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幸福的人
马奎秋/文
在去年聊城市茌平区作协举办的一次笔会上,我有幸认识了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他鹤发童颜瘦高的个子,戴着一副老花镜。虽然他满头的发全白了,看不到那怕一根的黑丝,但头发却梳理得井井有条,清洁干净。他虽然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的人了,但却精神抖擞背不驼腰不弯,说话口齿清晰且又风趣幽默。
我认为,这位老先生,在我所认识的人中应该是一个最为幸福的人。因为在他早年他曾经非常荣幸地受到过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你说,能见到我们的国家元勋并且能够有幸受到他们接见的,这样的人能说不是最为幸福的人吗?
这位老者,就是至今仍活跃在我们茌平文坛上的一棵常青树也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师——高廷伦老师。
高老师是茌平区冯屯镇大高村人,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他出生于1937年7月7日,正值是卢沟桥事变的那一天。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的艰苦创业时期,以及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时期。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年代里的烽火硝烟,深刻地感受到了新社会的甜,他经历过新中国建设的苦与乐,更是欣喜的看到了今天我们日益强大的中华民族崛起于世界东方的美好前程。
高老师 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里读书时,他勤奋好学,心里怀揣着以学报国的远大理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山东师范大学,他是他大高村的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是全村人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他同龄人中最为羡慕的对象。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了茌平县第二中学教书,后来还曾兼任过学校里的教导处主任。
高老师在茌平二中开始教书时,正赶上那时在全国掀起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热潮。他一边教书育人行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职责,一边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深刻领会其著作的精神实质。因为他的敬业精神,他成了学校里学习毛主席著作活学活用的积极分子。那时,学生在学校里读书大都是吃住在校,而学校的食堂里却即不炒菜也不蒸干粮,只是负责给学生们烧水和把学生从自家带来的干粮加热保温。那时候每到周三下午,学生们都会统一回家去拿干粮,非常耽误学生们的学习时间。高老师看到了这一点,感到这样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很是可惜!从那时起,高老师就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他亲自下乡去帮助学生们敛干粮。他挨个记下学生们所属的村名和家长的姓名,并买了两个大篓子耷拉在自行车后架子的两侧,这是他准备给学生们存放干粮的地方。自此,每逢周三下午,高老师就会骑着自行车驮着两个大篓子像一个串乡的小商贩似的,他逐村挨家的去给学生们敛干粮,甚至是风雨无阻寒暑不停,直至几年后学校的食堂里进行改革并开始给学生们蒸干粮他才停止奔波。
当时, 高老师的事迹在聊城教育界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为佳话。那一年,高老师被评为聊城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并有幸做为代表去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那是1966年11月10日的上午,县委里派人用大卡车把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积极分子们送到了德州的禹城火车站,当天他们坐火车来到北京后是在永定门下的车,之后又乘坐国务院派的大客车去了国务院的红石桥招待所住下,同时被告知第二天在中南海新华门外,随同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共同去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高廷伦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说——
一想到明天就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当天晚上,我和同事们都激动的久久不能入睡。约摸在晚上十一点钟的时候,服务员领着几个人推门进来,并说:“首长看你们来了!”。听到首长来了,我们都急急忙忙地坐起来想穿衣服下床。这时,一位首长赶紧走了过来,并用手按在我的肩膀上说:“不起,不起”。这时,我们都清醒过来了,认出了来的首长竟然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都坚持要穿衣下床,可一个个都被总理按住了,并命令我们都要躺下。他给我们一个个的拉过被子来盖好,并在我们脖子周围的被角处轻轻地按了按还告诉我们说要好好地休息,之后总理就悄悄地离开了。周总理是那样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做事又是那样的细致入微,全屋子里的人都激动不已。等我们目送着周总理走出房间后,大家的脸颊上早已淌满了不知何时流溢出来的泪水,那一夜,我们都彻底失眠了……
第二天,也就是1966年11月11日的下午,也是高老师刻骨铭心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那激动人心的时刻里,在北京市中南海的新华门外,高老师和其它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们共同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三十多位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大概是下午两点多钟,载着毛主席的敞篷车和其它中央领导乘坐的敞篷车在西单路上由西向东缓缓地依次开来,只见远处的毛主席站在敞篷车上正在不断地向众人挥手致意!当毛主席的车队来到新华门的时候,当时,高老师距离毛主席仅仅几步之遥,他激动地看到了毛主席向他招手的瞬间并且近距离地目睹了伟人的风采。当时的情景,那令人心情澎湃的时刻啊,至今想起来说起来,高老师还是那样的激动不已,那样的侃侃而谈,而脸上也始终是洋溢着无比的幸福和甜蜜。你说,能在现实生活中近距离地接触到伟人,高老师是何其的有幸啊,那目睹到伟人风采的瞬间,也因此成为高老师一生中最为幸福的时刻!
现如今,高老师虽然已经八十有余,但身板依然是那样的硬朗,精神依然是那样的饱满。他著书立说并在茌平文坛上笔耕不辍,他像一只展翅的雄鹰依然焕发着蓬勃的力量。人们不仅要问,本应正值安享晚年的他为何现在还有如此充沛的精力,这其实正如高老师自己所言,那是伟人的风采给了他生活的动力和无穷的力量,同时以文养寿也是他总结出来的健康长寿的秘诀。
高廷伦老师,像一棵挺拔的青松矗立在鲁西大地上。他那身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傲骨,镌刻在他心田里的红色情怀以及他那不知疲倦勤奋耕耘的学习精神成了我人生路上前进的动力。他理应是我们大家都要学习的红色楷模,他理应是我们在新长征的大舞台上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勇往直前不断拼搏的汲取力量的源泉……
作者简介:马奎秋,茌平区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