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请读者朋友帮忙点击文后“赞赏”后面的广告
共和国成立75周年
腾 飞 的 乡 村(长篇小说)
博爱人
《腾飞的乡村》故事梗概
作品完整展示第一书记,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经过艰难困苦的奋斗,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成功转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作品语言故事性强,通俗易懂,颇具幽默感,在幽默中隐含些许忧伤,更饱含着对农村、土地、农民的深情眷恋。作品既有对创业失败的惋惜,也有对农民小农意识的批判;既有对腾村艰难历史的回顾,也有对腾村孜孜以求的现实描绘;既有对乡村干部违纪问题的揭露,更多的是对乡村干部的艰辛和开拓精神的颂扬和鼓励;既有对乡村现实的不满,更有对美丽乡村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烈向往。
第八章 只要萝卜苗
73
谭懋功他们顺着鸭儿江漂流,两岸柳树如烟,千里香和野蔷薇,迎着阳光怒放,散发出浓烈的芬芳。此前遮天蔽日的围园勒已不见踪影,江水没有了垃圾、围园勒的遮挡,虽然不是滔滔东流,但终于畅通了。说是漂流,也仅仅是缓缓流淌,因为鸭儿江本身水流就不大,所以鸭形充气塑料艇漂得很慢,简直是一步三回头。专门买鸭子形状的充气艇,就是要体现鸭儿江的名字,形形色色,或紧或慢,点缀江中。还可以脚踩轮子,让充气艇游得快些。有的人踩轮子,有的人无动于衷,所以,就有快有慢。
几只“鸭子”游在他们前面,游客们坐在鸭子上,欢快地唱歌: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革命重担挑肩上,党的教导记心头,党的教导记心头……”
谭懋功他们漂到腾村正西方向,是大竹蓬。为啥叫大竹蓬?早年这里两岸都长着茂密的簕竹,簕竹盘根错节,互相纠缠,结成一架架密不透风的小山头,像篷布一样遮风挡雨,所以叫大竹蓬。后来,围园勒这种外来生物入侵,居然把大竹蓬打败了,竹蓬子一日一日萎黄,一年一年衰败,竟然死绝了。这几年,搞水环境治理,搞美丽乡村建设,搞小流域治理,腾村人买了大量的食盐,先把围园勒砍掉,然后在根部埋了许多食盐,把围园勒的根须一并腌死、腌腐烂。经过几个月雨水冲刷,把食盐冲淡,才种上柳树,种上千里香,种上野蔷薇,把江堤修成两米宽的水泥路面,鸭儿江又恢复了花红柳绿的景色。虽然没有了簕竹,但依然叫大竹蓬。
以前,鸭儿江水患,就是从大竹蓬开始,一直到下游的水碾陂、石排陂,沿江两岸的稻田,全部被洪水淹没。稻田是沙壤土,洪水一来,土壤纷纷瓦解,被滔天浊浪冲走。禾苗也随波逐流,村民们只有流泪的份。现在好了,上游龙嘴村的大水水库,经过除险加固,把洪水锁住。两岸又修成了石头堤坝,下再大的雨,也不会冲毁田地。几乎与金菜花同时,腾村人在大竹蓬东侧的田地里种上萝卜苗,建设“腾村生态农业合作社萝卜苗种植基地”。谭懋功的充气艇慢慢游到大竹蓬,慢慢靠近萝卜苗基地。说是“基地”,其实才五十来亩。其中的二十亩,是贫困户们集体的,剩余的是腾村全体农户的“股份制”基地,每个腾村人都有份,包括贫困户。基地上,腾村人正在忙碌,或喷灌,或下种,或拔萝卜苗。腾村的萝卜苗,一般是中午开始拔苗,洗干净沙土,然后装车。到下午五点左右,他们的萝卜苗、金菜花,就可以到达御林市宏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宏进农批是御林市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天南海北的蔬菜瓜果,都在此集中,然后再批发到御林市各县市区的农贸市场,甚至还辐射到其它地区。
