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有位作家聂华苓
刘关波
28年之前,当我还在广水市兴隆乡中学读书时,记得当时兴隆乡中学的程开银校长经常以我们学校附近不远处的一个村子——聂店村所出的一位世界级的才情卓越的、资质不凡的知名大作家聂华苓作为励志之典型,来激励我们要在条件不甚优越的兴隆乡中学学会促进自己成长、成才、成人。
彼时,我猜想程开银校长的大概意思无外乎是想说:“既然与我们近在咫尺的聂店村尚且能够蕴育出聂华苓这只非同寻常的金风凰,那么,你们这些同学有朝一日,没准也能成为金凤凰的。
记得程开银校长当时所说的原话是:“我们这地方,穷是穷得点,可是,穷地方也并非一无是处,穷地方照样能盛产比较杰出的人物,就比如说,离我们兴隆乡中学不远处的聂店村就出了一位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定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作家,她叫聂华苓。”程开银校长当时还强调指出:“咱们这片土地既然能把聂华苓蕴育为知名人物,那么,也有很大可能把你们这些少年学生锻造成为比较有作为和有出息的人,所以,你们的未来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梦幻,而是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聂店村尽管在地理位置上距离兴隆乡中学较近,却并不属于兴隆乡管辖,而属于邻近的关庙镇管辖。程开银校长时常拿邻近乡镇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作家聂华苓来激励我们成才,足以彰显出他的远见卓识与大度之胸襟以及良苦之用心。
感谢程开银校长在我们青涩的求学岁月中,为我们树立了聂华苓这样一座不同凡响的精神标杆,恰到好处的以聂华苓的名人光环、名人效应和所取得的卓越文学成就,来引领我们向光而行,并殷切勉励我们在逆境中茁壮成长,其用心真不可谓不良苦。
打那以后,我方才后知后觉的获悉,在我们那山乡闭塞之地,在我们那经济困顿之地,居然颇有渊源的、颇显神奇的出了一位名满天下的作家聂华苓。
从那时起,我便顿时觉得我的家乡也是非同小可的,也是不容小视的,也是有其独特之处与卓绝之处的,便顿时觉得我的家乡还是挺富有灵气与灵韵的。要不然的话,可能也出不了像聂华苓这样在全世界范围内较有知名度与感召力的作家。
当然,从那以后,我也开始尝试着以一种平视的目光,以一种平和而理性的心境去打量我的家乡,而不再对我的家乡自我看扁、自我唱衰、自我否定,而不再抱怨我的家乡太贫穷、太偏僻、太闭塞、太萧条。从这一点来说,我的家乡出了聂华苓这么一位文学大师,较好的改变了我对家乡的认知,更加平添了我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与自豪感。让我觉得我家乡的那片土地,其实也是一片忒为神奇的土地,其实也是一片充满灵秀之气、充满文雅之风、充满无限可能的多情之土地。
记得,当时我在兴隆乡中学读书时,我们班有一位女生,名叫聂翠萍,其家住聂店村附近,我便充满好奇地询问她:“程开银校长所经常提到的大作家聂华苓,应该和你是同一个家族的吧?”聂翠萍回答说:“我与聂华苓确实是同一个家族的,不过,她很早便生活在美国,我只是听父辈讲过她的事迹而已,我却从来都没有见过她,论辈分的话,我得喊她姑奶奶。”
其实,聂华苓的祖籍地——聂店村,也是我去外婆家的必经之地。每次去外婆家,我都会把聂店村仔细的观摩与端详一番,原因在于聂店村出了大作家聂华苓,让我不由自主的、自动自发的对聂店村高看一眼而厚爱三分。在仔细打量聂店村的过程中,我顿时发现那聂店村确实是一个山好水好的灵秀之地,特别是湖北省第四大水库——徐家河水库的支流途经该村,赋予了该村特别的灵动而飘逸之美。
我钟爱聂店村,不仅因为该村出了文人聂华苓,同时,也是因为该村确实拥有周边乡村所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有着青山如画、绿水如诗的典雅氛围,那小桥流水衬托出生机盎然的诗情画意之清新格调,尤其让人感到爽心悦目。聂店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未曾辜负大自然的恩惠与造化,那好山好水好风景孕育出享誉全世界的作家聂华苓,亦可以算作是对大自然天然恩惠的一种深情回馈与厚重之酬谢。
