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汪广仁教科文平台】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144)
原著:鲁 岱 导读:汪琪铃
【名家推荐】《<战争下的和平>导读》值得深读:知道了小说《战争下的和平》,更有“导读”的成功。这部长作品,挑灯的是中国历史,点亮的却为当今世界的反战争。因而,我不得不说,《<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只要你细读、细想、细研,就一定会说:“历史与现实,果然龙套!”还会说:“社会与战争,需要反省!”我汪广仁推荐这部作品,盼天下和平,愿世人幸福!(注: 汪广仁,博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曾受H锦涛接见,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校园作家,为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客座教授)
上第143章《猎鹰,让野狼胆寒》,写到1937年底,日军“扫荡”八路军根据地。八路军再次连续打胜仗。
这第144章《尸江的血雨哭无声》,写卢沟桥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向国际联盟、《九国公约》签字国、多国记者求援,请求制止日军的侵略,皆徒劳!蒋介石这才意思到“弱国无外交”!日军疯狂入侵中国。国军节节败退。1937年10月13日,日军打进南京城内,大肆屠杀南京人民,并连续3个月内,杀、掠、奸,致30万以上的中国人遇害!同时,财物被抢劫一空。这座文化古城被日军糟蹋得面目全非!整个场面惨不忍睹!1938年6月,由英国记者田伯烈编写、并相继在伦敦、纽约公开出版发行了全世界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21万字的著作《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后来,这部著作被译成丹麦文、法文、日文、中文等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让日本国的罪恶暴行,永恒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可惜,他蒋先生没有切贴的意会这几句《国际歌》词的劝导,总想着借助国际力量来迫使日本撤军。
1937年7月13日,民国政府向国际联盟递交了请求国联制止日本侵略行为的声明。此后,还不断通过中国驻国际联盟所在的瑞士日内瓦代表团和驻欧州使节向国联控诉日本。8月31日,蒋介石对英国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时,强调国际间对于现时中日两国不宣而战的战争,应行干涉。9月13日,中国首席代表、驻法国大使顾维钧向国联提出正式申诉书,请求国联采取适宜及必要的行动。在这些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情况下,10月1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九国公约》签字国的美、英、法、德、比、荷、葡七国递交了备忘录,提请各国注意日本军人袭击卢沟桥的中国驻军、进兵华北是违背《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11月4日,蒋介石接见美联社记者时声称:“制止日本之侵略行为,乃为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签字国及联合国各会员国之责任。”随后,中国又请求召开九国公约会议。经过英美等国同意,决定于12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该会议。1938年1月30日,蒋介石亲笔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求援信,但是,直到1938年底,罗斯福才答复了几个字:“最慎重及同情之考量。”1938年3月28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长孙科亲自拜见英国艾登外相,请求财政援助,但英国反应冷淡。相反,同年5月3日,英国却同日本签订了关于中国海关的协定。另外,驻法国大使顾维钧在法国交涉了近1年,没啥结果。于是,蒋介石依靠英美干涉日本的梦想彻底破灭!这时,他才“深知中国不能从各主要国家获得有形的援助,至少在暂时,中国只能独自抵抗敌人!”弱国无外交!也当然,依据当时的国际政治气氛,为了保全自己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美英法等国,皆不能轻易得罪日本。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求援幻想是徒劳的。
强者,很少人敢碰;弱者,大多数人能欺。弱肉强食的道理,古今中外几乎通用,哀乎!“三美主义”,举正义,扶人主,万年春!三美主义势将打破“弱国无外交”及“弱肉强食”之千年说律,不信则殃!然而,谁能高举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有后来人!