“谭书记!你快上来指导我们!”村委副主任唐经盛一边往菜篮子装萝卜苗,一边对江里高声喊。
唐经盛被支书唐理尤安排,主要负责萝卜苗基地的管理。他虽然从村委主任变成副主任,但毫无怨言,仍旧踏踏实实的干活。尽管当初决定种植萝卜苗时,他是最反对的,但现在却干得最上心。刚吃完午饭,谭懋功去玩漂流,唐理尤去摘妃子笑,他却骑着电驴,“呼”的一阵子就到了萝卜苗基地。
谭懋功他们远远地看见,在地头同样竖着五个四方大牌子,上面贴着五个印刷红字:腾村,我的菜。前面并排矗立着三个圆形白色塑料桶,很大,足有两米径。李燕不知道是啥东西,谭懋功知道,那是他从御林市买回来的。三个桶,搁在两米多高的水泥台上。一个抽取水渠的清水,一个用来沤制茶麸,一个过滤沤制成熟的茶麸水。沤制的茶麸水,就是喷灌萝卜苗的有机肥。不施肥时,就喷淋清水。茶麸水既可以当肥,又可以杀灭病虫害,一举两得。萝卜苗生长的全过程,完全不用施化肥,不用打农药。所以他们的萝卜苗,打出的招牌是有机农产品。
“什么指导不指导!”谭懋功坐在鸭子充气艇里,学着启东黄花菜合作社社长的口吻,“我又不是农学院教授,指导什么!叫我来学习还差不多!”
“他们种的什么菜?”李燕认出了唐经盛,但对他捣鼓的啥却看不清楚。
“萝卜苗啊!”谭懋功望着岸上,头也不回。
“萝卜苗?”李燕简直不敢相信,萝卜苗也要专门种植。“也是你引种的项目?”
“我出出主意而已,”谭懋功依旧望着岸上,依旧头也不回。
“我倒要看看,萝卜苗也能卖钱!”李燕来了兴趣,要靠岸。
这回谭懋功不想上岸也得上了。
74
于是他们弃舟登岸。鸭儿江两岸,根据腾村人的耕作传统,在几个江段开设有上岸的水泥阶梯,大竹蓬也有一处。大宝二宝玩了差不多两公里的水,玩腻了,对上岸反而高兴起来。两个小孩都坚持走路,二宝也不吵着抱抱。
“老爸,什么是罗卜苗?”二宝一边走,一边问。“是专门喂猫的萝卜吗?”
谭懋功觉得好笑,怎么是喂猫呢?二宝怎么有这问题?他觉得有趣,小孩子就是由着性子,胡思乱想。“苗”跟“猫”方言发音完全相同,难怪二宝说是喂猫。方言、普通话,小孩们都听得懂,但有些字不能理解含义。他们一家,平时都说普通话,从幼儿园就开始讲普通话,回到家也讲,夫妇俩跟着只能讲普通话。学普通话,要从娃娃抓起。
“不是喂猫,是喂猪!哈哈哈!”大宝还没等他老子给出答案,抢先回答。
“胡说!你刚才也吃了罗卜苗,你是猪吗?”李燕回过头来,对大宝正色道。“你是哥哥,还整天胡言乱语,带着弟弟学坏!弟弟小,你说是喂猪,他就以为真是喂猪了。二宝,猫不吃萝卜,猫吃鱼!”
大宝吐吐舌头,朝李燕扮鬼脸。虽是哥哥,他也才七岁,比二宝大两岁。他们边走边说话,不一会就到了萝卜苗基地。只见整片田地都是萝卜苗,总有七八十块田。地里的萝卜苗,正在享受喷灌设施的淋浴。唐经盛监督贫困户清洗、整理刚收获的萝卜苗。清洗萝卜苗的水池,是就地挖成一个四方的坑,底部和四壁抹上水泥浆。水是从水渠引来,细细地流入。贫困户把萝卜苗放入水池,抖两三下,就把根部的沙泥洗干净了。再把洗净的萝卜苗,搁在一块四方木板上,手起刀落,“咔嚓”一声,把白亮亮的根须切断,露出整齐划一的切口。然后,把青枝白根的萝卜苗,放入一个方形塑料筐。那菜筐一边用红色油漆写着:腾村生态农业合作社。另一侧写着:腾村 我的菜。
“唐主任,忙呢?”李燕上前,跟唐经盛打招呼。
“忙并快乐着,”唐经盛笑着耍贫嘴。“都是你家谭书记,弄得我们一年忙到头。”
“谭书记,看你害得我们整天忙碌!”贫困户一边清洗、整理萝卜苗,一边搭话。“白天忙着干活,晚上忙着数钱!”
