对。”西门平更富予情感的说话:“前一次,是她自己胡麻的碰着了一个婆家,也是那残酷的战争导致了如此遭的结局。不过,那一次也算是她的运气好,碰着了凌家的人善良,待她蛮好的。怎奈当下的局势,纷乱恐慌,战火不断,东也是打仗,西也是打仗,叫我们老百姓找不到安宁的日子。现在,凌家已无人了,枪口儿也很难一个人在凌家孤独的生活。因此,为她找一个新的婆家,也是在情理之中。”“我也有责任。”路茜接着谈:“俗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我们应该去找一个媒人,为姐姐再嫁牵线搭桥。”
“妈妈,你找谁呀?”突然间,一个小男孩闯进来了,喜滋滋的说:“是不是在找我了?”“盼安。”路茜欠身把孩子搂在怀里,欢快的问话:“你怎么还没有睡呀?”“妈妈不睡,我也就不睡。”“傻孩子。”路茜用两个纤纤指头轻轻的戳了一下儿子的头额,微笑着出言:“要学会自己生活,自己睡觉,怎么能缠着妈妈叫事?”“我就是喜欢妈妈。”这时刻,站在旁边的西门平,用一双欣慰的眼神望着孙儿那调皮可爱的劲儿,顿时感觉孙子更为娇帅:
一身活态惹人欢,满面平和童趣添。
双眼宽眉双盼态,四肢坚骨四求仙。
鼻直口阔言语利,体正身匀像帅端。
怎奈天缘持歹意,蒙蒙美盼掉迷嫌。
这个小男孩就子弹与路茜的儿子,名字叫做盼安。说起这个名字,也有几笔妙美需要留存。1931年7月18日,34岁的二婚女路茜与20岁的语残断指未婚青年子弹,在奋生树村东门和的家里正式结为夫妻。第二年4月8日,路茜生下了一个儿子,这让全家人喜的简直合不拢嘴了。可是,一连几天过去,娃儿还没有被使唤的名字。一个午饭时间,众人吃的正酣,不料,东门和突然间提出一个问题:“这几天,我们吃的喝的挺香,只是孩子出生已有一个礼拜了,还不曾有一个名字,今儿我们全家人都在这里,可不可以替孩子取一个名字?”“这个自然应该。”西门平咽下一口饭说:“其实,我也想了好几天,就是想不出一个好名儿来。孩儿出生的第二天,我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只是碍于孩子妈是个有书业的人,让她来给孩子取名字更合适,故而隔了几天我都没有去考虑这件事了。嗨!也怪巧,昨天夜里,我突然想到了一个名字,让孩子叫做望富。但是,今儿早上,我又一想,感觉这个名字不怎么好。因为,现在这个世界,到处都在打仗,还指望什么富裕呢?唉!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就已经很不错了。”“我也想到过给孩子取名字。”东门和夹一筷子菜,还没有放进嘴里,就接过西门平的话说:“正巧,我在今天上午挖野菜地的时候,想到了一个名字,叫做圆满。我想,子弹能够结婚成家,还能生个儿子,这对于我们这个家来说,算是圆圆满满了。”说完,东门和这才将菜送进嘴里咀嚼。路茜低着头吃饭,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她听了公婆的一番论谈之后,本想说说自己的见解,可偏在这时,子弹开口说话了:“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经他这么一句“枪语”吐槽,路茜突然的开口一句:“就以他爸说的,叫做盼安吧。”“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子弹高兴的一连说了3句枪语。“嗯,这个名字好。”东门和一锤定音:“盼望这个世界和平,盼望我们一家人平安。这比什么都重要!”就这样,在这个世界上,诞生了“盼安”这一个沉甸甸的生命渴求!
后来,一个偶然机会,枪口被一个熟人带到了南京城内南端的高淳老街生活,并配了一个小商人为妻。在这里,枪口算是安静地生活了四五年时间。1937年底,南京城落陷之后,日本人进城大屠杀,有超过30万城内人惨死在日本人手下。这时段,整个南京城包括高淳老街,算是一座空城了!枪口一家老小7口人,除了枪口幸运地活下来之外,其余的6个人都命葬黄泉了!今日,枪口搀扶着老人刘妈,躲在一处毛棚拐角的荆棘丛中。日本人匆匆路过,却没有正睹蓬刺,结果,让枪口和刘好逃过了一劫。对于枪口而言,算是再次捡回了一条性命!
