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学时代(初中)
李洪君
1963年的夏季李衡考上了平陆二中(平博中学)。是平陆二中的第十四级学生。
李家营村这一年考上了三个人,李书阁(叔叔辈),李文河(是个哥哥),都是族家爷们、弟兄,他俩都比我李衡大两岁。李衡分在二班,他俩分在四班。中学开始住校了。每星期都回家拿干粮或粮食,家离学校十二里路,李衡三人来回都是结伴走。
平陆二中,在乡间田野中,在平(平博)凤(凤城)公路的西边,平(平博)卫(卫河)公路的南边,各有一里路,四周都是庄稼地,环境清幽。学校的中间是一条南北通的主路,路两边是高高的白杨树,主路的北面是学生食堂,食堂的后面是女生宿舍,是个独立的院子。女生宿舍的西面是男生宿舍。主路东边是教学区和教师的办公区,前边是教学区,有三排教室,前两排各是六座教室,中间留有门洞子,是教学区和老师办公区的一条通路,第三排是四座教室(机动教室)。再后边隔有五十米是两排教师办公室(也是教师宿舍),都是单间。教师办公室的后面,通路东面是一片小果园,植有杏树、桃树、梨树等树种。小果园后面是教师食堂。食堂的东北面是学校的东北大门。教学通路的正北面是一口井,靠近教工食堂和学生食堂,井上有一架老式的水车,是供应全校师生平时用水的。小果园的西面教学通道和主路之间是一个小操场,小操场的北面中间是一个仪式台(舞台),学校一些大的活动或晚会都在这里举行。主路的西边是个大操场,跑道周长400米。操场的西边校墙里边还有南北长、东西窄的一大块地,种点蔬菜和庄稼。
操场的南边是阅览室和图书室,阅览室、图书室的前边是学校办公区,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会计室、医务室都设在这里。学校的建筑都是青砖红瓦的房子。
李衡的教室在最前排。教室前错落着有两排洋槐树,教室前20米南面还有一片东西长上百米,南北宽七、八十米的一大片果园,植有杏树和桃树,一到春天,杏花未谢桃花艳,桃花谢了槐花香,春风徐来,花丛中常有蜂飞蝶舞,很是迷人。
学校的师资配置很高,有清华大学毕业的,有华东师大毕业的,有山大、山师院毕业的……,不一而足,大都是高学历的老师。还有解放时流转下来的老师,如我的数学、几何课——李老师,就是解放战争起义的国民党炮兵部队的营长(少校军衔),他的课教的好,他的板书规范、漂亮,是历届学生公认的。
还有学校的(副)校长——王校长,是个老革命,是延安抗大马列主义学院的学生,他也上课,担任我们这一级四班的语文课,据说,他的课也是有板有眼的好。
李衡的语文老师,一二年级是尹老师、三年级是邹老师,他们的课都教的好。那时是一星期一次作文,记得是星期五过午的两节课,老师在做评讲的时候,常把李衡的作文拿出来读。
那时学校的外语课学的是俄语。俄语课老师是李衡的班主任——付老师,他的课好、人好,爱工作、爱学生。他的身体好,膀大腰圆,据说曾经是省里的三铁冠军。
那时,李衡的年龄小、个子小,总是在座位的前一两排。距离近,接触的多,就和同桌周印光,还有后桌的杨庆普,三个人经常在一块吃饭,三个人家庭条件也都不好,三年在一起吃饭,同学感情很好。他们俩成分好、出身好,毕业后,听说他俩都当过兵。庆普同学转业后,家庭条件不好,就下了东北,见到过他哥哥说:因心脏不好,在东北过世了。有十几年了,过世时庆普同学也就是五十岁。周印光同学,后来,也随孩子搬来平陆住了,李衡去过他家,大孩子结婚李衡也去了。后来听他在法院的一个战友说,他过世了,也不到六十岁。
二年级的时候,李衡爱上了乒乓球,有段时间痴迷的很,要下课了。就在课桌书洞里把球、球拍准备好了,一只脚就叉到课桌间的走道上了,一下课,老师没走出去,就提着拍子跑出去了,跑到乒乓球室,利用课间时间打上一会。后来意识到这样不对,是对老师的不礼貌。下课了,应该礼让老师先出教室,就改掉了。到了三年级,学哥都毕业了,我们这一级成了学哥、学姐了。李衡和同班的苏吉兆同学就成了学校打乒乓球的高手了,他胜李衡的时候多。
李衡的二舅(杨光世)几乎每次从齐城回家,都要在平博车站下车,车站到学校就是一里路,或回来或回去的时候,都要到学校看看李衡,嘱咐李衡:要好好学习。给李衡留个三块五块的钱,最多留十块。并嘱咐李衡:“钱不多,但一定要用在学习上,买书籍、买文具,不许乱花。”李衡知道舅父周济的人多,把舅父作为榜样,从来没乱花过钱,大都用在学习上,但是出于爱好,李衡还是买了一个乒乓球拍,两边带海绵,弹性也很好,那个时代就是很好的乒乓球拍子了。那时农村还是人民公社,农民就叫社员。社员在生产队出一天工,记10分工,有的就三分五分的钱,好的一角八分。有的一个月就挣一两元钱,挣三五元就是好的了。那时候钱真是钱呐!
