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山的石榴
作者:王满院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我独自驾车去礼泉昭陵的肖山。
肖山不是山,而是一个村,这个村素以石榴闻名。
前几日,这个村的书记曹建勋和我通电话,邀我去肖山看石榴,我愉快地答应了。
我从咸阳出发,走福银高速,半个小时后,从西张堡出口下来。
迎面看到一个巨大的旅游标志牌“礼泉欢迎您”,我心里一热,礼泉,我回来了。
“天降甘露,地出醴泉。”礼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昔以九嵕山上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闻名于世,今以礼泉水果红遍大江南北,被称为“中国苹果第一大县”。
我今生注定和礼泉有缘,2011一2013年,我曾在礼泉工作过两年,任礼泉县县长,虽时间不长,却是我人生经历中最为重要的两年。后因需要,组织上调我到市上工作。我人虽然离开了,可心却永远留在了礼泉。我视礼泉为我的第二故乡。
车子沿旅游路向北行驶,我看到了一个个果品专业合作社,地里几乎看不到其他庄稼,全是果园,有桃园、梨园、苹果园、葡萄园。路边有许多水果摊点,摆放着刚采摘下来的果子,有葡萄、黄桃、梨、李子、苹果,颜色有黄的、绿的、蓝的、红的,真是到了水果之乡,令人目不暇接。
不一会儿,就到了肖山。在村口,有一拱形彩门“中国御石榴基地”,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着眼长远,支部栽下产业树。下联:为民解忧,扶贫结出致富果。横批:特殊产业富百姓。
肖山村并不大,全村1281人,218户,但住的比较分散,7个村民小组分布在8个自然村,村子有3道梁4条沟。有耕地2810亩,石榴面积2600亩,站在沟边,放眼望去,一条条沟道,一面面沟坡全是石榴。
曹书记给我们介绍说,现在肖山的石榴共有四个品种,临选14、泰山红、新疆大籽、御石榴。前三个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御石榴是当地的传统品种,个大,一般一个有1斤半—2斤,颜色好,口感好,酸中带甜。
我看到每颗石榴上都套有塑料袋,塑料袋里还有少许水。
我问:“为啥要套塑料袋?”
曹答:“套袋是为了防止石榴裂果。”
“那袋里的水是套袋前人为放进去的吗?”
“不是,这是石榴自身产生的水,石榴和人一样,也会呼吸,呼吸产生的气,遇到外界的冷空气,就凝结成水,积在袋子里。袋子里有水,湿度增加了,会防止石榴裂果。”
看着眼前一行行的石榴树,每棵树上都结有几十颗石榴,一个个火红的石榴都套着白色透明的塑料袋,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鲜艳夺目,袋子里的水晶莹明亮,成为秋天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村委会旁边的礼泉县御石榴文化博览中心,曹书记首先给我们介绍了御石榴的由来。
相传唐贞观年间,长孙皇后染疾,食物无味,茶饭不思,久咳不愈,虽经御医多方医治,仍难以治愈。唐太宗李世民诏御全国,遍求名医,以期早日解除皇后的病痛。遂有醴泉县郎中奉献本地产石榴两颗,大如碗口,色泽艳丽,剥开后,石榴籽粒如玛瑙般晶莹剔透。长孙皇后食之,腹痛消失,食欲大增,咳疾即解。太宗大喜,下令将醴泉县昭陵石榴定为宫中贡品,遂有“御石榴”之美誉。
随后,曹书记介绍了肖山村栽植石榴的历史,1998年前全村以种粮为主,由于全是沟坡地,干旱少雨,靠天吃饭,产量低,效益差。当时是四缺:缺水、缺粮、缺柴、缺钱,群众生活困难。
1999年,曹书记到杨凌农科城把农业专家请到村上来把脉问诊,通过测量土壤成份,分析年降雨量、海拔高度、无霜期等自然条件,认为肖山最适合发展石榴。说干就干,支部决策,党员带头,干部示范,第一年就栽了500亩。
2000年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一下子就栽了1000亩,石榴成了肖山村的主导产业。
来到一块版面前,曹书记自豪地说,2015、2016年,咸阳市委两次委托礼泉县委向中央党校赠送象征民族团结的礼泉御石榴树共18棵(第一次6棵,第二次12棵),载植于中央党校院内,成为一大景观。
最后,我们来到了曹书记办公室,看到墙上挂着一幅2012年我和他陪同市委领导在石榴园里接待省委领导的照片,勾起了我美好的回忆。
那是2012年10月8日,省上一位主要领导来礼泉调研,我们第一站就安排看肖山的石榴。那天上午,阳光灿烂,我们陪领导到石榴园,当时有一位60多岁的农民正在地里干活,看忽然来了一群人,忙停下手头的活,过来和大家打招呼,领导就很随和地与老农攀谈起来。
老农高兴地说:“过去,我们这地方穷的叮当响,男娃都娶不下媳妇。现在栽植石榴,挣了钱,这石榴树是我们的摇钱树。我家种了5、6亩石榴,每年都收入10多万元。不瞒你说,我在西安给我两个儿子都把房买了。”说着,就从旁边放的果箱里拿了一个石榴,掰开让领导品尝,那黑红剔透的石榴籽真是诱人。领导剥了几颗石榴籽一尝,连说:“嗯,好吃,酸酸甜甜的。”
第二天,在市委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这位领导说,他昨晚一晚上都没睡好,太兴奋了,这些年他一直在思考旱腰带地区群众的脱贫问题,没想到在礼泉肖山找到了答案,肖山村通过栽植石榴,让群众致了富,拔掉了穷根,这个经验很值得我们总结推广。
“这照片你一直挂在这?”我问。
“是啊,这是我们村的荣耀么。”曹书记得意地说。
“领导在大会上表扬你们,当时我就在会场,你不知道我有多高兴,你们给咱县上争了光。”
“这几年石榴的效益咋样?”
“可以,一般年份亩产值8000一10000元,好的年份能达到13000一15000元。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不少人都在城里给娃买了房。”
“你们下一步有啥打算?”我问。
“下一步,重点要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过去是矮化密植,今后要高杆稀植,过去一亩地80棵树,今后只要40棵,增强通风透光,提高石榴的品质和商品率,生产高端礼品石榴,增加群众收入。”
望着眼前这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头发有点稀疏,当了近三十年干部的老书记,从他那坚毅的目光中,我看到了肖山的明天,我相信肖山群众的日子,一定会像这色泽鲜艳的石榴一样,红红火火。
作者简介:王满院,陕西乾县人,咸阳市黄河文化经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大赛”优秀奖。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