谭懋功听了,很开心满足。
“忙得都没有时间去‘四方圩’了,”他也跟他们耍起贫嘴。“实在忙不过来,你可以请我帮你数钱啊。”
这些贫困户,都是合作社雇佣,管理贫困户的萝卜苗,也管理全体村民的。没种萝卜苗前,他们经常光顾村里的流动隐秘赌场。赌场用扑克牌赌钱,扑克牌四方形,村民们就把赌场叫“四方圩”。他们吃饱了没事干,就往四方圩跑。四方圩转移到哪间破屋子,转移到屋背山,转移到六裂口养鸡场,他们就往那些地方跑,他们输多赢少。做庄的,据说多是外村人,把腾村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都“庄”进口袋里带走啦。
“你们干一天多少钱?”李燕问。
“我们论月,不论天,谭书记只给我们两千一!”
“喔,两千一,一天七十块钱,不错啦,都快赶上我们两公婆的工资了。”李燕由衷感叹。
“可不是!我干了一辈子村干部,才两千五,他们才干几年就两千一。”唐经盛发牢骚,“我来这里干活,是白干,没有收入的。”
“你是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贫困户讥笑道。“不像我们,不干活就没有工资,干得不好要扣工资。我们才是5+2、白+黑!”
他们幸福快乐地互相诉“苦”,谭懋功很也开心。自己不就是共产党员吗?
75
李燕走到田边一个示范牌前,仔细阅读。这个牌子,已经换了几次喷绘了。喷绘的背景是一幅田野照片,绿莹莹的,又叠印几张萝卜苗的照片,青翠欲滴,看着就想吃。照片之上,左边空间是几行文字:
腾村生态农业合作社萝卜苗种植基地
种植地点:腾村鸭儿垌
种植品种:萝卜苗
示范面积:50亩
示范项目:萝卜苗周年生产
示范效益:年亩产量30000斤,年亩产值60000元
业主:腾村生态农业合作社(扶贫产业合作社)
法人代表:唐理尤 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
技术指导:兴旺县农业农村局
技术指导员:梁绍兵 农艺师
右边空间是“受益脱贫户”名单,一共四十四户,罗列了腾村除唐经达外全部贫困户(脱贫户)户主名单。每个贫困人口一千五百元的扶贫产业资金,唐经达已经在旱垌种了金菜花,所以他贫困户萝卜苗基地就没有份了,只在全体村民的有“股份”。在名单后面,还附有萝卜苗的吃法:腾村萝卜苗采用无公害生产方式,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放心食用。不用焯水,清炒、打汤都清爽可口。萝卜苗物性寒凉,烹煮时放些姜蓉去除寒性。身体虚寒者,建议少吃、不吃。
右下角的落款时间是2021年1月。李燕左看右看,横看竖看,就是没有她老公谭懋功的大名。她回想金菜花基地的牌子,也没有谭懋功名字,她大惑不解。
“怎么没有你的名字?”她指着牌子,悄悄问腾村曾经的第一书记谭懋功。
“干嘛要有我的名字?”谭懋功笑着反问。“我不是已经收队了吗?”
“四个月前你还是第一书记啊?”
“是又怎样?我是来服务的,不是来留名的!”