2002年,我在湖师读书时,我寝室里来自英山县的付义朋同学说:“我们英山县出了一位在海内外都很有名气的作家名叫熊召政,熊召政写了一部轰动一时的小说——《张居正》曾经畅销全国,这部小说赢得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好评与高度赞誉。”看来,付义朋同学为他的家乡英山县出了一位著名作家熊召政而倍感自豪与欣喜。我记得我当时对他说的原话是:“我们老家隔壁村子里也出了一位名气很大的作家,她的名字你不一定听说过,可是,她写的一篇文章,你一定读过,并且只要我稍微一提醒,你肯定会对那篇文章有一定印象的!”付义朋问我:“你说的是什么文章?”我说:“我们老家隔壁村子里所出的知名作家是聂华苓,她写的小小说《人,又少了一个》曾经被收录到我们初中的语文教材里面了。”经过我的提醒,他果然回想起我们初中教材中所收录聂华苓文章的大致内容了。
彼时,我与付义朋同学还饶有兴致的就《人,又少了一个》这篇文章的立意与构思、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现实意义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沟通与交流,彼此在聂华苓的这篇文章中找到了共同之话题,找到了心灵的契合点与共通之处。记得,当时初看聂华苓文章《人,又少了一个》的标题时,我还先入为主的误认为写的是某一个人的个体生命已经不存在了,误认为写的是人的肉体不存在了,读了大作之后,我方才猛然间顿悟过来,原来《人,又少了一个》写的并不是人的肉体生命不存在了,而写的是人的精神内核与人的人性以及人格不存在了。原来,人的人格不复存在了,人没有了精神,人便不能称之为人,亦可以算作是“人,又少了一个”!我不禁在内心深处为聂华苓那富有深意的文章标题而拍手称绝!因为对《人,又少了一个》的文章标题恋恋不忘,进而对《人,又少了一个》这篇文章的内容念念不忘,继而我也对文章的作者聂华苓念念不忘。彼时,大学同学付义朋为他家乡出了大作家熊召政而感到由衷的欣悦,我当然也为我老家隔壁村子里所出的世界级的作家聂华苓而感到由衷的欢欣与自豪。
就因为老家隔壁村子里出了作家聂华苓,就因为曾经初中的校长程开银专门多次深情的提到过咱们家乡也能蕴育出像聂华苓这样的著名作家与知名人士,因而聂华苓在我青涩的成长岁月中不经意的成为了我心中神一般的存在,不经意的成为了我尊敬之对象与景仰之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其名人之效应与卓越之文学成就,对我的成长与求索之路是一种很好的引领与激励,相当于是在不经意间为我的成长与求索注入了一定的正能量。虽然不曾与家乡的作家聂华苓谋面,但是,自从知晓其大名之后,在冥冥之中,我便一直在关注其文学作品,一直在感悟其文学成就,一直在慨叹她为创办“国际写作计划”助推全球作家相互交流沟通所倾尽的万千辛苦与努力。
我老家广水的主政者独具慧眼,永葆文心,不失时机地以高标准、大气魄创建了聂华苓文学馆,既打造了广水市的文化新地标,又让聂华苓的文脉与文韵在其祖籍地——广水市得以承续与发扬。广水的主政者兴建聂华苓文学馆,这当然不是追赶时尚、逢场作戏的表演秀,这当然是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抒写着“弘扬文化”和“赓续文脉”的动人而精彩之华章。
有感于聂华苓文学馆在我的家乡广水市顺利建成并成功开馆,特怀虔诚之心奉上拙诗一首,以示祝贺:
徐家河畔物华新,
大洋彼岸行且吟。
三生三世常漂泊,
满心满意总欢欣。
写作计划惠全球,
爱国情怀歌雅音。
期颐之年情弥切,
青春不老笔墨馨。
获悉聂华苓女士于2024年10月21日在美国爱荷华的家中去世,享年99岁,在感伤之余,奉上小诗一首,以示纪念:
非凡一生如硕树,
根脉绵延植大陆。
干在台湾魂魄惊,
情归美洲枝叶舒。
曾著佳作俱动容,
昔搭平台皆得福。
百岁沧桑今作古,
先生不朽文不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