读者朋友们:鲁岱先生提出“三美主义”主张,在战争状态下,也许为笑柄。但从和平的角度看,从人民福祉的角度看,从长远的角度看,三美主义一定正确!一定能成为世界发展主旨!睁眼看当下,“俄乌战争”中的俄罗斯,开战时,只想““速战速赢”,结果,两年多过去了,双方继续“两败俱伤”!“巴以战争”,以色列计划一个月内彻底打赢这一仗,可是,已快1年了,越打越糟!这便是《战争下的和平》中所讲的生命yx规则: “挑战别人生命的底线者,自身也同时受到生命的威胁。”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回过头来看南京。
1937年11月,中国守军在苏州、嘉兴、无锡地区连失多年经营的两道国防线,使得日军迅速扑向首都南京。12月1日,日本大本营正式将上海派遣军、第10军归入华中方面军战斗序列,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并下达了“攻占敌国首都南京为内容的《大陆命第八号令》”。
从12月初起,日军分三路直扑南京。其上海派遣军以第11、第13、第16共3个师团,沿镇江、丹阳、句容西进,直逼汤山、栖霞山区;以第3、第9师团由金坛、天王寺直扑淳化;其第10军所属第6、第18、第14师团以及国崎支队则沿宜兴、郎溪、溧阳、溧水、洪蓝、小丹阳一线直逼南京。日军的企图是从东、南、西三面合围南京。
在南京国民政府方面,对于保卫南京的战略筹划已久。淞沪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即对首都附近各线阵地的加强与构筑,作了明确部署。9月初,又调第53、第77、第121师来京,以加强首都防卫。但是,自从上海失陷之后,中国军队一退而不可收拾,连失吴福、锡澄两条防线,使南京的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南京的弃与守问题上,蒋介石接连召开了3次军事会议,研究对策。会议上,绝大多数将领认为南京不宜坚守,只有唐生智坚决主张“死守南京,和敌人拼到底。”于是,唐生智的主张得到了蒋介石的首肯。随后的11月24日,正式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副之,周斓为参谋长。
保卫南京的部队共有15个师,约15万人左右,分构为东南正面阵地和复廊阵两个部区。
南京的外围战事从12月5日傍晚开始。但是,仅3天时间,南京外围阵地全部被突破。于是,8日晚,唐生智下令各部队退守复廊阵地。也仅3天多时间,敌人就围堵了南京城!
9日拂晓,日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派飞机向城内守军撒下了劝降书。这份由松井石根亲自拟、由冈田译成中文的《致南京卫戍总司令唐生智劝降文告》声称,“百万日军业已席卷江南,南京城即陷包围之中”,“贵军苟欲继续交战,南京则必难免于战祸,是使千载文化尽为灰烬,十年经营终成泡沫。”劝降书规定,中国军队须于次日正午将答复交至中山门外句容道上的步兵哨所。否则,即对南京城发动进攻。但是,唐生智未予理睬,并于当晚发布“卫参作字第36号命令”,守城不屈。
日军劝降不成,松井石根恼羞成怒。心想:“和平,在战争状态下,是很难成立的!”于是,10日13时,松井石根下达命令,向南京城实施总攻击。日军的进攻从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同时开始,至11日午后,南京城防被攻破。中国守军得知中华门失守的消息之后,均放弃了阵地,相继退往城内,而城内守军拒不放行。这样,城外部队沿墙向下关方向逃奔,城内部队也向下关涌去,城内城外一片混乱。
由于下关与浦口之间,仅有几艘小火轮和200余条民船,一夜之间要运送原定的两个师过江已属不易,现在陡然增加5至6个师的人数,是根本无法完成的。更严重的是,由于此处逃兵遁逃,许多原定向东南方向突围的部队,也都蜂拥至江边,其数量已达10个师约10万人。中山路,中正路,士兵群众混杂,枪声四起,秩序大乱!挹江门前,人马愈停愈多堵塞所有的可供通行的路道,车辆无法通行,人与人之间也无法转动。渡江时,人人争抢过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时就被岸上未渡的部队用枪击毁,沉没者有之,装运过重沉没者有之。负责掩护机关及直属部队渡江的第78军长宋希濂,鹄立江北,默然泪下。其时,近10万等待渡江的中国军人,终以人数过多,除了一部分渡江及泅水过江者,大部分均是壮烈牺牲!惨!