日本人的又一次屠杀过后,枪口挽着刘妈钻出刺蓬,一瘸一拐的走向刘妈的家。原来,枪口的家早已被日本人洗劫一空了,还一把火的烧毁了房屋。刘妈的家由于十分破旧,又不是当街,故而侥幸地成了烧劫的“漏网之鱼”。但是,刘妈的家也只剩下她一个人了。于是,枪口就暂住在刘妈的家里。这一来是枪口实在是无家可归了,更有刘妈的继续生存需要人照料,何况刘妈已是一个60多岁的老人了,又是疾病缠身,腿脚不便。因此,她也非常盼望枪口与她相依为命。就这样,南京大屠杀过后,这一户新组合的两妇之家,艰难地开门求生了。
战后赢生歌幸运,枪膛漏火写留人。
两残合命承高韵,双妇同门奏爽音。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轮红日,灿彩的朝霞将昨夜的阴霾和冷风连同污水腥味什么的一同推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人间天地在新的一页光明中,终于喘上了一口新鲜空气。即便是短暂的享受,也足以让南京城内外的难民们感觉到了一丝儿畅意,喜兴有余。枪口拿着一个小篮子出城门,来到城外的一片荒林,采摘那还是刚刚从树干枝头生长出来的香椿头和荠菜头。香椿头,是香椿树的嫩芽,被人们称为“树上的蔬菜”。其营养丰富、好吃,香味怡人,还有人说:“常食香椿芽不染病”呢!荠菜头,又名荠菜花,是这“老南京”们的重要餐食野菜。荠菜叶片形状有多样,叶片上有叶裂,边缘有缺口,荠菜开花抽苔后形成小果荚。香气充足,口味纯正。采摘常常是开花前的枝蕾。枪口小心翼翼的采摘香椿头和荠菜头,一根一根的,一茬一茬的,都放置在竹篮内的两端。一端是香椿头,一端是荠菜头,分装得整整齐齐。经过莫约一个小时的工夫,枪口采摘了差不多一满篮子香椿头和荠菜头了。于是,她露出来了几丝儿笑意。也许心里在说:“嗯,够了。能让我和刘妈吃上儿日了。回去啰!”
中午,枪口先将香椿头与荠菜头用清水洗干净,再在锅里烧一些热水,水并没有烧到沸腾,枪口就将香椿头放进热水中浸泡两三分钟,泡好以后,把香椿头从水中捞起来,又放进冷水中浸凉,然后,把捞出来的香椿头用手稍稍攥一下水份,这样就可以储备成菜食了。泡制好了香椿头,枪口又去添些柴草于灶内燃烧,让锅内的水烧至沸腾,再将荠菜头放进开水里浸泡一会儿,捞出来之后又放进冷水中浸凉,取出来,就算是泡制好了两种野菜。
午饭了。枪口去房间内唤来了刘妈就餐。刘妈进厨房一看,小桌子上香喷喷的馋人口鼻,于是笑的说:“枪口,你虽然不会说话,可你比那些会说话的人还要聪明!刘妈碰着了你,这辈子算是知足了。来,我们一块儿吃饭。”“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子弹打不死。”前面第36章已经说过,两个语残人的枪语不仅有了“选择性提升”,还有了“拆散性使用”。殊不知,世界在进步,人类在进化,这枪口和子弹两个人也在不断的“改革语言,创新语境。”你看看,枪口回答刘妈的话时,使用了两个“子弹打不死。”这很有意义和价值。是的,重复后面一句,就避开了前面一句“枪口对着你。”嗨!真是这样的,枪口对着你,多不好意思哈。当然,能够将枪语拆开使用,是枪口的语言大进步、大创新!
天空万物不恒圆,偶变西东转北南。
枪语情怀承创意,劈分前后笑开谈。
事人幻化神难定,成败轮回鬼律环。
幸者无须居自傲,看她枪口射谁难!
读者朋友们:“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这一句“枪语”,在这一部小说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先是这一句枪语,可以有多种变化,如拆散性使用,选择性提升,前后可拆开或重复使用,还能中途间断。再就是这句枪语是“韵味口头馋”。枪口对着你,哪有子弹打不死的?这是反语。皆说明: 枪口和子弹是人类畏惧的东西。枪语,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另外,因为枪语导致东门和的一家逃难,这会让人联想到: 枪性语言都能让人害怕,更何况真实的战争!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刘妈听了枪口的枪语,又喜的说:“枪口,我今天第一次听到你连续说了3句话,这让我想到,我们又要向着美好前进一步了。”枪口点头微笑。刘妈意思到这是枪口在肯定自己的这种看法。是的,中午用餐过后,枪口搀扶着刘妈去城郊走走。两个人来到城门外的一片几近荒芜的草滩。这儿虽然荒草遍野,可这时段正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好季节,因此,绿青比艳,鲜翠争荣。草滩之间,偶有小块耕地,种有一些蔬菜瓜果,可眼下这些被菜农们耕作过的地块,已被战事踩踏一尽了!不过,这南京城外的空气被春风洗礼过之后,还有点儿清新可言。这时,阳光照射在这片草滩上,溅射出一些混在光珠上的清香,甚是温美人心。枪口牵手刘妈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倒也自由自在。尽管路边有不少小草,伸枝展叶的想占据本来就很窄狭的土质路面,可因为人行走的缓慢,草儿也就碍不得行路的人了。两个人来到一处空地。这一小块地,种植的是春韭,现在尚存东倒西歪的一些残韭植株,看上去较为葱茂。但是,这地块,这韭菜,目下也不知道是姓张还是姓李了!看看这战后的南京城,满眼荒凉,人烟滴泪,还谈什么土地的归宿呢?
