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
——《三国演义》欣赏(十二)
文/乐天(北京)
六十六
司马徽论时局(押洽韵)
襄阳水镜论鸣琴,
蜀郡风流齐解甲。
一代雄才乐有年,
千秋霸业遵成法。
注:“襄阳”,湖北襄樊。这里借指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精英;“水镜”,东汉著名隐士司马徽;“论”,①学说、主张、观点。②喻向刘备推荐济世之人才;“鸣琴”,指特定领域的出色表现。喻治国;“蜀郡”,①地名。②喻蜀汉;“齐解甲”,喻繁荣昌盛;“雄才”,指庞统和诸葛亮。司马徽曾与刘备言:“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六十七
徐庶投刘备(押庚韵)
自荐儒官堪重任,
无心道气复虚名。
功成不负三生志,
力尽犹存万世情。
注:“徐庶”,刘备的谋士,后转为曹操的谋士;“自荐”,指徐庶向刘备自荐;“儒官”,古代掌管学务的官员。喻出任刘备的军师;“堪重任”,指徐庶任军师期间,多次帮助刘备战胜曹军;“道气复虚名”,指徐庶不务虚名;曹操对徐庶的才气颇为赞赏。为了得到徐庶,曹操控制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无奈投奔曹操,但心中只有刘备。这就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原因。
六十八
一顾茅庐(押纸韵)
狂澜论道卧龙君,
砥柱经邦伏虎士。
俯首甘为老布衣,
横眉耻作真天子。
注:“狂澜”,喻动荡不定的局势;“卧龙”,诸葛亮;“砥柱”,砥柱山,在河南三门峡。喻坚实的基础;“伏虎”,蹲伏着的老虎;“俯首”,低头。喻顺从或屈服;“老布衣”,喻平民百姓;“横眉”,怒目而视;刘备虔诚礼聘诸葛,其外出。一顾茅庐无功而返。
六十九
二顾茅庐(押职韵)
东风朔雪拜山林,
逝水寒笳悲社稷。
瘦影独怜白昼长,
疏枝不负青春色。
注:“山林”,喻茅庐;“寒笳”,气候严寒;“瘦影”,喻孤寂、凄凉;“白昼长”,喻时间过得很慢;“疏枝”,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裁剪方法。喻空等时的寂寞心情。
七十
三顾茅庐(押先韵)
曹瞒造化坚三世,
子主人和盛百年。
岁稔臣忠香满屋,
时平吏治势连天。
注:“曹瞒”,曹操;“造化”,运气、福分。与天时;“坚”,孙坚;“三世”,已经历三代;“子”,刘备;“主”,占;“岁稔”,年成丰熟;“时平”,时世承平;刘备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草庐而知天下事,为刘备提出了战略方针,后世将此战略称为“隆中对”。
七十一
射杀黄祖(押蒸韵)
败去曾闻如倦马,
归来已见若枯僧。
孤卿日落三更雨,
宿将风悲六月冰。
注:“倦马”,喻疲惫的黄祖;“枯僧”,孤僧、老僧。喻已被砍下首级的黄祖;“风悲”,悲伤。喻去世;“三更雨”、“六月冰”,喻失去黄祖的刘表日暮西下。
七十二
火烧博望坡(押文韵)
山高路窄云烟起,
地僻林深骨肉分。
泉下朝朝怜世业,
人间处处是孤坟。
注:诸葛亮出山后,连续用了三次火攻,战绩斐然。火烧博望坡是第一次,令夏侯惇大败,十万大军所剩无几。
七十三
火烧新野(押贿韵)
轻摇羽扇布迷津,
半掩纶巾观苦海。
烈焰无情汝却来,
残灰满目公何在。
注:火烧新野,是指公元二零八年,诸葛亮在新野利用火攻之术,以区区数千兵马,大败曹操十万大军的战役。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第二次施展火攻战术。
七十四
携民渡江(押尤韵)
两岸哀鸣悲自远,
孤舟寒影泣难休。
谁人汉水同生死,
独我樊城问去留。
注: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荆州失陷。樊城也岌岌可危。刘备舍弃不下新野与樊城百姓,携民渡江。
七十五
赵云得青釭(押寒韵)
寒光六尺吞千界,
朔气三冬落八盘。
鼓角销魂怜雅意,
笙歌是梦尽馀欢。
注:“青釭”,曹操的宝剑,削铁如泥。靶上有金嵌“青釭”二字。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并称绝世双剑。“千界”,佛教语,大千世界简称;“寒光六尺”、“朔气三冬”,均指名剑的剑气;“八盘”,人体的八个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