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楸帆,一个科幻小说爱好者们都会感到熟悉的名字。
他是80后青年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同时,他也是茅盾新人奖、《亚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说奖、德国年度商业图书奖的得主,多次斩获华语科幻星云奖、银河奖、世界科幻奇幻翻译奖等海内外奖项。
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陈楸帆,拥有中文系与艺术系双学位。现担任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是耶鲁大学访问学者、博古睿学者。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吴岩这样评价他:
“国际知名科幻作家陈楸帆的每一个科幻言论,都在向我们指明未来的某些方向。他是当今中国最值得关注的学者型作家之一。”
陈楸帆的作品被广泛翻译为二十多国语言,代表作有《荒潮》《人生算法》《AI未来进行式》(与李开复合著,英文版由企鹅兰登全球出版)等。他的作品不仅在科幻圈内受到认可,也对广泛的读者群体产生了影响。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购买)
现在,陈楸帆的首部科幻评论随笔集《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正式出版,书中体现了一个科幻小说家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场的亲身观察与思考。
名家推荐
「READING」
1
在这本书中,陈楸帆记录和洞察了时代,并预言和警示了未来。
——著名科幻作家 韩松
2
陈楸帆用雄辩的言辞、严密的思维向我们证明,他不仅是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而且也跻身于有关当代问题的最深刻的思考者之列。
——韦尔斯利学院讲席教授 宋明炜
内容简介
「READING」
本书分为三大章节:
“READ单读”
收录十余篇书评,系列呈现了华语科幻创作图景的多样性亚文类——或然历史写法、推理+科幻、修真+科幻、哲学思辨+科幻、赛博朋克、女性主义科幻......所谓的软科幻/硬科幻之分,实则是一种审美偏好或认知建构,归根结底还是得回到文本,回到故事本身。
“TALK对话”
收录十余篇访谈和演讲,包括单向街·书店文学节主题演讲、伦敦中国科幻研讨会读者交流会、与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在《花城》杂志上的对谈、深圳读书月主题演讲等,所涉及的主题如“科幻如何激发创新精神”“科幻小说如何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中国赛博朋克:从写作实践到现实建构”“人工智能与现实生活”“东方想象力”“后真相时代的身份建构”等皆与现实公共话语紧密联系,旨在用科幻的方式进行一种思维方式上的科普。
“VIEW看见”
收录近十篇创作谈,涉及“科幻视野中的城市书写”“科幻中的女性主义书写”“东/西方乌托邦”等文学话题,皆立足于文学的角度去观照现实,反思科幻文学史的沿袭与现实作用。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家的“写作指南”、文学爱好者的“科幻入门之作”、科幻迷不可错过的“科幻评论史”、大众塑造科幻思维的“思考说明书”。科幻不止是一种文学,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路径。科幻能帮助我们从一滴水中看见大海。
《我们能否改变潮水的方向》前言
这个时代令人无比焦虑。
世界权力格局被打破重塑,科技狂飙突进,虚拟与现实边界愈发模糊,人工智能、基因编辑、虚拟现实、脑机接口、星际文明……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概念早已成为公共话语的一部分,也让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加速裂变。作为被深卷其中、难以脱身的个体,我们艰难追赶,竭力理解,痛苦适应。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借助何种媒介去与这样的时代连接、交互与对话?
多年的写作与思考令我意识到,科幻或许能够成为一种方法,它绝非只有逃避主义或末世论的一隅之地。恰恰相反,通过塑造一个看似陌生化却依循内在逻辑自洽的世界,科幻提供了一面重新审视现实的镜子,它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未来从不是既定不变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参与着它的创造。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不是被抛掷到世界中的,而是栖居于此,这种栖居让我们成为塑造世界的主体。科幻以想象力为翼,飞越时空之上,却从未脱离我们身处此在的大地。
过去十余年间,中国科幻文学发展风云变幻。曾经被视为小众与边缘的科幻,如今已成为大众文化版图中令人瞩目的一支生力军,甚至被寄予文化“出海”、弘扬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厚望。
于是便有了你手中的这本随笔集,其中记录了过去我对中国科幻文学现场的观察与思考。我试图以小说家的触角,捕捉这个时代最微妙的震颤与暗流涌动——无论是以赛博格之眼重新觉察科技时代的人之境遇,以跨物种共情反思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借由对超真实的言说来反思信息时代主客体关系的错位与重构,还是以一种“科幻现实主义”的方法论介入全球化语境下依附与反抗的复杂纠葛……所有的文章无不根植于当下,又时刻与历史、未来相互激荡。因为科幻注定是一种“变易不居”的文学,它所指向的,正是无数或然图景拼合交错出的一个分形未来;它所涉及的,是人类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生长。在这样的时代,文学不应独善其身于一隅,而理应挺身而出,直面裂变的社会图景,直击每一个个体的焦虑、迷茫、挣扎与抗争,为时代立传,为未来导航。
而科幻,作为一种想象力的文学,作为一种变革的文学,理应成为探索未知、拥抱变化的先锋。它不应止步于对新奇科技元素的炫技式展示,而更应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种种复杂影响进行辩证式反思;它首先应该是文学,应该书写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角力、科技的悖论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它应对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位置、矛盾与命运投以关切的目光,用共情来照亮人性的尊严与崇高;它应当成为沟通“人文”与“科技”的桥梁,而非二元对立的帮凶;它应当以更为开放的视野、更为多元的声音来拥抱个体、拥抱世界、拥抱未来。这也注定了科幻小说的边界是模糊的,它常需借助其他学科、文类的养分来滋养自身。
变化终将带来不适与困惑,但我仍愿意相信,科幻有一个不变的内核——对于人性的终极思考: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科技让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有能力主宰自身的命运吗?一旦超越人性,我们是否仍保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种递归式的哲学提问,是神话和宗教不再能回答的未解之谜。科幻或许能让我们每个人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去洞见自身与整个人类的命运纠葛;能时刻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对差异的尊重;能放下成见,敞开胸怀接纳他者;能创造、守护、传递美与惊奇感,科幻便将不再只是停留于纸上的一场概念狂欢。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愈发混沌、不确定的未来图景,所有的文字都只能是暂时的,它们既是对历史的线性总结,也是对未来开放式的提问。在我看来,科幻从来就不是预言,而是一次次审视自我、重塑认知的机会。在不远的将来,AI写作也许会让人类的创造力黯然失色,但无论AI模仿得多么精妙,我相信总有一些最为本真、最为根本的人性体验是冰冷的算法与数据永远无法企及的,那便是基于此在处境中独特个体性的顿悟与觉知,是血肉之躯与千姿百态的世界碰撞交织激发的灵光。
正如德尔斐神谕所言,成为你自己,或许便是在这个时代,我们改变潮水方向的唯一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