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15万疲惫之师,在三面被围、背水一战的不利情况下,英勇抗击日本机械化部队5个半师团、10万余人的优势兵力。就战场而言,中国军队以伤亡万余人的代价歼敌逾万人,确实值得后人称颂。中国军人了不起!
此役后,有一个国军军官留下了一首可贵的诗言《南京保卫战》:
兵锋直指国都危,急檄勤王奈已迟。
狼突石城天堑失,虎泅江渚塞防移。
卧薪先忍期横槊,折戟重来待誓师。
三十万余仇未了,终须一怒拔倭旗。
笔者也留一首词《踏莎行·南京保卫战》记实历史:
炮火冰冬,高天鬼闹,都城内外兵鏖战。蛮行寇霸吼横枪,围侵占戮新军乱。
愤怒官民,同心抵抗,一生九死无声怨。弱军挨打抗还殃,人间已是留思念。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最早入城的是攻陷中华门的谷寿夫第6师团,随后,日军纷纷从中华门、雨花门、通济门、光华门、中山门、太平门涌入城内。与此同时,国崎支队占领了浦口,第16师团一部攻入下关,日本海军封锁了长江,中国守军的退程被切断。由于挹江门、和平门被守城部队堵塞,从中华门、中山门至下关码头的中山路、中正路以及通往燕子矶的中央路上拥挤着数十万惶恐的人群,他们中大部分为逃难的群众和伤病的士兵。城破之后,这些逃难的人群,便成了日军捕捉的首批屠杀目标。13日上午,日军第6师团入城后,首先枪杀马路上的难民,并以各种兵器疯狂的射击。14日,更多的日军侵入南京城,继续这种令人发指的暴行。从雨花台、中华门、健康路、升州路、白下路到鼓楼、模范马路、下关乃至浦口,到处都成为日军屠杀的场所!南京所有的池塘都堆满了死尸!有的头在外面,有的手在上面,血肉模糊,惨不忍睹。竹林里面,马路旁边,遍地死尸,满天血腥!
当天下午,日军又打开挹江门、和平门,把屠杀的范围扩大到城外和江边。在中山码头与下关火车站附近,日军用轻机枪、重机枪向聚集在江边的难民疯狂扫射,并向人群投掷手榴弹,数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滥杀之中。此间,有许多的难民被迫跳入江中,但他们不是被汹涌的江水卷走,就是被岸上的日本人用枪炮打死,鲜血染红了江水!宽阔的江面上,满眼皆是尸体,长江因而成为“死尸之江”!
日寇横枪屠庶众,尸江血雨哭无声。
杀声惊远天忍恸,悲史染红江面风。
读者朋友们:唐生智,1889年出生,湖南东安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1912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湖南陆军任职。1929年,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第五路军总指挥。1937年,临危受命,指挥南京保卫战,12月11日晚,蒋介石连发两道电令“相机撤退”。12日,唐生智召集高级将领会议,决定“大部突围,一部过江”。南京保卫战全线失利后,唐生智辞去所有职务,回东安老家办军事学校。在南京保卫战中,唐生智是负有历史责任的!同时,也显示了他的品质不高,更兼军事才能平庸。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1938年6月,由英国记者田伯烈编写、并相继在伦敦、纽约公开出版发行了全世界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著作《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全书共21万余字,用新闻稿形式记录了日本在南京施行血腥大屠杀的种种实据性罪行。后来,该书被译成丹麦文、法文、日文、中文等多种文字问世。下面的一段文字取自于该书:
前几天回到上海,我调查了日军在南京及其他地方所犯暴行的报道。据可靠的目击者直接计算及可信度极高的一些人的来函,充分证明,日军的所作所为及其持续暴行的手段,使我们联想到阿提拉及其匈奴人。不少于三十万的中国平民遭杀戮,很多是极其残暴血腥的屠杀。抢劫、强奸幼童及其他平民的残酷暴行,在战事早已于数星期前即已停止了的区域继续发生……日军在各处应受谴责的行为更因日本兵在上海本地疯狂地造成一系列地方事件而高涨。今天《字林西报》报道了特别令人震惊的事件:一个日本兵寻找女人与酒,不得,为此而枪杀三名六十岁以上的中国妇女及射伤其他无辜平民数人。
