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我的母亲
冯喆
母亲,是世界上最温暖的称呼,我每每想起母亲,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思念与眷恋。
记忆中的母亲,身体总是那么虚弱,因患有痨病,常年嗓子里像拉着个风箱,咳嗽一直伴随着母亲大半生。特别是母亲感冒的时候,更是上气不接下气地咳嗽。看着母亲难受的样子,真想把母亲的痛苦替下来。母亲进入老年以后,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起来,母亲的痨病也一年比一年见轻。也许是生活好了,母亲的抵抗力强了;也许是家里宽裕了,我们给母亲治疗的及时了;也许是医学发达了……总之,看着母亲红润的脸色,逐渐健壮的身体以及挂在脸上的微笑,我们的心也随之晴朗暖和起来。
母亲虽然身体瘦弱多病,但他给子女的付出,却一点也不少。母亲拉巴大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父母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遭了多少殃,我们已无法尽数。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家,为了孩子,她不辞辛劳,默默付出。每天清晨,她总是早早地起床,为我们做饭烧汤;夜晚,她又会在我们入睡后,默默地忙碌着家务。她从不抱怨生活的艰辛,只是默默地承担着一切,只为了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
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记得小时候,母亲变着法把粗粮做成包皮卷子、苏打窝窝,做成蝌蚪,榆皮面条等食品;至于菜豆腐,甜沫,茄子滚面糊菜汤等“巧口”更是三六九地给孩子们做着吃;每年春冬两闲的时光,母亲却最忙,她不是给我们做鞋,就是纺线织布,预备一家人换季的衣服。早上我们醒来,母亲已在劳作,夜晚我们睡醒,母亲还在油灯下,不是纳鞋底,就是在做衣服。
母亲一生心慈面善。只要有人张开口,就是自己委屈,也不愿驳人。或者把东西借出去,或者离家给人帮忙络线,牵布等等。我们村有个二奶奶,针线活和织布都干不利索,母亲每年都要帮这个二奶奶镶两机子布,解决了他家孩子穿衣做被子的困难。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街坊邻居相互串换,互借互帮的现象很是普遍,大到借一头牛去犁地,小到借一勺油,一茶盅盐,一瓢子面等等。憨厚实在的母亲借人家的东西,往往是借小还大,借少还多。如借来的鸡蛋是小的,还回去的鸡蛋是大的;借来的面是平瓢,还回去的是竖起尖的大瓢。因此,母亲在村里落了个好人缘。给乡亲们借取往来,都愿意给我母亲共事。
母亲对孩子爱,也是严厉的。当我们犯错时,她会严肃地批评我们,教育我们要明辨是非,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她的严厉中蕴含着深深的爱,她希望我们能够茁壮成长,成为有用的人。
在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始终是我的引路人。她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她告诉我要勤俭节约,有了不忘挨饿。要懂得感恩,要珍惜身边的一切。她的教诲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然而,岁月无情,2016年,82岁的母亲终究还是离开了我们。她的离去,让我的世界瞬间变得灰暗无光。我的世界仿佛塌了一样,我多么希望能够再听到她的声音,再看到她的笑容,再感受她的温暖怀抱。但我知道,这一切都已成为永远的回忆。

如今,每当想起母亲,我心中便充满了愧疚。在她生前,我没有好好地陪伴她,没有给她足够的关心和照顾。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能够弥补这些遗憾。
虽然母亲已经离开了,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会永远怀念她,记住她的教诲,努力生活,让她在天堂里为我感到骄傲。
母亲,您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她的爱将永远陪伴着我。愿母亲在天堂里一切安好。
时值寒衣节,情不能自已,写了上面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