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赤诚

我们是河池地区宜山师范二十班学员,1979年元月毕业,至今已有45个年头了。其间同学聚会是有过两三次,但是,由于大家都在上班,加上联系方式不全,致使每次都是小规模的聚会,参加聚会的人数只是十来人。几位常碰面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想法,现在大家都退休了,电话、微信联系比较方便,应该来一次规模大一点的同学聚会了。
首先提议的是凤山籍贯的黄达昌同学,8月24日他在微信里对我说:“近段各种聚会都很火,我们宜师二十班的同学聚会什么时候能举行呀?”我回答说:“你的提议正合我意,我早就有这个想法了,那就趁早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吧。”
于是,我就义不容辞或者说是自告奋勇地充当了这次聚会的组织者。我首先考虑的是选址,在哪里聚会好呢?我们的同学来自河池市各县市,前两次聚会分别设在宜州区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次应该考虑设在别的县市为宜。我的想法是,聚会是主题,最好是能顺便让大家旅游,合二为一,一举两得。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毛阿敏演唱的歌曲中的一句歌词:“又把聚会当成一次(分手)旅游。”根据这一基调,我想,既然是黄达昌同学的提议,何不就定在凤山县呢,那里有三门海景区,它是世界洞穴协会确认为世界上唯一的水游天坑景区,是一个自然景观、长寿文化和革命历史遗存融为一体,是我区旅游具备国际级品位的旅游景区。我早就有“到此一游”的想法,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于是我顺水推舟,以试探的口气征求黄达昌同学的意见,想不到的是,他非常赞同,并表示热烈欢迎同学们来凤山聚会。我把这个消息跟吴殿金、莫凤萍、韦月偶等几位同学一说,他们都喜出望外没有异议,一致通过。
其次需要考虑的是选择合适的时间。虽然大家都退休了,但是都有带孙子的重任,儿女们都在工作,孙子们都在上学,必须选择周末或者节假日聚会,我提出两个时间段让大家选择,一个是教师节前的周末,即9月7日~9日,另一个是教师节9月9日~11日,最后大家一致选择9月7日~9日。
为了通知到所有同学,我提议每个县市指定一名同学做领队,负责尽可能地联系到本县市的所有同学,并组织参加聚会的同学按时安全往返凤山,往返各县市车费自理,7日下午到凤山预定的旅馆报到。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是,活动的日程安排和食宿的预订。平生第一次当这么重要的领导,说实话我是摸不着头绪的,思来想去,我还是想到了黄达昌同学,他长期在凤山县城工作和生活,还听说他退休前是县教育局的领导,一来他熟悉当地情况,二来他的领导才能绰绰有余,聚会活动的常务理事非他莫属。跟他一说,他也非常乐意地担当此重任。我还果断地任命吴殿金同学为会计,韦月偶同学为出纳,负责管理活动经费的收支和结算,她们也很乐意地接受了任命。9月5日,他们就按计划行使了赋予他们的重任,成功地预收了同学们从微信里转出的每人500元的活动经费,活动结束后多退少补,她们还为聚会活动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至此,我这个外行的领导,就有了得力的三位同学做了左膀右臂,肩上的担子轻松多了。事实证明他们的办事能力非常出色,我暗自庆幸我在用人方面的抉择是非常明智的。
几天后,黄达昌同学就拿出了周密的日程安排和活动方案,并在微信里向同学们公示,征求修改意见,重点是在食宿方面,列举出一些中高档餐馆和旅店供大家选择,最后达成了共识。当天就在微信里让同学们报名,做好参加聚会同学的人数统计。
9月7日早上,天气有点阴沉沉的,一丝微风都没有,树梢一动不动,好在没有下雨,但是感觉还是有一点闷热,尽管我们穿着短袖夏装。即便是遇到这等不太爽的天气,各县市的领队,还是按计划组织参加聚会的同学乘车赶往凤山。我们金城江区、宜州区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同学人数较多,约好在金城江西站汇合,再一同乘车去凤山。下午四点多,我们就顺利到达了凤山,几位别县的同学已经比我们先到了。因为我们都是初到凤山,人生地不熟,黄达昌同学事先已跟司机沟通,让他直接把我们送到预订的宾馆“景阳宾馆”,看到店名,我情不自禁地联系上了武松打虎的地方“景阳岗”,心底不免就做好了今晚“三碗不过岗”的准备。进店后,我们马上办理入住手续,这是位于县政府旁边的一个“四星级”酒店,按男女同学分开,自由组合,每两人同住一个有两个床位的套间,虽说不是“总统套房”,但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干净、卫生、舒适的。(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北山镇北山街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双馨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