应该是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李衡的二舅一次给李衡邮了一百一十块钱。班主任付老师知道了,校长也知道了,我、李衡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知道的。班主任把李衡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李衡:“李衡,谁给你邮的钱?”
李衡说:“我舅。”
班主任问:“你舅为什么给你邮这么多钱?”
李衡说:“不知道。”
又问:“你干嘛用这么多钱?”
李衡说:“我用不了这么多钱。也没见过这么多钱。”
又问:“你舅干什么?”
李衡说:“在省农业厅,是高级工程师,具体干什么不知道。”付老师说:“走吧,我领你到校长那里!”
校长(校长姓刘)是一名部队转业的营级干部,说在部队是营教导员,上海人。说话带些上海口音,人文气、清瘦、亲善。校长又如是问了一遍,李衡也如是回答。
那时候的一百一十块钱可是个大数目啊,少说是一般老师两个多月的工资。李衡的学费一学期才三块六毛钱。
过了两天,李衡收到了舅父的信,信上说:“李衡,我邮给你一百一十元钱。给你10元,你们家留30元,交给你父母,给你姥娘送去40元(或交给你大舅一样),给何庄你姨30元,你星期天分配一下,送一下。”
信上还说:“我最近忙,短时间回不去。”
李衡把信拿给班主任、校长看了看。并给班主任、校长解释:“我姥娘家是一个大家庭,邮钱的是我二舅。我二妗子、表哥都在家,我大舅五口(我两个表哥,一个表姐),小舅小妗子两口,我姥娘领着,我大舅当家,在一起过。”
班主任和校长都说:“你是你舅信任的好孩子,你舅不容易啊,你舅照顾的是大家。学你舅的榜样,好好学习,长大好好报答你舅。”
舅夫是李衡一生的榜样,舅父使李衡懂得:人不能只顾自己,应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李衡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学生,记忆里三年的初中生活,就是学习和打打乒乓球。业余时间看看小说,那时看的小说有:《林海雪原》、《苦菜花》、《青春之歌》还有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假期和星期天李衡还常到老娘家去,姥娘家靠大门有一间东屋,靠东窗放着一张桌子,南边靠墙放着一张床,床上放着满满的书。李衡就挑其所好来看,有《论语》、《老子•道德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关于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等的一些小册子,有屈原的《离骚》、《九歌》,有唐诗、宋词一类的书籍,还有李衡小舅、三个表哥用过的教材等。李衡上中学的时候,李衡的小舅、三个表哥都已从茌平二中毕业,李衡的小舅升上了聊城的一所机械中专学校,三年困难时期学校被砍掉了。李衡大表哥升上了卫河卫校。李衡的两个小表哥也都是初中毕业生(那时高小毕业的就很少)。李衡的二舅在省农业厅是高级工程师,在村上俨然就是一个诗书之家。李衡从小就好跟母亲住姥娘家,上中学后星期天自己也常去。去后,大部分时间是躲在这间屋子里浏览这些书籍,有时吃饭都把李衡给忘了,想起来就说:“李小(姥娘家的人都这样称呼外甥)不是来了吗?”才叫李衡吃饭。看不完、看不够的拿走,看完再拿回来。姥娘家的这个小书屋丰富了李衡的知识,扩大了李衡的视野。
小学的时候就有个目标,一定要考上清华或北京大学。跟同学还吹过牛:如果考不上清华或北京大学就输一头大牛。上初中了,有时的作文题就是“我的理想”,对自己未来的憧憬是美好的,当什么文学家、政治家,什么将军、元帅,并特别喜欢文学,有时的作文里也这么写。但那时小,不知道目标(理想)是有阶段性的,应该先实现初级阶段的目标(理想),再去奋斗实现高一阶段的目标(理想),分若干阶段(时间段、工作段)实现自己的学历目标(理想)、人生目标(理想)。人都是在实现了自己的阶段目标(理想)以后,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目标(理想)。
1966年李衡初中毕业了,目标(理想)该是升高中了。可是,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闹起来了,高中不招生了,大学不招生了,全国学生停课闹革命了,升学的理想破灭了。初中毕业的孩子知道什么呢,盲目的、麻木的、懵懵懂懂跟着闹革命或躲避革命了。
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很快过去了,平淡的学习生活过得很快,都说平平淡淡就是福。真的,长这么大,这三年是李衡最幸福的三年,到时有老人供饭吃,每天上课学好功课就行了,无忧无虑,还能随性打打乒乓球、看看书。可是因为平淡,又觉得乏事可陈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