田伯烈是英国《曼彻斯特导报》的驻华记者,他的著作《战争意味什么——日军在华暴行》,被译成中文时,书名定为《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其中的章节标题有《南京的活地狱》《劫掠》《屠杀》《奸淫》等。一日,田伯烈与中国武汉《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在南京郊区相遇,两个人坐在一个残垣陋室内于愤怒中谈开了。
这话题自然是由张季鸾首先提起:“伯烈记者,感谢你记录了一段真实的日军残暴史。”“这是我的责任。”田伯烈说:“日军的残酷行为太超乎人的想象了!我要让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们!”“我已在搜载他们的罪证。”张季鸾气愤的遣词:“12月15月下午1时许,我军警2000余人,为日军俘虏后,解赴汉中门外,用机枪密集扫射,饮弹齐殒,其负伤未死者,悉遭活焚!惨景不堪忍睹。”“是的。”田伯烈接话:“就是这一天夜里,中国军民9000余人,被押往鱼雷营屠杀,日军用4挺机枪扫射,仅9人生还。后来,他们又在宝塔桥、鱼雷营一带进行多次集体屠杀,被杀戮的军民总数在30万人以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这是15日日军犯下的罪行。16日下午6时,麋集华侨招待所内的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用机枪射杀后,弃尸江中,鲜血染红了江水。”“还有更惨的。”接话张季鸾,田伯烈愤怒:“狗日本,我用笔记下来了!1937年12月17日,日军将从煤炭港和首都电厂搜捕来的3000余名工人、难民和士兵,沿煤炭港及上元门江边,以机枪扫射,一部分以木柴烧死。18日夜间,又将被囚府山之军民57418人,以铅丝扎捆,驱集下关草鞋峡,亦用机枪射击,其倒卧血泊中尚能挣扎者,均遭乱刀戳死,并将全部尸骸,浇以煤油焚化,焦雾冲天,久久不散!”“岂止这些!”张季鸾愤言:“我不敢再往下列举实例了。当时的南京城,到处都是可以看到的横七竖八的尸体。马龙潭里漂满了死尸。偌大一口塘,看不见水面,水也成了红色,就连九华山下也堆满了来不及收埋的尸体。罪恶呀,我的上天!”“这是杀人的方面。”田伯烈还想倾吐怒言:“日军除了屠杀之外,还大肆奸污中国妇女。凶残的日本官兵兽性大发,到处搜索妇女,不分黑昼,不择地点,肆意强奸轮奸妇女。上至80岁的老太婆,下至八九岁的幼女,均不能免。许多妇女遭奸淫后又被日军残害,裸尸街头。南京的城墙脚下,大道两旁,池塘边,田沟里,到处都是赤裸的女尸。还有许多妇女遭轮奸后,乳房被割下了,小腹被刺破了,肠子被捅出来了,堆在身边地上。据不完全统计,短短时日,在南京市内发生了二万左右的强奸事件,全城中无论是年轻的少女还是老年的妇人,大多数都被奸污了。”“还有。”张季鸾也说:“伴随着屠杀和奸淫的大规模的抢劫及有计划的破坏,南京各大公司、商号首先遭到洗劫。日军先把各商店各仓库里的存货,装满了一卡车一卡车的搬运出去,然后将房屋付之一炬。随后,日军士兵便三五成群挨门逐户的搜索居民住宅,凡金银、财宝、衣服、食物等一概抢走,再放一把火毁灭罪证。当时,城内外到处黑烟缭绕,烈火冲天。中华门、夫子庙、太平路、中正路、国府路、珠江路等主要街道上到处都是断壁残垣,致使热闹繁华的首都城成了一座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的人间活地狱!”“我在书内还记载了日军摧毁文化和古迹的内容。”田伯烈最后说:“夫子庙的大成殿等古建筑群化为灰烬;牛首山幽栖寺被日军纵火一炬;陈武帝万安陵前石麒麟被日军炮击;朝天宫屋脊上的吻鸱也被日军拆毁。南京博物院的3000箱文物、中央图书馆等公私藏书80万册文献瑰宝以及小九华山三藏塔里的唐僧舍利,均被日军劫运到了日本。”“日军对南京人民乃至中国人民欠下的这笔血债、罪债,是永远抹杀不掉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大耻辱!”