李燕没话说了。她又指着年亩产量三万斤、年亩产值六万元,问谭懋功。
“有这么多吗?放卫星、浮夸风?”她疑惑道。
“绝对有!”贫困户替谭懋功回答,爽朗地笑着说,“每亩一年种十批,一批产量三千斤,产值六千元,实际上产量、产值还要高一些呢。”
唐经盛见他们夫妇在示范牌前议论,就走过来。
“萝卜苗很高产的,我们每亩一般都有三千几斤,卖价一般是两块多一斤。”他显摆道,“谭书记真有眼光,给我们村带来一条致富路。”
李燕听了,心里暖暖的,不禁多看了丈夫几眼。谭懋功牵着二宝,站在阳光下,皮肤晒得黝黑。他不肯戴太阳帽,一直晒着太阳。这时候应该是下午三点多了,太阳斜斜地从头顶偏西方向照过来。两个贫困户,六十左右的男人,往磅秤上搬萝卜苗。萝卜苗经过清洗、切根、整理,整齐地码在塑料筐里。磅秤不是很大,一次只能垒五六筐萝卜苗。他们“出货”前,要对萝卜苗过磅称重。
“我们今天收获两亩,萝卜苗六千五百斤!”
唐经盛掏出本子,记下今天的产量。李燕凑过去,看到昨天、前天都是收获两亩,产量分别是六千四百斤、六千七百斤。唐经盛对李燕说,昨天批发价是每斤两块一,已经持续三个月了。到了夏天、秋天,萝卜苗更加抢手,往年过了五一,一直到十一月,基本维持在两块三。菜市场的菜摊,要卖四块钱一斤呢!
正说着,忽然响起几声喇叭声。大家循声回望,原来是一辆厢式汽车开来田里。这是村里专门运菜的汽车,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准时来到鸭儿垌,风雨不改,雷打不动。通常,都是先在旱垌装了金菜花,然后就到鸭儿垌,装萝卜苗。下午五点左右,就到了御林市宏进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在才五一,金菜花没出新,汽车就直接到鸭儿垌,装萝卜苗。开车的是腾村人,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他家也是贫困户。青年远远地看见谭懋功他们在鸭儿垌,就高兴得连按喇叭。汽车开到跟前,青年也不熄火,跳下车来,忙不迭跟谭懋功握手,一边握一边摇,很热乎的样子。
唐经盛他们,两个贫困户员工,一个青年司机,就忙着装车。谭懋功也去帮忙,把一筐筐萝卜苗搬上汽车。唐经盛和青年司机在车上码菜筐,唐懋功和两个贫困户把菜筐传递到汽车上。李燕无事可做,就观察萝卜苗基地。这五十亩萝卜苗,大约每隔两亩地,就插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播种日期、预计采收日期。相邻的两三块地,看不出萝卜苗长势的差别,但再隔几块地,就看出名堂来了。远处的田块,萝卜苗要比近处,也就是明天五月二日采收的矮小许多。原来这就是“萝卜苗周年生产”的奥秘,每天播种,每天收获。每天播种两亩,每天收获两亩。从播种到收获,冬春季二十天,夏秋季十六天。
远处的萝卜苗田里,几个男女正在播种,萝卜种子已经催过芽了。其中一个是唐基尤的老婆,他们负责全体农户的萝卜苗。
“名片!”装好车,青年司机向唐经盛伸出双手。
“昨天刚拿了几十盒,怎么又要名片?”唐经盛问道。
“只有几十张啦,不够。这一车差不多十吨,还要上千张。”青年司机说。
青年说这车十吨,其实已经包括全村人都有“股份”的萝卜苗。那边还有三四个人也在收获、清洗、整理萝卜苗,等会他们会把整理好的萝卜苗搬过来装车。
唐经盛就打开他电驴的后厢,拿出一个塑料袋,把几十盒名片交给青年司机。卖罗卜苗还要发名片?李燕走过去看,名片上写着:腾村萝卜苗不必焯水,直接烹煮。萝卜苗清热解毒,物性寒凉,烹煮时放些姜蓉,去除寒性。身体虚寒者,不宜多吃。
“你家谭书记的创意!”唐经盛得意地笑道,“他要我们给每个蔬菜批发商贩都给十几张,让买菜的市民知道,又可以告诉消费者烹煮方法,又可以为我们腾村的萝卜苗打广告!”
——未完待续——
文/博爱人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博爱人,本名唐海干,男,生于1965年12月26日。广西兴业县人,大学毕业。熟悉热爱农村,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现供职于广西兴业县经贸科技局。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