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茄煎儿:母亲的味道
文/黄国民(田园耕夫)
年龄,随着岁月的增长,怀旧的心理愈加浓烈,常常怀念小时候的人和事,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美食美味儿,更怀念母亲亲手做的“茄煎儿”……
记得第一次吃的“茄煎儿”,便是我母亲一手做的。这是我们老家的称呼,不知别处是怎么叫的,也有叫做“茄盒儿”的。
所谓“茄煎儿”,就是选取又大又圆的上好紫茄子,洗净了,用刀切成一公分多厚的薄片,然后取两片,在其中间夹些大葱肉馅,在用白面打好的糊糊,把上下和左右的边缘,都在糊糊里面蘸一圈儿,以保证它不露馅儿。
然后呢,再在下面有三只腿儿,圆面向上稍微凸起的铁鏊子上煎,当然鏊子上是要涂些食用油的。我们那里属豫北大平原,种植花生颇多,所以一般食用以花生油为多,间或还吃一些棉籽油和豆油,当时穷啊!
那时我们农村还没用上电,当然也没有电饼铛的出现。清楚地记得,母亲都会在院子里的避风处,用六块半截的砖头,两块两块的叠起,把鏊子的三只腿支起来,再找一些易燃的柴禾来烧,一般以麦秸为多。
母亲盘腿坐在地上,头上围个扎巾,一丝不苟地在鏊子上煎着“茄煎儿”,那“嗞嗞”的香味儿马上就出来了。有时稍有一股风吹来,鏊子下面燃烧的麦秸,便会火星乱窜,浓烟四散,呛的母亲不住的咳嗽,厉害的时候竟掉下泪来,我那时还小,少不更事,竟没有一句安慰母亲的话,只顾跑着吃母亲煎熟了的“茄煎儿”;现在想来,真想打自己的脸,多么不孝的儿子呀!
就这样,母亲一鏊子一鏊子几个几个的煎着,我们姐弟四个高兴的吃着,那笑声,那扑鼻的香味儿,顿时溢满了我们不大的农家小院儿,姐姐长我六岁,有时也会帮母亲忙的。
只可惜我母亲命苦,本该享福的时候,却于六十六岁那年车祸去世,留给儿孙的只有无限的痛苦与思念,愿母亲九泉之下安息,您的不孝儿子一辈子不会忘记您的大恩大德,养育之恩,谆谆教诲,您的“茄煎儿”的香味儿,一直会在儿子的心中萦绕,永生难忘……
前天,我老伴儿也做了一些“茄煎儿”来吃,但总是吃不出母亲做的味道,实属遗憾!
在此,也感谢老伴儿的用心付出!为整个家日夜操劳的辛苦!!
我母亲的心灵手巧,在四邻是出了名的,愿母亲的“茄煎儿”香味儿,永留在我心里!留在这江南杭州的秋雨绵绵中……
一一成稿于二0二四年十月二十八日,晚21:06分,杭州市滨江区天鸿君邑寓所。