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赤诚
我们班原有人数50人,遗憾的是,因几位同学身体欠佳,一些同学联系不上,报名参加聚会人数仅有20人,实际报到人数只有18人,虽然人数不多,但也是历次聚会人数最多的一次了。
五点多钟的时候,趁着光线尚好,我们赶快到县政府办公楼前站好,拉起了黄达昌同学定制的印有“宜师20班毕业45周年同学聚会”的红底黄字横幅,让约好的专业摄影师为我们拍下了第一张高水准的精美集体照。
拍完了集体照,离晚宴还有一点时间,大家一边散步,一边交谈,毕竟分别得太久了,有说不完的话题,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最近的景点——穿龙岩,我们的旅游活动就这样开始了。穿龙岩是一个比较宽敞的岩洞,前后相通,犹如一条公路隧道,岩顶就像一座天然大礼堂的吊顶。遗憾的是,这里正在装修,游客很少,我们只能欣赏一下岩壁上一些古诗词壁画,在洞里拍了几张照片,很快就结束了“到此一游”。我们出了洞口,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洞口酷似被一张宽大的珍珠挂帘封住了,把我们严实地关在洞里,大部分同学都没带伞,没法出去,眼看晚宴就要开始了,这场雨看起来好像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大约过了一袋烟的工夫,雨小了很多,我们只好冒着雨向预定的饭店走去。
已是晚上7点多钟了,大家奔波了一天,已是饥肠辘辘,刚到饭店二楼餐厅,两桌丰盛的佳肴已散发出扑鼻香味,不免让大家垂涎三尺。而黄达昌同学,还要做开席致辞,同学们只好把唾液强行往肚子里咽。只见黄达昌同学站在餐桌旁边,摆出平常领导作报告的范儿,左手叉腰,右手配合口语挥舞,慷慨激昂,他对这次同学们能来凤山聚会感到非常高兴,感谢大家积极响应,对明天的旅游活动做了周密的部署,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最后他宣布,今晚的晚餐,他要尽到地主之谊,由他自己出资招待大家,其中有两道菜还是他自己在家亲手制作的拿手好菜,还从家里带来几斤土特产黑糯米酒。作为自封的领导,我马上站起来表态说:“黄达昌同学,为这次聚会劳心劳力,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非常辛苦,不应该让他独资招待我们,况且活动所需的餐费已经在我们的预算之中了,并交代餐后由韦月偶出纳去结账。”说完我向大家宣布:“现在开席。”晚宴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我们也猜得到,其实,黄达昌同学事先已经跟饭店老板说好了,由他买单,别人买单一概不收,所以韦月偶同学餐后试图去结账的事没有成,这是在我们的预料之中的,而且他还跟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黄炳坚同学早就商议好了,7号在凤山的晚餐由他出资招待,8号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的晚餐由黄炳坚同学出资招待,这是多么深厚的同学情谊啊,大家被他们的善举感动得热泪盈眶。
8号是这次活动行程中最重要的一天。早晨天气晴,7点钟,大家刚洗漱完毕,就被黄达昌同学安排到县政府开设的对外开放餐厅吃早餐,是一大碗的配菜米粉,每碗都配有足量的叉烧、猪小肠、肉沫三种荤菜,其他常规配菜如油爆花生米、香菜等,任由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选配,色、香、味俱佳,大家都说好吃,更主要的是干净、卫生。
8点钟,准时开启了当天的旅游行程。我们分乘两辆小型旅游车前往第一个景区——巴腊猴山。旅游车像两只蜗牛似的带着我们慢悠悠地爬上一段之字形的陡峭山路,把我们送上了非常期待的巴腊猴山,因为这是我们好几十年都没有看到真实的猴子了,况且这是一大群活蹦乱跳的猴群。刚到山下,就从山岗上传来久违了的非常熟悉好听的猴子们叽叽喳喳的对话声。来到了山岗,猴子们像迎接贵宾似的向我们聚拢过来,似乎都在向我们问好。这是一群中小猴子,说明饲养时间不久,然而它们对我们的到来非常热情,并不认生,有些母猴还背着猴仔来向大家讨要吃的东西;有的像孙悟空一样抓耳挠腮,时而身上挠挠、忽而脚上抓抓,时而抓食泥地上撒落的食品,时而又像从身上抓到虱子后迅速送往嘴里吃掉;更有趣的是,有几个猴子,时而从这边山石麻利地跳上那边山石,转眼间又飞快地串上光溜溜的木柱,爬上屋檐,钻过横梁,再从光溜溜的木柱上飞快地倒滑而下,一瞬间就消失在猴群之中,让人无法辨认它是谁,使我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是“身轻如燕、飞檐走壁、如履平地”。群猴的精彩表演,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北山街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双馨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