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建国七十五年抒怀
作者: 朱万祥
审 稿:杨新文
202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岁华诞,这是全国党政军民值得庆贺的重要日子。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伟大领袖毛主席站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时刻载入史册,这声音震撼全球,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比我大两岁,我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发展与壮大。伟大领袖毛主席和老一辈无 产阶级革命家,他们南征北战,经历磨难,组织工农武装,用小米加步枪,八一南昌起义,向国民党打响了第一枪……
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17日从江西瑞金出发至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肃会宁会师,伟大的长征历时两年零五天,总里程约65000余里,长征出发时约86000人,会师后约剩6000余人。红军
经过爬雪山,过草地,战斗频繁……两万五千里长征,全世闻名,举世无双,打退了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战斗,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井岗山毛主席和朱德胜利会师,开启了中国工农新武装的新纪元,推翻和打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打败了日本鬼子,推翻了蒋家王朝,打倒了土匪恶霸地主,人民分得了土地,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得解放,并当家作了主人。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今天幸福生活来的不易,应当珍惜……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企图以朝鲜作为跳板,侵略中华,消灭中华。毛主席审时度势英明决定,支援朝鲜战争,进行出国抗美援朝,毛主席把自已的儿子毛岸英送往抗美援朝战场,最后战亡在朝鲜战场上,笔者要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点赞与喝彩,真不愧为一代伟人的杰出代表。
五十年代初,我们党历经了三反五反运动,一九五八年进行了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大炼钢铁运动,成立大食堂,一切走集体化道路……
六十年代初,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又向我国逼债还债,据传,中国为了还苏联债务,毛主席把自己最喜欢吃的红烧肉就戒掉啦
!笔者为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点赞!伟大的中国人民为了还债,就连猪尾巴不舍得吃,用火车给苏联运去90吨猪尾巴,苏联政府当时还拒收,后由周恩来总理出面说合,苏联无奈不得不收下猪尾巴抵债款……
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又发生前所未有的三年自然灾害,部分地区粮食绝收,人民生活大幅度下降,一度影响
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六日,我国又进行了史无前列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历时十年,宣告结束,当时的红卫兵造反派比较盛行,从上到下各级政府都有军管会,部队三支两军工作变为部队工作的重点,依照中央文件规定,该运动重点就是揪党内一小撮走资派,而有些地方错误理解,到处揪党内走资派,大破四旧,大立四新成为文革运动的新时尚,随后,在全国又掀起了一场学习毛主席著作群众运动,此项运动,风起云湧,势不可挡,席卷全国,而且效果很好,全国上下,各条战线,召开讲用会,活学活用,立竿见影,人人斗私批修,树立一心为公的思想,尤其是学习毛主席著作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全国人民的觉悟大提升……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上午十时,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上下悲痛哀悼……后又围绕"两个凡是,拔乱反正,反击右倾翻案风",以及改革开放运动,总之,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均取得了伟大胜利,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功不可没。
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快人心,安定民心。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我们的习近平主席提出全面实现小康,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中华盛世,国强民富军又强!
回忆我们社会主义伟大的祖国成长与发展历史,我们可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七十五 年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这七十五年却是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奋斗史诗。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进入新的伟大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笔者最深刻的感受,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强调把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采取一系列全面从严治党新举措,使党风政风越来越正。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生态承载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三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别是采取了更多惠民生、暖民心的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笔者相信,今后我们的党更加伟大,英明,正确,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社会更加安定与和谐,中国人民安居乐业。我们的军队更加强大,武器装备更加先进,时刻听从党指挥,消灭入侵之敌,确保我国和平,并为世界和平做出新贡献。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2024年10月29日
作者简介:朱万祥,男,中共党员,初中肄业,退休警官,原籍河南封丘,驻新乡市凤泉区,文学愛好者,擅长诗词自由体、散文等创作,近年上网发表文章58篇,退休13年,著书13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