正好,这块小土地的旁边有一块长方形的石块露在地埂边,枪口扶着刘妈就坐下在了石头上,晒太阳。即刻,两个人悠然自在了,东观西望的乐闲了好一阵子。之后,不知是什么原因,刘妈突然间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南京战事之前,刘妈家有老少6口人。老伴做点儿小生意,儿子将家中准备建新房的钱,投资到了购买一批建造南京工业区下关港口的江沙生意。这是南京中央政府宏伟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建设下关港口码头,江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很赚钱的买卖。如果战事延迟一两年,恐怕刘妈的儿子会赚到一大批钱。结果,因为日本人进攻中国,攻打首都南京,致使所有的南京城市建设都成了泡影!更为惨烈的是,刘妈的老伴、儿子、儿媳及2个孙儿都被日本人给枪杀了!南京大屠杀事件中,30多万南京城的同胞,包括刘妈一家其余的5口人,都被日本人夺去了生命!也算是量子纠缠吧。这个时段,枪口也联想到了自己一生的苦难。两次婚姻,两次家庭都一样的遭受战事的摧毁。尽管是不同性质的敌人,但造成的灾难和后果都是一样的!战争与人民遭殃是两个同义词!就在刘妈泪流满面的时刻,枪口“呜呜呜”的哭泣了起来,还愤怒的一句:“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子弹打不死!”
两个人哭泣着,流泪着,突然,两个泪人儿拥抱在了一起。这时,哭泣的声音更大了,更悲烈了!也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也不知道她们各自流了多少泪水,枪口骤地一抬头,睁开眼睛见前面地埂下面露出来一截残刀。她迅速起身去看个仔细。这时,刘妈也止住了哭泣,并且一边抹掉眼泪一边看着枪口去抽拉那一截残缺的钢刀。可是,待枪口伸手用力将刀从泥土中拔起来的时候,刘妈一眼辨认出来了:“这是一把日本刺刀!”枪口也看清楚了,她咬着牙齿大声的喊那枪语:“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枪口对着你!”这时,刘妈也说话了:“枪口,去捡一个石头过来。”大概是枪口也领会到了刘妈说话的意思,她侧身一扫视,恰有几个石头在不远处的泥土中露出来个头儿。枪口随即过去,伸手摇动着石头尖。很快,她一下子拔出来了两块小石头,拿过来交给刘妈一个,自己也拿着一个。接着,枪口和刘妈仿佛被人指挥一样,喊着同一个号子语:“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你砸一下,我砸一下,轮换着砸击那一截日本刺刀。刺刀上有一面日本国旗图案。两个人石砸的落点都在那一面残存的日本国旗图案上。之后,枪口还是在骂那枪语,刘妈于无形中更换了语言:“狗儿的日本豺狼!谁让你们吃掉了那么多中国人的生命?谁让你们屠杀我南京城内的人民?谁让你们杀害了我的家人?狗日本鬼子,上天不会让你有什么好死的!上天会放出两个炸炸雷,将你们日本国士炸个稀巴烂!炸个稀巴烂!”“砰。砰砰。”刘妈和枪口两个人连续砸了几十下,致那一把残缺的日本刺刀完全不像形了,尤其是那一面日本国旗图案,已被砸的面目全非了,再也看不清楚那个坏坏的太阳旗了!