英国记者田伯烈与中国武汉《大公报》总编张季鸾两个人正谈着,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看看这些豆粒大的雨点,不声不响,越下越大;无风直落,溅雾半腰高;撞击地面,痛及天穹!然而,有很细心的人盯眼一看,雨水的颜色似乎不对劲:白雨条中有红色的光波灼闪,溜滑滑的水流中,有红色的涌动。于是,室外就有人喊话了:“喂,大家快出来看呀,老天爷下红丝雨了!”经过这个人这么一喊,真的有不少人走出来观雨。然而,不看则已,一看让人吓的咋舌:“啊!这天,这天怎么下起了血雨?”真的,众人再仔细瞧去,地下流淌着的雨水几乎都变成了红色,犹如鲜血一般,仿佛还散发出一丁点儿腥味!这时刻,田伯烈与张季鸾也停止了谈话。可是,他们两个人并没有走出来观看雨水,只是倍感惊奇。张季鸾的两眼直发呆,还好像害怕观望窗外的红雨似的,将一副眼神直逼屋内的墙角,让从眼底喷射出的光芒照得墙面上那个灰色的蜘蛛不敢妄动,还突然的吊丝下来,在死亡里打铃铛!再看田伯烈,他的眼睛突然产生模糊。期间,他仿佛看到了长江的水面上,红流翻滚,尸浪滔天,满江的血与水,肉和鱼,交织汹涌,惊岸凄凉,恐怖得令鸟儿息翅、树枝殃梢!田伯烈抬头斜视窗外,大雨还在继续下,而且越来越泛红,怒显杂红、淡红、血红,甚至还散发出一股肉臭味,令人痛骨摧心!田伯烈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还依稀喷发出声音:“江尸血雨,枪炮火苗,人间战事,原来如此惨无人道!这意味着什么呢?战争下的和平是不存在的,只有消灭了战争,才能实现真正而永久的和平!当然,建立在和平基础之上的战争是正义的。和平,是强者们德与智共同作用的结果。反之,暴者亡德,弱人倒智。”恰在这时,旁边的张季鸾反倒清醒了起来。他认清了田伯烈的著述翻译本《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是一部矗立于世界新闻史不倒的雄文伟卷!其中,田伯烈的肖像已征服了窗外的血雨,还能在哭无声的水泊中轻轻的晃动。嗯,与其说是一挺肖像,更像是一首顶着血雨淋襟而点诛战争罪恶的新派荷马诗:
笔姿严酷抖天灰,寒怒冰笺记戮靡。
两眼盯憎人世侮,一鼻捅恨战间摧。
额宽悉录枪刀血,耳阔装全炮弹悲。
满面慈祥华夏友,一身正义史长威。
曲《落梅风·南京大屠杀》二首。
(一)风云腥,倭寇儿横行。闯进南京城杀戮惨无人性!蹂躏淫杀女性草菅般人命,掠财物一扫而净!
(二)尸江泣,肉街泥。满眼尸堆高高垒起。三十余万无辜华人惨死,倭寇儿罪臭青史!
