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美·郑家村
石广东
润心书屋班主任邵祺昌老师在“老邵说说”上连续发表《郑家村的故事》,说不尽郑家村故事,道不完风景优美;引起我们浓厚兴趣,与邵其昌、宫顺、孙斯水、吴国华老师相约前去探访。
秋雨萧瑟中,车内邵祺昌老师滔滔不绝,为我们讲述郑家村的景美人好故事多。


郑家村位于临池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处。是滨州、淄博、济南三市交界村。
该村始建于明朝隆庆年间,村内无郑姓,居民毕氏占百分之七八十,其他以孟、许、由、董等姓。



车到村头,临池镇郑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标志牌与刻有郑家村的景观奇石映入眼帘。吴国华老师为我们拍照,遂穿几座玉米圆垛、还有凉亭的广场,村书记毕明德已撑伞在路边热情迎候。
入得雅居,听毕明德书记对全村基本概况作了简要介绍。



毕书记领我们环村游览,穿行于郑家村的大街小巷。尽管有邵老师几篇文章为铺垫,所见所闻还是充实着我们的认知。
村容整洁 环境优美




从村头的广场,村内的街道、胡同,公共场所、居民院内,所有地面没有发现一个塑料袋,没有烟盒烟头,没有柴草杂物及任何乱扔乱放垃圾。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宣传牌及街道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全部亮化,真是墙上有画,路边有花。村庄道路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村内外路边所有电杆都有路灯、挂有红灯笼串;村内所有路边都挂有LD彩色灯带,红黄蓝绿,斑斓璀璨。



在村口挂满红灯笼的长廊两侧,建党精神、村庄故事,历史文化,历届支部书记名录等图板琳琅满目。
村庄文化 凸显特色



村内广场,长长的墙面画一幅郑家幸福号列车图,阐释了村两委与郑家村人宏大的向往与目标。

最引人注意的是“拐弯抹角”“三尺巷精神”两幅宣传版。毕书记介绍:村庄规划需要修路,原居住在“拐弯抹角”处路中央与狭窄路口的两户村民知道后,主动拆除住房,方便大家通行。
我想到,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桐城市六尺巷参观,重温张、吴礼让典故。说“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可见毕明德书记提倡三尺巷精神是一种不谋而合的先见与智慧。
在“乡村记忆馆”里,陈列着不同年代的生产工具与生活用品。邵其昌老师饶有兴趣地演示着各种农具的使用姿势与方法。

他们用积分制进行村庄治理的措施扎实可行有效,如谁家在外上学或工作的孩子过节回家,与老人吃团圆饭,给老人庆寿,把照片发到群里,能多记分;让孝道文化真正走进每个家庭,形成敬老孝亲养老的良好风尚。积分制还与村民年终福利、养老福利、先进评选等挂钩,极大调动了村民主动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村里投资16万元办起的孝善食堂有声有色,安全规范;每天早上,全村75岁以上老人便齐聚食堂就餐。每逢传统节日,都请老人到食堂会餐、发放礼品,在广场为老人举办吕剧专场或自娱自乐,使他们开心快乐!

“六合楼的传说”延续了四百多年。


驻足六和楼遗址,毕书记为我们讲述了郑家村的前世今生,真是村小故事多!
牢记初心 真抓实干
1999年起,风华正茂的毕明德相继担任村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他踌躇满志;现已是年富力强的53岁,更加有思路、有眼光、有担当,有作为。25年来,郑家庄旧貌焕新颜,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被授予滨州市文明村。多次被市融媒体、大众网等报道。
谈起发展愿景,毕书记娓娓道来:
规划在六合楼遗址建六合楼文化广场,辟为旅游景点;创造条件开发村北塘坝风景区,形成特色旅游项目;适期将全村土地进行整合,实现合作社加农户模式,努力增加村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祝村两委愿景早日实现,祝郑家村越来越好!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