词《剑器近·世人警史南京卷》:
午阳暖,光照在京城郊院。草滩已是春艳,叶枝展。
妇残伴,坐石头聊言不断。难得喘闲时段,似仇远。
斜看,土中刀柄显。拔来一见,顿然是、万箭穿心恨!原来鬼子刺刀闪,军旗图案明,狗儿狗国屠乱。砸旗解怨,骂你豺狼,日本军人混蛋!世人警史南京卷。
卷尾语:
君元纷抗两相持,次卷文辞收笔时。
笨墨浓情迎阅客,掸衣拱手谢君师。
读者朋友们:读者君们,我还真的喜欢这一篇《跋》呢。别看有些古味“难嚼”,可细心琢磨,理在其中,韵味也在其中。鲁岱先生深居山乡,境况贫瘠,周围的山山水水,清一色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唯鲁岱先生独行其道,独秀于林,独笔登攀,在心想事成的时空里,执掌着崇高的理想,还能成就一番事业,实属不易!也当然,有我在他的身边,傍笔、滋文、解郁,推峰,以致这《战争下的和平》成篇成颂,不失一桩人间美事喽!
读者朋友们:《战争下的和平》第二卷《君元纷抗》(72-145章)导读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卷逐章分解喽!
【附·卷跋】
瘦 马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在景情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让人读来落泪。最绝处是马之前的一 ‘ 瘦 ’ 字,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名创业之困苦,归统于一“瘦”也。
老叟,岱,亦瘦亦不瘦。瘦者,有如致远,清贫,艰辛,困苦,孤怜;不瘦者,最是创业,自力,奋斗,崛起。
老马,岱,与瘦奋康,与路奋蹄,与人奋成,与国奋志。昔时曹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日鲁人:“牛在劲健,不失远蹄。”字文有鉴图原创,一路打拼不输程。
幸也一例,天降一才女,小铃是也。她,不仅才高八斗、貌美如花,更有品性、智颖、虔笃,皆侍马前、马后,这令瘦马不瘦、老马不老,一路顺风驾大赢也。
岱之马,虽是夕阳西下,晚霞可以照高天。早晚皆因星序排美,月光更为柔奇。不因年岁旧,分秒可维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日月星,留下光耀;人文事,不求与辉。
断肠人不断肠,昏鸦已醒。小桥流水情歌有,古道今程美伴行。身边有无限温暖,前路喜太多眷人。小作垒程甜,铃声敲响处。君们,友们,亲们,后们,书朋笔师,仕导儒助,一统的好人与伯乐,不是几言能尽笃。谢当永恒。
是为跋。
【作者汪琪铃附言】
飞兔乘龙——我导读《战争下的和平》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龙的传人,是《战争下的和平》亲爱的帝者!
这兔年的天空,异彩纷纭,飞字前头文已序,只待君来早!
是的,在我第一眼见到《战争下的和平》时刻,猛然想到了:这作品像谁?给谁?
翻览了简介,品味了字文,章章句句静淌着一种典雅细流,洗人心懒。于是,有了一种萌动……嗯,是应该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传承这部作品……
本来,导引方式可以万千,不拘一格,可我偏编儿的要告诉朋友们:峰岭能飞兔,文海可乘龙。提着一颗善良的心,游离于章里卷间,便是《战争下的和平》!
看看每一章,拥有五六千字,不长也不短啊。故而,有了承上启下的“章导”。不过,中途也应该设置个驿站,让龙们歇歇眼神,是为文中“点缀”。喝彩并非无原则的,有则颂之,一两处都行,链接朋友们的愉意,彼此胜出。
开章刹曲藏迷诱,引后连前总是圆。
有人说,这岂不像或含古典名著风味了吗?嗨,这是一个“辣喉舌”问题,答案还是让读者朋友们去品评喽!
另外,还请诸君近距离知道“天缘三色”:
(一)《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点:
其一,历史小说创作,采用虚实两条主线叙事;
其二,每一章五六千字,穿插二三处导读;
其三,文中嵌入画龙点睛式诗或词或曲等。
(二)《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主张:
其一,创建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
其二,确定:战争状态下,和平不能成立;
其三,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
(三)《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写作特色:
其一,有丰富的肖像描写与景物描写;
其二,虚构人物的名字与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
其三,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运笔。
这里,我还提出一种“战学”研究概念,其内容含六大板块:战事学,思想学,人物学,艺文学,史今学,著导学。已有愚意,暂惧露笔;导者心绪,纳智笃行。
这里,我及原著作家鲁岱老师携手拱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事业的尊者、同仁之指导或厚爱!
【原著作者简介】
鲁岱,男,原名鲁仲强,湖北省大冶市人,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半朵文化馆研究员,湖北省《荆楚风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及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的140余万字的《〈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散诗《太阳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同名剧本,一部78万余字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56集剧本《五粮天》,一部与第二作者汪琪铃合写的23万余字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剧本《仁梯汪广仁》等。创作发行了歌曲《我真的看到了》《汪广仁》以及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联:13477739786。
【本期责编:汪忠堂 上传:林 静】
《中国教育科学》常年征稿(https://mp.weixin.qq.com/s/4jqxo5QDh259YPV0VGA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