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纪实散文《我的同学我的班》之三
喧 嚣 在 拉 林 河 边 的 工 地
作者:阿 兰
整个工地,用人欢水笑来形容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但那些个日子里,几乎所有形容欢乐的字句、字眼,都没有任何文字,广播去提及的。没人强迫、发文,禁止,执行的。但那几乎所有中国人自愿的,下意识的行为操守。那是一九七六年的九月里。是个有良知中国人,就不愿意提及的日子啊!
我们在引拉工地上,在做着为了要向天、向地要丰产的奋斗。日子是苦了点、累了些的。但我们没有后退、没有低头。用最原始的工具、用我们身体上的热力,在改造着家乡的土地。
最初的工地上,我们班工程进度是全校里比较快的,后来,我们几个校队去值夜后,我们也都没大注意班上的事。尽管老弯、大彬子、我几个还是班干部。
有一天又轮但我夜班在大堤上值夜班了,我还特意的在班上的地段上行走了几趟。不知道为啥啊,我就觉着这里似乎比我们校别的班的地段矮了不少,足有一铁锹头高矮吧。那前儿,我还有点画魂、纳闷那?咋地那?还落后了。
躺在工棚子里前儿,我和大彬子、老弯、老王几个说了这事。大彬子若有所思地说,咱是不抓空班里,帮着整点啊。要知道啊,咱班一下子出来六个男生啊。加上那几个怂货,根本就没给咱来。班里少说也缺十来个男生啊。那活能快得了吗?
老弯就说,打明儿起,只要值夜班休息了,第二天下午咱就回去,也整上点,算是个啥啥地吧。老王和那俩家伙,马上就跟风积极的同意。
二天下午,没用谁提议,我们六个全都在不到一点那前儿,都到了工地,班上的那段上去了。
好家伙的,那是秋风鼓荡,战旗猎猎人欢车忙的。来来回回的人子们,似乎沿着一条他们自己跑出的,看着极其明显的小路,密集的移动着,黄土、黑土掺夹着的大堤,大有马上就见高了,见大了的那气势。
我们也没耽搁,朝徐老帅要来了铁锹、土篮子等的工具,叫俩个身材矮小的,体质看上去略微差些的人给装土蓝,我们几个大个子的人,每人俩手拎土蓝,从土源地向着大堤上小跑着上去了。
第一趟没咋地喽,那就来第二趟、第三趟、第四趟。没一会的,我们几个人中间就听见重重的呼吸吐气声了。脸色也凝重起来了,汗珠子也下来了。先先后后的,我们开始脱掉了上衣、秋衣,直接就穿着短袖的汗衫比试上了。
不知道是跑上几趟了,反正觉着自己快跟不上趟子了,就着偷懒的空上,假装是系回力鞋带子,顺便在把裤角子给挽起来。可我用眼睛一扫,这才发现,那几个家伙早都把裤脚子给挽上了。
徐老帅和我们组里的几个女生,笑着走近到我们装土的那地方,手里还拿着军用水壶,毛巾,和几个搪瓷缸子。
徐老帅闹着地问大彬子,说这算是支援那?还是义务、任务。大彬子还没开口那,老王就抢着说,啥都不算,但晚上希望老师给班上的同学们加个菜,就算是慰问吧。
大概那话太有意义和意思了,远远近近的人,几乎全都笑了。但那笑声,马上就没有了,似乎刚刚是走起的一阵风。
学习委员上来就说,还是你们是咱班的主要人物。看你们一上来,这才多大会儿的啊,下午的任务,基本上算是完了。其他几个女生也抢着说这些那个的。
还在班上的十几个男生也放下活,跑到我们这里,报复般的,上来打了我们六人一会儿。还有笑嘻嘻骂我们的,就说我们不哥们,看着班里不行了,这才想起回来帮着啊。
我没跟上掺和,独自歇息着,喝水,抽烟,用眼睛四下里看着,扫视。红旗、绿旗、蓝旗、粉旗倒是不少,但还是有秩序的插着。土源地和大堤上的土,也绝对没有乱倒,乱放的。四下里,总是有大声、小声喊啥的,叫啥的,但那声响,还是没法叫人听清的。就像那堤上的打夯声,只是那么个意思。
原来我们自己选定的任务,早早的就叫我们给整完了,徐老帅和班上的同学们也一直劝着我们,叫我们回去休息。我们几个也装着“假”的,拎上自己的东西,慢慢的走上了那高高的大坎子,要先回去休息了。
我看了看姐姐给我的上海手表,又看看天。这才给他们几个报告着时间:下午三点多一点点啊。
我们还有任务,那就是不上大堤值夜班的,每晚要在我们校住的屯子里,从晚六点到十点,进行执勤,巡逻。我们的晚饭,也不在班级里吃,是在学校的小灶里用啊。
后来听说,班上一位女同学的父亲,是个油矿的小头头, 派来了单位里的推土机、装载机等大型机械设备,给班里忙活了一下午。我们班上的任务,是早早的,就走在全校的最前列了。
---,---.
老王后来参军,退伍后到了小城的粮食车队当上了司机。听他说,每回秋上拉粮食,只要一到大林子乡,他必须要到杨家村看看,也会到我们原来的房东家,和我们干活的那工地去的。
老王在说这事前儿,没有笑意,,也没别的,就和像是说说,说一个事情,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事情。
据说,给我们讲古的老乔头去世了。那屯子的街道上再没了柴禾垛了,都搬到屯子外去了。就是我们曾经住过的那三间房,也早都换成砖房了。但它在屯子里,并不显眼,现在屯子里的房子,几乎全都是砖房了。就连那眼在我们驻防东侧的大水井,也早就填死了。现在的屯邻们,都使用自来水了。
—2015.05.12
个人简介:
张坚,男,汉族,笔名,阿兰(Q名:布衣过程)。1957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1977年毕业于扶余县第三中学。曾经供职于中国石油天然总公司吉林油田公司,现已经退休。
自1973年10 在《红色社员报》上发表了散文诗《读书有感》后,就努力要成为一个文学青年。至今,已在各报刊上发表了若干文字。并于1988年,进修于“鲁迅文学院”(有长篇小说《大风雪里的歌谣》在逐浪网上连载完毕)。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
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