自从1937年12月13日,日本人武力攻陷南京之后,连续3个月内,对南京城里的居民及放下武器的军人,实施大规模的惨绝人寰的烧杀淫掠。即便是南京城的郊区亦无幸免。在距离南京城中心10余千米的位于南京城最南端的高淳区,是南京的后花园和南大门。1938年3月的一天,一群人在南京高淳区老街聊谈国家战事。一个妇女说:“我昨日听说,这些时日来,国军在山东临沂战场上打了胜仗,不知道是真是假?”“是真的。”又一个妇女接上了话题:“我也听说了,有人传的真。他说,临沂战役是由李宗仁、庞炳勋和张自忠3个人指挥的。还说,3月18日和19日,仅两天时间,就消灭了日军3000人,包括第11联队队长野裕一郎大佐和第3大队队长牟田中佐。”“真是了不起!”一个老年男子发出感慨:“能够大量的消灭日军,了不起!”“这一次战役,让日军尸横遍野,始终未能越过临沂半步。”正当又一个老年男子抒发情感时,突然间有一个语残妇女尖哑着喉咙喊话:“枪口对着你,子弹打不死。”众人听了这一句熟悉的枪语,知道大事不妙,所有10多人抬头惊看,个个吓的拔腿就跑。其中,最开始挑起话题的那个妇女甩喉子狂喊:“快跑啊!日本鬼子来了。”
场面一惊而散。
读者朋友们:南京大屠杀是一个震惊中外战争史的大事件。作者仅提供了一些数据和基本史实,并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做些简单的记载。2014年2月,南京市档案局首次向媒体公开一批珍贵档案,这批档案共183卷,详细记载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大屠杀惨案的罪恶事实和日军侵占南京期间犯下的大量罪行。该资料与之前的五组“南京大屠杀史档案”一起,第三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成功。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喽!
【作者汪琪铃附言】
飞兔乘龙——我导读《战争下的和平》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龙的传人,是《战争下的和平》亲爱的帝者!
这兔年的天空,异彩纷纭,飞字前头文已序,只待君来早!
是的,在我第一眼见到《战争下的和平》时刻,猛然想到了:这作品像谁?给谁?
翻览了简介,品味了字文,章章句句静淌着一种典雅细流,洗人心懒。于是,有了一种萌动……嗯,是应该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传承这部作品……
本来,导引方式可以万千,不拘一格,可我偏编儿的要告诉朋友们:峰岭能飞兔,文海可乘龙。提着一颗善良的心,游离于章里卷间,便是《战争下的和平》!
看看每一章,拥有五六千字,不长也不短啊。故而,有了承上启下的“章导”。不过,中途也应该设置个驿站,让龙们歇歇眼神,是为文中“点缀”。喝彩并非无原则的,有则颂之,一两处都行,链接朋友们的愉意,彼此胜出。
开章刹曲藏迷诱,引后连前总是圆。
有人说,这岂不像或含古典名著风味了吗?嗨,这是一个“辣喉舌”问题,答案还是让读者朋友们去品评喽!
另外,还请诸君近距离知道“天缘三色”:
(一)《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点:
其一,历史小说创作,采用虚实两条主线叙事;
其二,每一章五六千字,穿插二三处导读;
其三,文中嵌入画龙点睛式诗或词或曲等。
(二)《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主张:
其一,创建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
其二,确定:战争状态下,和平不能成立;
其三,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
(三)《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写作特色:
其一,有丰富的肖像描写与景物描写;
其二,虚构人物的名字与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
其三,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运笔。
这里,我还提出一种“战学”研究概念,其内容含六大板块:战事学,思想学,人物学,艺文学,史今学,著导学。已有愚意,暂惧露笔;导者心绪,纳智笃行。
这里,我及原著作家鲁岱老师携手拱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事业的尊者、同仁之指导或厚爱!
【原著作者简介】
鲁岱,男,原名鲁仲强,湖北省大冶市人,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半朵文化馆研究员,湖北省《荆楚风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及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的140余万字的《〈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散诗《太阳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同名剧本,一部78万余字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56集剧本《五粮天》,一部与第二作者汪琪铃合写的23万余字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剧本《仁梯汪广仁》等。创作发行了歌曲《我真的看到了》《汪广仁》以及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联:13477739786。
【本期责编:汪忠堂 上传:林 静】
《中国教育科学》常年征稿(https://mp.weixin.qq.com/s/4jqxo5QDh259YPV0VGAq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