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寒山与拾得的对话想到的(散文)
作者:季志林
夜来读书,偶然翻到寒山与拾得的一段对话,觉得意味深长,值得深思。
寒山与拾得是唐代天台山国清寺两位著名的诗僧,相传是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化作苦行僧来到凡间,行迹怪诞,言语诡异。其故事民间流传甚广。
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
拾得听后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耐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这段对话,寒山问的好,拾得答的妙,表现出一种不生气,不斗气,豁达超然,大度洒脱的处世态度。同时也是一种少私寡欲,摆脱烦恼的处世哲学。读到这里,不由暗自佩服高人就是高人,这位拾得师父修炼之深已臻化境,岂是凡人能比的?
此时我又联想起不少朋友喜欢在客厅或书房悬挂“宁静致远”这句成语,原话出自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意思为心态安静平和,不被世事困扰,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不知从何时起,这句话成了许多人修身励志的格言。
由此进一步想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则从哲学高度阐明了保持内心平和,静观事物变化对于实现远大目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淮南王刘安到诸葛亮,再到寒山与拾得,他们对于修身的态度几乎一脉相承,都强调内心平和沉稳,淡泊名利,清心寡欲,洁身自好,与世无争,视富贵若浮云,将功名比粪土。用今人的眼光看来,寒山和拾得的对话可能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仔细琢磨,这种守身如玉,超然物外的行为其实就是修身养性的一门学问,至今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难免出现价值取向扭曲,利己主义抬头的现象。你往这尘世间看,争地位,争权力者有之,争名利,争待遇者亦有之;跑官卖官,行贿受贿者有之,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者亦有之;冷嘲热讽,贬低别人者有之,搬弄是非,恶语中伤者亦有之。即便普通老百姓,也会有人为一些生活小事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甚至搞得朋友反目,邻里不和。这个世界慢慢的变得让我们看不明白了。
显然,这些不良现象是与我们建没中国式现代化格格不入的,所以人们期待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回归,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每个人做起,加强自身修养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退一步天高地阔,在名利面前能保持心静如水,遇到矛盾能做到宽容忍让,既是加强自身修养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一种格局。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利益交织人心浮躁,生活中充满了矛盾。世人应从寒山和抬得的对话中得到启示,那就是:世事看淡心平静,胸怀放宽人轻松。
然而先贤之言可借鉴而不可照搬,拾得的观点用来修身养性应该是十分有益的,但若用来治世,这种思维方式显然有极大的局限性。任何人都不会生活在真空中,现实生活有美好、善良、真诚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丑恶、暴戾和虚假的现象。假如遇到坏的一面,又该如何处置呢?
2024年11月6日于咸阳渭滨苑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